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578节

“之所以如此出题,明晰国朝,或者天下本质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想让士子臣工明白担当和责任。”

“国朝称为赵宋,可天下真的是皇家天下吗?皇权、政事堂、乃至朝堂,真正惠民利民面对百姓者是谁?”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才是天下的细微体现。与家天下、共天下、公天下又有何干?”

“拘泥于天下之主,或者钻进国朝体制本质,都不算优秀的取向。赞歌也好,评论也罢,论述好坏差别也算,都算是落入下乘了。”

“这样的试题,说白了就是一次对责任担当的测试。自身担当、朝堂担当、帝王担当,作为即将进入国朝官员序列的进士,应该开始去思考。”

“内政之于天下,外交之于天下,天下金瓯无缺九州一统,对于这些,又应该有怎样的思考?”

其实,赵曦出这样的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甚至他心里也很难考虑周全。

这番话,无非是告诉臣工们,这样出题与会试摘录句子作为题目没多少区别。

首先是定义,开篇应该定义天下,然后就是见仁见智了。

对比三者利弊,这是宏观的。公天下是上古,家天下是近古,共天下…~国朝是也不是。

简单的对三者定义,然后针对符合国朝本质,并从中认识到自己的担当者,从而从微观上阐述天下本意…~这才是重点,也是作为进士,作为臣工的本职。

当然,感叹九州分裂,金瓯不全,而论述国朝完成一统者,也算是一个方向。

唱赞歌也不能说不行,分析历朝历代得失,高度赞扬国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体制……好吧,这也算。

一道题,完全可以分辨出进士们能力方向。

专注于史观,倾向于外交,还是文章华丽,亦或是治世能臣,从答题中都可以看出端倪。

这题目,乍一看有点乱人心,真正沉心思考了,确实有的谈。

之所以相公们也惊愕,其实是被天下这个名词吓着了…~这是忌讳,君王的忌讳。

赵曦说了一通,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说清楚了。这也没法说清,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不管是臣工,还是新科进士,怎样论述,不犯忌讳者,都不算错。

自己只是定个方向,明确优劣,应该是说清楚了。

他是说完了,可相公们愣了,也可以说是在思考。

其实是真愣了。

官家一番话,若是臣工们这样说,算得上大逆不道了。

“其实,诸位或许真的有些妄自揣度了。范老曾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官家之题目,异曲同工。”

欧阳修相对于其他人,更侧重于学术。

当官家这番话说完,他便想到了范老相公的《岳阳楼记》,官家之意,又何尝不是对范老相公的凝练?

怎样的天下,并不是该由臣工评判的,撇开这些,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便不会被题目所困惑。

怎么把这事忘了?赵曦经欧阳修这么一说,那叫个后悔呀。

有老范在前面挡着,他真的没必要这样费劲的去解释。

估计在场的所有人,也是被题目的名字吓懵了,所以才有诘问的想法。

被欧阳修这样一提醒,瞬间都明白了,这气氛也缓和了。

殿试还在继续,新科进士们可管不着相公和官家如何了,题目出了,他们就得做。

还真是相公们多虑了。

新科进士,心目中只有考试,见题目后,首先是切题……就是揣摩官家出题的目的。

这个时代,是后世对封建社会定义后,唯一不因言获罪的时代,最起码在现在还没有。

赵曦是真希望能看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可惜,取士必须有规矩,不能乱了章法,也不能太惊世骇俗了。

即便是赵曦想,人家新科进士也得配合才算。

就是赵曦给相公们解释,也是尽量说些符合这个时代实际的观点。

而最终被欧阳修这样一划拉,直接把取士的方向确定了。

赵曦有些遗憾,心里想法很多,还是要受时代的局限。

黄裳……这是政事堂阅卷后的头名,其实赵曦更看好王雱。

不知道到底是因为王安石的原因,还是王雱的言辞尖锐,王雱落到了第三。

也算吧,在经过相公诘问,自己解释之后,赵曦已经没有了出题时的情绪。

屈服吗?也不算。妥协吗?算是吧。毕竟大环境如此,有些事根本做不得,也不能做。

历史有她特定的轨迹,说是改变,赵曦也只能像做那些产业一样,种下一颗种子,让时代促发萌芽。

第436章 这犹豫要不得

接下来是固定的一套程序,不管是夸街,还是琼林宴,赵曦没有再出幺蛾子…~或许政事堂是这样认为吧。

人习惯遗忘,赵曦懂。他就是有诸多的想法,也没想过一个接一个的去考验臣工们的耐力。

隔一阵来这么一下,在臣工们心里承受边缘,永远不激怒他们,慢慢的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灌输给他们,这才是赵曦的想法。

国朝百年,士大夫是怎样的三观,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尽管赵曦对自己控制朝堂的能力还算满意,可依然没急躁。

首节 上一节 578/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