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548节

大理的王,最终还真是要交给他。

所以,这时候他也需要考虑返回大理后如何稳定大理的事宜了。

高氏谋反,自己被矿城守卫兵救援,在大理并没有多大的战乱,对于大理的损害也并不大。

他相信,高氏也不会将王室的队伍全歼了。

如今王师平息叛乱,自己返回后,可以从王师中将降兵接受过来。那样,自己就应该有可用之兵了,也不用担心那些乌蛮二心。

“降兵?段王多想了。惠卿不曾听闻奏报有降兵一说,皆为歼敌几许之论。”

“段王也到工坊城观摩过我大宋火器之威,炮火之下,真不由不了将帅。”

这……段思廉愣了,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可细想想,可不就是这样嘛。

他在见识过宋国火器时,就应该想到这样的结果。

“段王,大理高氏军卒悍勇,实乃罕见。听闻抵抗顽固,致死不降,对王师甚是不理解。若非段王遣人送信,恐我王师会被整个大理围困……”

“唉……我大宋南征又是为何?为大理平息叛乱,却又要担负这等因果……”

吕惠卿不用演,这样的风闻本就在国朝流传,吕惠卿也曾有过这般想法。这时候说出来,倒也显得特真诚。

段思廉根本无心听吕惠卿这些啰嗦话。他现在心里就一个念头:没了军卒,他这个大理王还做的有什么意思?

别说那些乌蛮部落,就连?咩城估计都不会有人在意他。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他在想,恐怕他段家人抵达大理之日,便是段氏王室覆灭之时。

不管是高氏还是杨氏,段思廉绝不相信宋国大军能赶尽杀绝,即便是少许余孽,对付他们段家也绰绰有余了……他就三五十个亲卫了。

这可如何是好?

大理不是宋国,并非文臣高于武将,甚至说武将要比文臣地位高很多。大理的势力,靠的是武将打出来的,没了队伍,对于段思廉而言,就是没了势力。

这所谓的大理王,做不做又怎样?

“吕馆伴帮我……!”

段思廉也是急了,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会有这样的话。

让吕惠卿帮他,怎么帮?他现在想的是尽量能迟一些时间回大理,也好让他有时间来想对策。

赖在宋国,这没法通过官面上正常渠道来实现。

“段王,何处此言?你贵为大理王,我只是馆伴使,谈何帮你?”

真是把吕惠卿给惊着了,他以为这段思廉得有几日缓缓,然后他再添些料,最终往矿城守卫上扯。

没想到这还没怎么呢,段思廉就趴了……这是根本上的不同。

在吕惠卿看来,没了军卒并不是多大事,无非重新招募即可,只要大理的文臣还在,这都不算事。

“吕馆伴,小王恳请吕馆伴斡旋,在王师平息叛乱之后,小王可在汴梁多留些时日……”

几个意思?白吃白喝都不想走了?乐不思滇吗?

“吕馆伴,小王实言相告,没降兵就意味着小王没了队伍,实难于诸多乌蛮中立足。恳请上国宽限,待小王想些对策。”

这时候吕惠卿明白了。敢情这小子还真想做大理王啊…~也不看看你能吃李碗饭。

不过好像这是个合适的时机。

“段王,此言差矣。你有队伍,且并不弱。”

第412章 迈出一步

段思廉以为吕惠卿是在逗闷子,可看看吕惠卿郑重其事的样,好像说的跟真的似的。

“吕馆伴莫要调笑小王。”是不是有队伍,他段思廉自己能不清楚吗?

吕惠卿看看左右,欲言又止的神情,让段思廉也慎重了。

摆摆手,让下人们走开了。不管是他自己带来的,还是宋国安排的,一律避退了。

“段王,惠卿与段王亲近数月,也算是一场渊源,有些话非朝廷旨意,反倒是我朝非议之事。”

“高氏谋反,段王为何人所救?”

“救小王者当然是王师……是矿城守卫兵?!”

那时候上国尚未派兵。段思廉心里一直以为矿城守卫兵跟王师是一回事,这时候吕惠卿问起来,他才感觉应该是有区别的。

“段王,你可知矿城守卫解救段氏王室,朝廷并未下令,甚至对矿城出兵多有非议?”

吕惠卿这话,让段思廉彻底迷糊了。

矿城守卫兵的装备,几近与王师类同,作战能力也不是大理军卒可比的。

难不成矿城是独立王国不成?居然不受上国朝廷节制?

不可能的!段思廉不傻,矿城那地方是怎样回事,从筹建之日他就清楚,那是上国钱币的根。

这也是高氏起事的借口之一,认为他段思廉出卖了大理。

“事实上确实如此。我朝出兵要求名正言顺。高氏起事之初,我朝并不确定是谋反还是大理各部因私利内乱。是故,高氏起事之初,我朝并无出兵之意。”

“待高氏入侵?咩城,并宣布即位大理王,我朝方认定高氏为谋反,也才有出兵之意向。而此时,段王已经被解救……”

首节 上一节 548/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