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724节

“听这意思,若我大宋不归还大川岭,北辽还要开战不成?”

文彦博没等辽使继续往下说,直接怼回去了……今非昔比,这时候再在我大宋朝堂出言威胁,已经没那个环境了。

“非也!我大辽皇帝将于白登山与宋国皇帝陛下签订盟约,而大川岭黄崖谷距白登山不足百里。若大川岭被宋军控制,是置我大辽皇帝于险地…~”

辽使还在嘚不嘚的说,无非就是大川岭重要呗,是关系到了宋辽能否签订盟约的关键。

当然,辽使没像老以前那样强势,只是希望大宋能同意他们大辽的骑兵也驻防大川岭。在大川岭形成双方对峙,相互监督的情形,以确保两国的君王可以在祥和的环境下签约。

辽使以为宋国的朝臣被自己说服了,整个勤政殿大殿里就他一个人的声音……

事实上,这一刻朝臣们都在呢喃着白登山这个名字。

白登山呀,朝堂上都是熟读史书的,没人不知道白登山。

白登山到底是怎样的象征,对于一个以中原正统王朝而言,无人不知。

当年西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二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气候十分寒冷,汉军虽然“卒之坠指者十二三”,但见匈奴只有老弱残兵,更是获胜心切,便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率领先头骑兵部队直追到大同白登山,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

刘邦率兵刚到白登,冒顿单于忽然率领四十万铁骑伏兵将汉军团团围住……

如今,北辽竟然将签订盟约的地点定在白登山!

尽管当今的大宋并没有做到九州一统,金瓯无缺,但在大宋文人的根子里,唯有大宋才是受命于天的正统王朝。

可白登山……对于汉人王朝来说,这真的不是一个吉利的寓意。

鉴于朝堂的状况,富弼让辽使回驿馆等消息了。这气氛确实不宜继续留他在勤政殿。

第556章 强弩之末

其实,富弼以及政事堂相公们真正震惊的并不是什么白登山,或者说白登山无法与官家的预判相媲美。

当辽使说出签订盟约地点预定在白登山时,富弼他们便想起官家令种鄂兵发大川岭的诏令……

那时候,他们都认为官家是因为被称为皇侄后的恼怒,是一次情绪的宣泄。当然,同样也是国朝武力宣扬的方式。

甚至种鄂和郭逵配合着伏击辽军,他们也以为这是主辱臣死的反击。

当辽使说明大川岭的险要位置后,再想想官家一贯以来的谋略,不得不以为官家这是一次精准的预判。

赵曦不明白为什么朝堂会成了这样,相当纳闷,想来是白登山的典故让朝臣愣了。

散朝了,没有叫谁留对,政事堂的相公们都跟着到了议政厅。

“官家,白登山……”

“富相,所谓不详之地,所谓寓意更是无稽之谈。北辽确定白登山,恐怕也是知道汉高祖之典故,故意而为之。”

“当一个朝廷需要借这种毫无意义的寓意来给自己壮胆时,也就意味着这个朝廷已经没了胆略,不足为虑。”

“我不是汉高祖,他耶律洪基也不是冒顿单于,狄青、种鄂以及郭逵也不是刘敬!”

时过境迁,根本不相干的事,赵曦真的没在意什么寓意。

当北辽确定在白登山签订盟约的那一刻,赵曦知道,北辽已经输掉了气势。

他不希望自己的臣工被这种虚无缥缈的说辞左右了,开口便说明了,拒绝相公们劝阻。

“官家,老臣并非在意白登山的寓意。今非昔比,汉时的境况与国朝如今无法相比。老臣是想知道官家命种鄂出兵大川岭的原因……”

富弼说完,诸位相公不约而同的颔首。

的确,现在的政事堂相公们,没一个是迂腐的纯文人。天人感应也好,还是汉儒传承也罢,这几位都不是读死书的性子。

相对于寓意,他们更想知道官家是如何知道北辽会确定白登山为签订盟约地点的。

“我并非是提前判定北辽会确定白登山为签订盟约之地,但是大川岭的险要是可以确定的,那里的地形决定了大川岭的作用。”

“诸位请看,种鄂大军在已经基本将应州一带牢固掌握,现在说应州是国朝边州也无不可。”

“而狄青大军清剿云州一带,也基本掌控了云州。北辽选择谈判的地点,肯定不会选择在云应二州。”

“同样,选择蔚州、弘州这两个北辽控制的州城,我大宋也不会同意。所以说,签订盟约的地点只能是在野外,还是双方战后交错的野外。”

“而大川岭以南为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东西伴桑干河而行,向北有条可并行十匹战马的峡谷,距云州以东不足百里。”

“只要签订盟约之地在野外,大川岭伏兵都可能对签约之地形成威胁。”

经过培训的皇城司探知,实际测量的地形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随着赵曦的解释,诸位再对照者沙盘看……大川岭的重要性很清晰。

不过,相公依然震惊于官家的预判。

唯地形熟尔……这是赵曦的解释。不管是谁,死盯着一块地方看,看上一年半载的,也能将那片地形印入脑海。

政事堂相公或许能不被白登山的寓意左右,可赵曦没想到会在朝堂引起如此大的争论。赵曦极度怀疑都是闲的,闲出来的毛病。

战时,都忧心战果,朝堂一度很清静,没人啰嗦,也没啰嗦的奏折。朝堂各司其职,各衙门运行正常。

现在河东路之战算是告一段落了,朝臣们又开始找存在感了。

好歹都是读圣贤书的,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这种无根据的牵扯,赵曦不信朝臣们不清楚。偏偏就是要劝阻他拒绝北辽。

还不能说不对,确实都表达了对官家生命安全的重视。随他们吧,都已经习惯了。

说实话,在赵曦看来,没有比白登山一带更合适的签约地点了。若是他能另选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地点,他也不想让朝臣们这般啰嗦。

首节 上一节 724/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