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239节

赵曦清楚,不可能因为董氏收留侬智高,就可以占据了这威楚府。

这是大理腹地,国朝不可能管理这块蛮夷遍地的飞地,大理国也不会容许。

之所以现在还苟且着,是因为大理国各方势力知道王师不可能永久留在此地。

但是,赵曦不想就这么回去了。原本还想让侬智高逃走的,那样自己就有理由追着他跑……

可如今,人家董家人很利索的把侬智高交出来了。再打下人家的城池,估计已经是大理各方势力忍耐的极限了。

若再对董家不依不饶的,恐怕真的会掰了。虽然赵曦可以把队伍带回去,可铜矿的事儿就没影了。

杀侬智高,早就能杀掉,废这么大劲,赵曦的目的是铜。如今就差这最后的一哆嗦,说什么赵曦也得搞定了。

所以,赵曦又用这幼稚的伎俩了。

至于段廉义所说的那些话,赵曦就没往心里去。就大理国这局势,他说的话相当于没说。

赵曦可不想搅和到他们的内斗中去,反倒是希望他们这局势能继续恶化,待国朝崛起时,也有个接管大理的借口。

第182章 有点得意忘形了(第五更)

还是老规矩,昼伏夜出。

狄青原本是不同意的,他可不想沾太子殿下安危的因果,可人家不听他的。

就连吕公著都不劝,他也就不再坚持了。

劝啥?太子殿下又不是第一次这样外出,在广南西路那种环境下,还照样深入广源州。如今的大理,要比当初的情形好很多。

况且,这次并不是什么行动,只是去看看。

真是去看看吗?

这威楚府的城池,就紧挨着龙河江,北上为顺流。

赵曦一行,顺流而下,再转普渡河,然后就进泸水了。

第三日,赵曦一行已经到了东川郡。

等到了东川,赵曦才发现自己有些先入为主了。

怎么说呢,他以为东川有铜,是他一个人知道,结果,当他到了这地方以后,才发现……这里零零散散的有许多像是开采铜矿的痕迹。

也不知道是开采设施的问题,还是冶炼技术问题,反正赵曦看到有不少半拉子开采点,像是被废弃了。

这荒山野岭的,也不会避讳什么,一行人就这么溜达着转。

“殿下,这是白铅……”

赵曦懂的不多,可他有苏颂,有这个对乱七八糟都感兴趣的科学家。

白铅,不就是锌嘛,这个赵曦知道,他还知道很多金属是伴生的。

若把这一片拿到手……

往西为泸水,也就是金沙江,顺流往北汇入长江,然后进荆楚,走运河,便可以直达汴梁。

往东南为珠江,同样是顺流往东,直到广州,一样直达汴梁。

在这个时代,运输解决了,已经算是解决了最大的问题。

至于沿路的蛮夷……这事还是自己想简单了。

所以,赵曦就继续顺流,沿着金沙江往北。

……

张方平在送走大理国使后,就着手准备了,只需要等朝廷的诏令下达,他便领兵起身,陈兵于边境。

这是肯定的。太子殿下和狄青在安南赢得了胜利,还让国朝第一次体会到战争的红利。都不会让官家,让朝堂放心。

这次,率军进入大理,还是深入腹地,就官家那个胆子……肯定会让成都府有所表示的,这也是常情。

这不,大理国使估计还没进关中,朝廷的诏令便到了。张方平只得率军南下了。

他不可能真的到边境,这也就是做做样子,没必要草木皆兵的。鉴于对大理的了解,张方平清楚,最终大理会将太子殿下礼送出境。

就是真有什么意外,大军压境,最终也无非是钱粮的事儿,大理国还不至于能把太子殿下怎么样……国朝都这观点,花钱买平安。

没几日,张方平就听到了王师剿灭侬智高的事。

连陈兵边境也没必要了。

虽不是什么官方消息,无风不起浪,应该错不了。张方平甚至认为其中大理国方面应该出了很大的力。

所以,他在派出细作的同时,已经起草好了奏折,只等消息确定,奏报朝廷后撤军了。

如此兴师动众的,总不是个事。

“启禀经略公,有自大理入境者,自称为太子殿下随从,且其有官凭……”

嗯?张方平愣了,太子殿下不该是在元江吗?不是已经拿下侬智高了吗?难不成听闻为假?大理果真对王师做了什么?其随从又因何到了叙州?

一堆的疑问涌上来,不论真假,总是得见见的。

对于赵曦的印象,张方平还停留在大夏宁令哥来国朝觐见时,如今也十多年了。

不过在看到赵曦的第一眼,张方平还是认出来了。

首节 上一节 239/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