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606节

赵曦还真不在意朝廷派员是不是被提前知晓了。

不过既然王拱辰如此慎重的证明清白,自己就派人配合一下呗。

再说了,保密法令自颁布,还没有立过威,这倒也是个由头。

“中正,让汝州那边了解一下,看看朝廷派员汝州是怎样提前知道的?另外,对这次调查组的人员,也做个甄别。”

这种事,能大能小,就看影响了,看自己是不是较真了。

唉……一个青苗法,这一连串的闲事还真不少,真的可以说是我方唱罢你登场了,什么事也往一起凑。

赵曦真不想太紧太狠太猛了,积重难返,不是快刀斩乱麻可以解决的。

休克疗法不适合如今的国朝。这一点赵曦很清楚,后世这样的经验教训太多了。

循序渐进方为正道。

……

“你是说汝州方面是因为一个胥吏认识到错误的?”

赵曦听王中正汇报,有点奇怪了。

若这胥吏有这能耐,为什么不在奏报之前指出来?这马后炮的做法,不是纯粹自己找死吗?

这事本来赵曦没用多少心思,就是皇城司的奏报,他都没想起来去看,只是王中正记得,有结果了跟他汇报。

手里还拿着几张纸。

“回官家,其实也不是这名胥吏发现的……他有个乡党,职衔是左班殿直。”

“这段时间回乡省亲,二人关系亲近,饮酒时闲聊。胥吏以为这左班殿直在汴梁,消息比他灵通,就说起奏报田亩和青苗法的事。”

“本意是想知道一些汴梁关于青苗法的议论,不曾想,他说要汝州呈报的数据后,那左班殿直直接告诉他,汝州闯祸了……”

王中正现在有进步,最起码汇报时条理清晰多了。

而赵曦这时候有点震惊。

左班殿直?那就是个刚入品级的武官职衔。

一般这职衔不是立了功的新军卒,就是那种在军伍中熬资历熬到快退役的老兵油子。

这两种,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怎么可能从汝州的数据中看懂闯祸来?

隐士?隐士不是都在京西路的终南山吗?隐到军中来了?

“奏报拿过来……”

赵曦得详细看看皇城司的奏报,这事蹊跷。

“中正,这人呢?”

赵曦问的没头没尾的。不过王中正清楚。

“回官家,那胥吏在汝州已经控制住,而那左班殿直,是司天监门守,今日刚到汴梁,已着人去拿下!”

跟官家这么些年了,王中正有时候能想官家所想。

哦……司天监啊?这就没什么了。

司天监不就是跟数字打交道吗?整天琢磨推算历法,在数术上有点造诣也是可以理解的。

还以为……等等,左班殿直,也就是说是门卫,是保安,一个连司天监吏员都不是的武职,能有这样的见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赵曦这一阵一阵的……

“中正,把那个汝州那个胥吏放了,没他什么事。将司天监那个左班殿直带来……”

在后世听说过京大保安有考中硕士的,难不成在这个时代,也有守门的军卒执着于成才的牛人?

也是闲的,枯燥朝政,还真没有多少有趣的事。

难得有这么一个调剂的机会,也算是给自己的心放一次假,逗个乐子。

倘若这小子真有才,赵曦不吝提携。

明君嘛,不应该让自己的治下有人才被埋没不是。

第456章 乡野遗贤

前些日子,滔娘就提起一人。

说早年跟随高家的一员猛将,曾被太祖赐姓米,名为米信。

第二代也还行,继续在军中服役,跟随叔父高遵裕南征北战,没功劳也有苦劳。

可到了第三代,儿子都十七八了,一事无成。倒不是儿子不学好,而是从小体弱,难习武。

可改文吧,偏偏这孩子不擅诗文经义,只是对帖文之类的痴迷。

去岁,其父病亡,留下孤儿寡母的,艰难求活。

滔娘着赵琴给寡母在工坊城谋了份营生,可这儿子年岁不小了,着实让寡母劳心。

滔娘倒没开口让赵曦给这儿子恩赐个什么,就是纯粹当家常唠叨的。

滔娘知道赵曦喜欢什么,也知道怎样能给自家男人放松。

首节 上一节 606/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