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561节

想到张载,赵曦也想起了二程……

赵曦的记忆里,关于儒家学派,好像就知道个二程那个理学,被后世深恶痛绝的。没想到王安石居然也算是自成一派的儒学大家。

还有司马光,还以为就是个写史书的……治政嘛,也就那样。没想到居然也有一家之言。

这年月,还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

“中正,陈押班既然在交接,接下来这件事你主导吧……”

“着手调查国朝所有的儒家学派,那怕是挂着儒家名头的也算,只要自成一派,有一定的影响力的都算。”

“不管是在朝的还是在野的,不管是有功名的,还是民间名士,尽数调查清楚,并列出各家学派出身的臣工名录。”

赵曦没想着推倒儒学,从董仲舒那时候儒家就登堂入室了,一直到后世,依然影响深远。只想尝试着去了解一下这个时代是怎样释义经典的。

既然政事堂有争论,这倒是个契机。

这是个开放程度相当高的时代,虽然独尊儒术,在儒学的注释上,似乎显现了百家争鸣的态势。

那就以此开始,玩一场大活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奉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赵曦又一次剽窃了,这一次剽窃的心安理得。

龚自珍的诗,也就在这个时代有市场,也跟这个时代契合。

“将此诗送于政事堂诸公吧……”

自己的意思,他们应该能懂吧!

第422章 来一次辩经

其实对于科考是不是要改,赵曦也没确定。

在赵曦看来,不管是那个学派,只要还是科考,总离不开经史子集,也就是说,科考选材,到底还是那么回事。

典籍,就是释义能解释出大天来,只要不是百科,取才就有局限性。

历史有其必然性,科技也一样。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带动一个时代飞跃,那怕是帝王也不行。

赵曦明白这点。

从实业入手,引导人们有一种认知,同时稳定提高工匠的地位,在特定范围内,能滋生一种趋势,赵曦就已经很满意了。

主要是,他真的没能力系统的做出一套教材来。

还有,他是帝王,行事作为,时时刻刻被关注着,那些没来由的事,他没法做。

别扯什么天授,越是遵于孔孟之道者,越觉得天授是扯淡。

或许将来他可以在施政时,可以促进一下科技在国朝州府事务中的比重。

帝王,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是否有利于皇权统治。而现在的科考,不管哪家学派,都脱不开这一点,也不会脱开这一点。

所谓的分权,别说现在这个时代,就是在后世,赵曦也没认为那种分权的政体适合这个国度。

大一统的集权,是最适合这个民族,甚至整个汉文化区域最适合的政体方式。

赵曦记得看过一本书,就是说体制和文化根骨的。

汉民族的文化根骨是流域文化。大一统的需要是治理需要,是安全需要,更是文化的需要。

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就说治理黄河。黄河泛滥是整个黄河流域的大患,从上游治理黄河效果最为显著,而受益者却是中下游。

从上古传说,治理黄河泛滥就是从黄河根源,从黄河上游入手的。

保护上游植被,在上游分流疏导,这是治理黄河最有效的办法。但黄河的上游却是西夏……

国朝对统一西夏的需求,名义上是因为李元昊的叛出,其实这种需求是从文化根骨上就有的,是潜意识的需求。

这也是将大理纳入版图,和战胜西夏在朝堂和士林中反响差距大的原因。

流域文化是这个民族的根本,不是那种建个城堡,围几个村子就可以自给自足的城邦文化可比的……

扯远了……咱还是回到儒家学派和科考的事。

皇城司调查回来,赵曦才知道原来这时代解释经典居然有这样多的学派。

赵曦大概看了看,所谓的学术分歧,居然是各自对《易》的理解不同。

否则,也不会出现邵雍那种象数学术也成了一派儒家学派……还不能说人家是顶儒家的名头,人家也是正儿八经的释义经典,无非解释的方向是卦象和爻辞。

也难怪,儒家经常借二帝三王说事,这三王不就有周文王嘛。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周易》了。

到这里,得做一下说明了。

孔圣人在创立儒家学派的起初,便是借用《易传》来为儒学立论的。

在释义儒家典籍时,各家学术为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就究竟到了《易》的原义解释。

好吧,确实挺乱的,越了解越乱。

首节 上一节 561/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