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20节

当着一群憨货下人,赵曦倒没什么忌讳了,随口爱咋说就咋说。反正他们只知道鄂王爷聪慧,有些异于常人他们也接受了。

赵曦以为资善堂也就是间屋子,然后摆几张桌子,再有个讲台黑板什么的,结果等王中正把自己带过去才知道,这就是个宫殿群,或者说一个大院子。

正殿偏殿全有,还是三进的院子。

关键是进进出出的居然有很多来应卯的……

“中正,都是来这里进学的?”

“回王爷,此处乃是公廨,多是整理典籍,侍讲侍读查阅资料之处,也有内宦及杂役。”

原来是图书馆呀?这样也好,省得偌大的殿堂就自己一个人跟老师。

孙复屡试不第,专心致学二十余载,本以为就此了却余生。却不料,去岁,应范相、富相举荐,授官国子监直讲,秘书阁校书郎,也算是学有所用。

前日内侍宣旨,知自己又被举荐侍读鄂王爷。

孙复致力于育才,宣讲儒学之道,自不会拒绝。至于幼童启蒙,也并非初履。

听闻鄂王爷早慧,在孙复看来,是为帝王需求及民间渲染而已。

不过他还是卯时便在学堂候着。

“孙老师早。”

赵曦不知道这年对该怎样称呼老师,还有自己的身份问题,也不能不称呼,所以干脆学依照后世称呼了。

“王爷,明复不敢为师,是为侍读王爷。万不敢如此称呼。王爷可称吾明复。”

帝师,可不是自己这样的低阶官员可担任的,那怕事实上是自己在教授,但王爷注定是太子,乃至陛下的,万不可如此轻率称师。

“那吾称先生吧。”

赵曦没争究这个,他觉得无所谓,既然人家客气,那就换个说法呗。

书归正传,赵曦也开始了他的第一次上课。

“王爷未曾启蒙,明复今日先引读千字文,王爷只需跟读,认字记字可随意。”

赵曦看着自己面前放着的书籍,还是打开的,有点糊涂。

开始不应该是从上中下人口手这样简单的字开始吗?怎么一上场就是什么天地玄黄……

这字的后面还标注……难道这是拼音?嘞个去!记拼音还不如直接记字呢。

赵曦不是文盲,所谓认字,对他来说只是重新认识一下汉字的繁体字。好像不难,在他另一个年少时,也曾被父亲教授过繁体字。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跟读了一遍,除了极少的生僻字,赵曦已经基本认全了。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他感觉这样有节奏的跟读,再带上韵,好像很容易记住。

“王爷,可能记下几段?”

跟读五遍后,孙复问了。他也是对于鄂王爷聪慧有些探究之意。

“先生请检查。”

赵曦起身……在他的印象里,尊师重道好像古代比后世更看重。

赵曦把自己桌子上的书扣下,然后似又在脑子里理了理那些生僻字,便开始背诵了。

好像真的不难,千字而已,想当初四五千字的讲话稿,没任何韵律,他都会半天全背下来,这个还真不算什么。

他沉浸在这种特有味道的韵律中,却不知孙复此时已经惊呆了,在赵曦背诵到三百字左右时,孙复已经坚信了……鄂王爷确实是聪慧,还是常人无法企及的聪慧。

第15章 你们也玩这个

鄂王爷的聪慧随着杜衍广而告之的鲁班锁和九连环,已经在开封城传开了。

庙堂朝廷,勾栏酒肆,处处都宣扬着鄂王爷的聪慧。加上曾经的绳之错非人之过,几乎所有的子民都认同大宋将会有一个聪慧帝王。

当然,贩夫走卒和士子官员在看待这事情上是不一样的。

越是接近皇室的越对天子没神秘感,也没什么敬畏,更很少去相信什么天佑大宋,天降福祉的美听话。嘴上说的跟心里想的不一致,在官员和士子群体中最为普遍。

大宋的士子是个很特殊的群体,历来排外,他们的排外不仅仅排斥武人和贱民,就连皇亲国戚也同样被他们鄙视。

所以,对于鄂王爷赵曦如何聪慧的传说,不曾议论过,那怕是偶尔引到这话题,也都呵呵过去。

解开九连环?哄谁呢?他们这类社会精英,穷众人之力尚不能完成,让他们相信一个三岁幼童?这不是扯吗?

甚至对朝堂上的相公都多有微词。何必呢?为一个新政,连士人的风骨都丢掉了。

孙复在国子监,又是秘书阁校书,自然也难免有此心思。唯一的皇子,不如此宣扬不足以表明他的唯一性和合法性。

天授皇权甚至都比不过天降神童更让人对皇家有归属感。

孙复作为暂时的侍读侍讲,出于教书育人的态度,他是抛开那些神童说来公正对待赵曦的。犹如寻常儿童一般,从千字文启蒙。

而此刻,孙复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心中震惊了。

原来鄂王爷之聪慧并非宣扬,是真实而客观的事实。

士子中涌动的思潮,他如何不知?而此时他都对自己有过的不屑脸红。

致力于授经讲易多年,居然仍是脱不开固化的思维,认为自己未曾做到,未曾见过,那就是不真实的。

首节 上一节 20/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