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722节

“宋国皇帝陛下,我大辽认为此次谈判非同小可,大辽皇帝陛下欲亲临西京道与宋国皇帝陛下当面签定盟约!所谓撤军之名北上,实乃承担大辽皇帝安危之责,非开战之意。”

说完,辽使慢悠悠的拿出国书,双手托着,躬下腰,显得异常恭敬…~这一手玩的好!赵曦都想叫声好了。

总还是想找回点面子……在觐见时,先责问,等反驳,待大宋这边提到撤军和北上蔚州这个理由时,再把国书拿出来…~玩这个有意义吗?

无非是能让大宋措手不及,能在大宋朝堂摆朝臣一道,哪有怎样?难不成能改变北辽已经衰落的事实?

不过,这样的情形,对于国朝的朝臣,确实有些难堪了。

从来都是大宋臣工戏耍辽夏臣工的,啥时候被他们戏耍过?

其实,都忽略一个问题:只有在处于弱势时,才需要用这样的伎俩来满足内心的失意。

第554章 大宋很生气

北辽的国书是由王中正端上来的。

赵曦一看那开头:“回去让你们北辽朝廷再递一份国书吧,若还是这个称呼,朕不介意全面开战!”

赵曦说完,直接把国书丟下去了。

什么玩意儿?居然开口叫皇侄?你耶律洪基算那根葱?

这是故技重演。辽圣宗与国朝真宗是签订檀渊之盟的主角。后先帝即位,辽圣宗耶律隆绪仍在位,每逢国书,开口便是皇侄,国朝多次遣使,往返几十次,方再一次拉平了与辽帝的辈分。

总算是再一次恢复了兄弟之邦。

后来,辽兴宗耶律宗真即位,国朝处于弱势,自是不敢以皇侄称呼耶律宗真。

按照先皇与辽圣宗双方认同的兄弟关系,在先皇在位时,如今的耶律洪基应该喊声皇爷爷的……

只是国朝弱势,仍然不敢以长辈自居,一直以兄弟之邦交互称。

没想到耶律洪基这应该是侄儿的辈分,现在居然自己长了一辈!

赵曦其实觉得这很扯淡,都恨不得灭掉整个王朝了,再扯这个淡,认这个亲有屁用?

这样的伎俩,让赵曦想到了后世的精神胜利法,原来这玩意儿也有传承呀。该不是北辽的耶律洪基就剩下这点能耐了吧?

这种做法……怎么说呢,并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可偏偏很让人憋气。

跟儿戏一般,俩人吵架相互当老子,不痛不痒,就是不爽。只是没想到北辽居然无聊到这地步了!

赵曦觉得最恰当的做法是骂一声耶律洪基你个孙子……太扯了。不过斗嘴嘛,就是扯淡事。

“这就是尔等辽朝谈判的诚意?岂有此理!回去吧!告诉辽帝,准备开战,迎接我大宋百万大军的怒火吧!”

“你们会为轻浮而付出代价,也会因此而懂得礼仪是多么重要!”

“陛下,老臣以为,朝廷该责问种鄂了,为何东进如此拖延?吕诲叔已经将河北道前线指挥部前移至唐县,两军会师势在必行,他种子正到底行不行?不行就换!”

这就是主辱臣死吗?赵曦就是有点不爽而已,还没觉得受多大侮辱呢,想不到政事堂相公就掺合上了。

连一向都明哲保身的文彦博,也喊叫着让种鄂东进了。

“着种鄂大军十日内拿下大川岭!”

呃……虽然当着北辽使臣这样排兵布阵很过瘾,可只是大伙吓唬吓唬而已,怎么官家还真就下旨了?

偏偏造成的这氛围根本就不容反驳。

本来大家只是做戏,算是表达主辱臣死的情绪,并不是真的要怎样,只是跟辽使传递一个:我们很生气的那么个意思。

可官家这…~

赵曦顺着文彦博的咋呼劲,直接就下令让种鄂真的东进了。

这种鄂没有朝廷诏令还不断的骚扰对方呢,这要是真有了诏令,恐怕真的会刹不住了。

我的陛下呀!不是说好了种鄂撤回来,郭逵顶上去,然后种鄂北上吗?怎么又变卦了?

没有变卦,赵曦也没有那习惯。谁说撤军时就不能进攻了?

郭逵与种鄂换防,现在种鄂已经整装待发从恒山撤回来,而郭逵还在向东进军途中。这时候,由种鄂死命的再去打一战……估计北辽也会有点摸不着头脑吧?

连政事堂知晓大方略的相公们都有点愣,更何况那些局外人呢?

要的就是这效果!

就这样,当着辽使的面,在情愿不情愿的氛围中,朝廷走完了一道诏令的流程。

辽使就这样看着,他甚至看到了中官携圣旨快马加鞭的北上…~

错了吗?大辽朝廷错了吗?战争真的还要继续吗?

不成呀!战马已经有三成作废了,如果再不将养,等明年,大辽会有近十万战马被废了。

大雪阻碍了粮草供应,前方的勇士已经不再能喂饱肚子了。这战还怎么打?

错了!真的错了!既然是要谈判了,何苦在这些问题上占上风?没必要呀。

不知从何时起,大辽也学着宋国开始琢磨这些无聊的事了。

难道大辽也沦为用文字来掩饰耻辱吗?

辽使浑浑噩噩的出了勤政殿,都没有感觉到室内室外的气温变化。懵懵懂懂的到了都亭驿……

“快!备快马出城!务必将今日之事奏请陛下!”

首节 上一节 722/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