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248节

所以,从还是孩童时,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另辟蹊径,另寻出路,还尽可能的团结大多数。

本以为有了儿时那个吃食的扩张,有了广南日用品的地垫,再有东川这块无法估量的蛋糕,他应该有了一定的底气。

更何况还有这次南征护卫营所展示的实力,以及他本身所具有的大统继承人身份。

这所有的要素集中起来,他以为他可以参与其中了,参与到国朝的利益游戏中了。

没想到会是这样!

也是,皇家从来只是个利益游戏的局外人,说是裁判可能更合适一点。

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说辞,或许士大夫和皇家都认同,但这是在需要的时候用。

就比如铜矿,大伙就接受了共的事实,那怕赵曦再有什么营生,大伙还能接受共的事实。

可若是皇家想去共他们已经固有,并长期享受的利益……不好意思,那不行。

这里面关键一点是:在某种程度上,在特定场合下,天下还是赵家天下,是皇家天下,未来是他赵曦的天下。

所以,就有了这样的结果。

也罢,赵曦知道不可能翻了牌,别说是太子,就是他现在做了帝王,基于现在国朝的体制,也不可能翻了牌,改了天。

漕运,以及因漕运延伸出来的一切……

赵曦现在可以容忍这类事的存在,或许以后也能容忍。

既然大家都看护着自己的利益,那好,我也得看护好自己的。

铜矿,绝不容许出现类似漕粮那样的损耗!

可继续利用现行的路线,不说一年只有二百多天的正常运输时间,就是真耗损了,跟太多的官员对着干,赵曦也没胜的把握,还有可能导致将来自己执掌天下了,皇令出不了汴梁城。

还是得另寻出路呀!

第189章 另起炉灶(第二更)

吕公著和韩缜的陈述,赵曦都没有表态,什么也没有说。

娘娘遣人过来,唤赵曦到慈明宫叙话……回来后就见了个面,赵曦就带着妻儿回东宫了。

娘娘说是想念,也说的过去。

赵曦还没去听政,倒也没人因为他不上朝嘀咕什么,这时间也不是大朝会的时间。

“曦儿,朝堂争议,汝可听闻?”

老爹真是个好人,好像担心自己跟朝臣较劲,这口吻里就带着要协调的味道。

“爹爹,既然臣工对孩儿职司有分歧,也罢,就让朝臣们先论着。无论结果如何,孩儿应了就是。”

要说赵曦一点情绪没有,那不可能。可他没必要跟老爹甩脸子。

之所以这样略带刚硬的回话,其实是想告诉老爹:他们不是爱嚷嚷吗?就让他们嚷嚷得了。

反正也没屁事。

既然国朝已经有了南北官员的界限,那就干脆让他们敞开了扯,也能看清楚各自的立场。

赵曦没准备跟朝堂犟着,没必要。就漕运那点财货,还不至于。针眼大的利,他们也真看得见。

但张方平在此事上出了力,要尽力促成自己的职司。赵曦在妥协前,必须给老张做个解释,不能把人家卖了。

至于争议,赵曦有意让朝堂先争着,或许要是成了呢?

趁这功夫,他也想想另外的出路。

“善财难舍,多年积重,改也只是徒增麻烦。曦儿,莫急于一时。”

赵祯这话着实让赵曦愣了一下。原来老爹清楚呀。

“国事蜩螗,积重难返。爹爹自视无力改观。爹爹也知曦儿心有乾坤,可莫因一时之争先,而导致朝令不畅。”

赵祯说的有些凄然,这也是事实。

自庆历年,借西贼自立,王师连败,赵祯就有意变一变国朝,可惜,只要变,肯定是要动着谁的。

也是他自己本身并没有多狠的心,在朝堂争斗激烈的时候,他扛不住,叫停了新政。

伤了范仲淹,也伤了那一波人的心。甚至现今启用富弼,也没在有过针对国朝弊端的想法,只是努力的尽一个相公的责,做一个合格的裱糊匠。

曦儿……

“爹爹,孩儿敬受教!”

发自内心的。赵曦这时候是真的与老爹感同身受了……真的不容易。

……

“曦儿,为娘唤汝,是为纳妃之事。如今苏颜借住苏子容家,听闻其兄长苏子元,在汝离开益州之时便自广南起身了。想来也该着到汴梁了。”

“另外,大理呈国书,段氏公主段萱,携东川府领地,欲与国朝结为秦晋之好……”

曹皇后见父子俩相对黯然,就插话了。说些开心的事,比如太子纳妃……

苏颜的事儿,赵曦知道没跑。什么时候又多了个段家的?

赵曦愣愣的看着曹皇后,还瞟了一眼滔娘……没异常。这小妮子敢情也是知道的,快两天了,咋一点都没表示?

首节 上一节 248/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