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740节

或许遵循当下的价值观才合适吧?谁知道呢!

“官家,夜深了……”

若不是王中正提醒,赵曦都忘记时间了。

翻看了一堆的奏折,又在脑子里翻来覆去的想些乱七八糟的事……

“中正,听说你有儿子?”

赵曦也分不清到底是烦的还是闲的,居然跟这个憨货聊这些了。

“回官家,是从族里送过来给小的继承香火的。”

“族里过继?用怎样的方式确定这个人的?相信你族里不止是一个人想做你的儿子吧?”

“回官家,族老推举的。小的很少回乡,自然无法知道优劣。不过从此子的表现看,族老还是用了心的。”

民主决策吗?或许是吧。宗亲氏族,应该从来不缺民主吧?皇家又该如何呢?赵曦又乱想了。

……

当下的朝廷有三件大事,第一便是近五十万禁军转民或者说另外安置的问题。

第二件就是酝酿很久,即将进入伤筋动骨阶段的官制改革。

另外一件是指,因为禁军安置后,在这次大战中暴露出来兵员不足的问题。

每一件都不是小事。可赵曦自回来还没有过朝会,并不知道臣工的思潮如何,或者说赵曦懒得去知道。

这三件事,都不容易解决。

“什么?”赵曦有点不敢相信。

“回官家,确实是这样。韩相和文相知会了工坊城,不容许轨道马车往回运送禁军。同时,还责令工坊城放任禁军随处下车。”

“同时,韩相和文相还知会了沿途的州府郡县,凡非出关的禁军,沿途官府一律不容许其进城,不得担负这些禁军的粮草。”

“并且还要求,各州府郡县的驻防新军,要将流浪的禁军驱逐,避免这些流兵祸害州县。”

够狠!赵曦不得不说韩琦和文彦博对军卒够狠辣。问题是,河东多山,这二位要干嘛?嫌朝廷闲吗?

“此事可有奏报?”

“有!韩相和文相与富相有过沟通,富相已经令京畿道、京东路、京西路衙门,遣书吏走访禁军家眷,并宣传朝廷政策。同时,要求州府巡捕重点关照禁军家眷,各相关州府郡县的驻防新军,也处于备战状态。”

这么大的事,相公们居然没跟自己通气?赵曦突然想起,在安排韩琦和文彦博处置禁军转民时他说过:禁军转民,势在必行。有云应四州这样的时机,朝廷必须将此事办定。

唉!忘记了韩琦和文彦博对军卒的态度,是绝不会手软的。

第570章 谁借谁的刀

赵曦在安排任务时,确实有必须完成的要求,也有可以采取必要措施的意思。

赵曦的本意是,不管最终这些废物禁军是否北上塞外,都必须脱离军伍…~朝廷绝不再供养这些废物。

从赵曦第一次南征开始,一件一件的营生,不断的在为军伍谋出路。

不管是矿工还是矿城兵,不管是各种作坊工匠还是轨道兵,各式各样的出路让他们选择,并且在筹建新军时,沟通了各类营生与新军的通道,形成了一个军地两用,军地转换的新模式。

这都是赵曦在与文臣中斗智斗勇中才推动的。也是好不容易形成了如今二十万新军,近三十万工匠和专业兵种的现状。

而最后剩下的这些…~怎么说呢,纯粹就是想继续混吃等死,苟活的废物。

因此,朝廷不得不将国朝所有废物禁军集中到京畿周围来,并且圈养起来,然后逐年递减他们的供应…~

结果是,他们依然坚强的活着。

从皇城司的奏报得知,这些禁军的空额,几乎到了六成之多。

对于这样的情况,赵曦就不难想明白,原本的历史,在几十年后,十万金兵祸汴梁的原因。

即便如此,赵曦仍然没想过下杀手,仍然在云应四州拿下后,为他们提供优厚的条件转民……

这样看来,韩琦和文彦博还算仁慈了。

“着令,轨道兵进入战备状态,凡遇到拦截和阻碍轨道运输者,杀无赦!”

“着令,自汴梁到云应四州沿途的州府驻防新军,封锁沿途山林,避免乱事,且凡有冲击州府郡县者,杀无赦!”

“着令,所有禁军驻地州府,要严密看管家眷,不得有侵害家眷事,否则杀无赦!”

“让政事堂知会朝臣,凡请奏为禁军转民申诉者,贬两级出外!”

“另外,将皇城司调查的关于目前仍为禁军的将领,跟文臣勾连的相关证据交于《内参》刊登。”

赵曦现在不确定韩琦和文彦博这样做的意图,但他不得不替他俩把漏洞补起来。

富弼看着官家的诏令,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没犹豫,直接加盖了中枢的大印。

王安石看过后,连表情都没变。而韩绛和吕公弼,却是一副果然如此的神情。

到底是谁在借谁的刀?这又是何必呢?

对于官家拟定的云应四州利益分配方案,明面上没人有意见,最起码政事堂相公们没人反对。

可富弼清楚,官家云应四州的利益处理方案,让文臣不爽了。

虽然文臣得到了该有的利益,可武将体系,很明显在云应四州得到了不少的利益,那怕是皇家和朝廷让出的,也让文臣不满了。

首节 上一节 740/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