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772节

赵曦也听说过什么四人簪戴金带围的传闻。如今此四人同为内阁,赵曦也有机会看看热闹。

韩琦和王安石虽然算不上针锋相对,足可以说是势不两立。而王珪是个无原则和稀泥的,再加一个还算是耿直的陈升之而已。赵曦不介意成全所谓四相簪花的佳话。

如此一来,内阁分别是富弼:明事理,知进退,为政清廉,有较强的政治智慧,有一定的远见,处事圆润,懂包容,识调和。最合适的首相人选。

韩琦:如果韩琦能抛开君臣文武的偏见,在某些方面比富弼还要强上三分。

韩琦处事果决,能达到心狠手辣的地步。他爱憎分明不虚以委蛇,不像司马光那种偏执,也没有王安石那种过分的执拗,是一种有智慧的耿直。

韩琦最大的缺点就是立场鲜明,阶层的立场、文臣的立场以及私利的立场,这些立场让他很多时候无法分清公与私的关系。

文彦博:政治老油条,算得上恪尽职守。算得上内阁中最具备政客特性的人物。

文彦博的能力很强,不管是处理政务的能力,还是把握大势的能力,包括变通的能力,都是顶级的。

可惜,在赵曦看来,文彦博只能算得上恪尽职守,而不是真正竭尽所能。他缺少一颗大无畏的心,也少了份人情味。

王安石:一个有心致力于改变国朝现状的偏执狂。用不好听的说,是自以为是,太自以为是。用好听的说,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绝强的解决问题能力,执行力弱。最大的缺点是任人为亲,甚至到了执拗的程度。

最大的缺点:识人不明!

韩绛:赵曦眼里富弼的接班人,有勇有谋,公正廉明,识大局,耿直中不失变通,圆润却坚持原则。

吕公弼:敦厚中正,中规中矩,有一定的执行力。性格偏向保守,不越轨,不出格,事事严谨。

司马光: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若不是司马光修史并未解除政事堂相公的职务,赵曦都有心不对他提名了。

后世偌大的名声,在赵曦看来有点名不符实。

保守,固执,感情用事,甚至有些是非不分,不明时务,不识大局。唯有在德行上无可挑剔。

王珪:好好先生一个,属于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性子,随和,也可以说是无原则。

陈升之:属于低配版的韩绛一个。

最后再说张方平,一个仕途多舛的大才。最起码赵曦是这样认为的。

论才智,张方平不输内阁任何人,而且张方平属于后世所说的阳光型人物。

只是张方平性情过于豪迈,豪迈到了口不择言的地步,豪迈到了无所忌讳的程度,这也造成了他仕途多舛的结果。

第600章 人事(下)

关于国朝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的议事,一直持续了两天,包括共同议事和分组讨论。

最终算是一致通过了这已经酝酿两年的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

也确定了议政席位和内阁提名,随即朝廷将昭告天下,拉开大宋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的运行大幕。

只是这样的一个内阁,对于赵曦的驾驭力是个考验。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明争,陈升之和韩琦的暗斗,张方平无所畏惧的大嘴巴,文彦博习惯性的背后撺掇……

估计富弼也为难吧!

富弼确实有点头大。在议事结束后,官家已经告诉他内阁提名的情况。

这意味着,他富弼将作为首相入阁。问题是,这样的内阁真的好吗?

异论相搅嘛?难不成官家没有大气度容忍内阁成一统?

仔细想想,好像朝廷现在并没有什么异论,国朝的大政方针基本上统一了方向。

再考虑内阁属于分工制,或许只有异论相搅才是最正确的。

富弼考虑这个问题是,出发点跟他对韩琦的解释一样……不仅要站在臣工的立场考虑,也需要站在官家的立场上考虑。

三级决策制的推行,在事实上,官家是把朝政的处置权下放了。虽然还存在一个批注权、恩准权,在事实上,官家应该不会过多的改变内阁的处理意见。

除非朝政有争议了…~那时候,君王才发挥他的最终裁决权。

治权的下放,在某种意义上对于皇权是危险的。

因此,官家在设计这种治政制度时,就把异论相搅作为常态一并融进了三级决策制中。

不仅仅是内阁内部的异论相搅,甚至包括内阁和分管衙门也应该存在异论相搅。

这种异论相搅,并不是这个词语本身的意义,而是从亲近和朋党的定义入手。就如内阁成员,是在国朝既定大方向的前提下,一种求同存异的异论相搅。

作为首相,当富弼考虑到这点时,他已经决定,趁着这次官制改革,他需要提出调整议政职位的议题,以全官家的意图。

事实上,赵曦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就目前国朝的现状,倘若内阁真的一统了,还真的可能没君王什么事了。

结果就是……君王会成为一个人形图章。

垂拱而治,恐怕是所有士大夫希望的。同样,垂拱而治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又是乱象的根源。只要有君王存在,君王就必须发挥他该有的作用,区别不过是怎样去发挥。

赵曦不想把自己变成小吏,所以他需要朝堂有能力处理日常政务。他也不想去做一个人形图章,做一个皇权的象征。所以,他需要异论相搅。

事必躬行,赵曦没想过,但他必须对整个国朝有一定程度的掌控和把握。

君王需要臣工来治政,以三级决策制来说,治理这个王朝的人,就是内阁。可赵曦如何实现对于整个国朝的掌控?

异论相搅就是方法之一。

内阁成员实行分工制。可作为后世人的赵曦却明白,任何政务都不会单独存在,越到了顶层,相互的关联性就越紧密。

首节 上一节 772/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