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776节

“王相,几个同年拜访,下官方才脱身……”

蔡确最终还是来了,很客气的致歉,甚至连王雱的白眼也没在乎,跟在座的各位寒暄着。

原本尴尬的气氛,因为蔡确的来临,让气氛更加尴尬了。

现在的监察衙门,在臣工们眼里,那就是晓不得惹不得的存在。更何况蔡确还是内参那个炮点的总编撰。

就连王安石,也不再说朝堂的事,也在回避着蔡确……

蔡确无所谓,之所以过来,只是不想落人口实,他虽然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也在意背主忘恩的名声。

尴尬的气氛不可能让叙话的时间久了,没一阵就散了。好像蔡确是专门过来搅和场子的……

“持正兄,你这一步算是走对了。副总监察主内参编撰,已非一般议政可比了……”

“为大宋尽力,为陛下尽忠,本就是我等臣工职责,不存在相比不相比的。”

离开王府时,吕嘉问客气,蔡确也不得不陪着客气。

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曾布拱手直接离开了,即便是吕惠卿也跟躲着一样离开了。

“听闻内参编撰很忙,每日甄别弹劾文稿繁多。甚至各种匿名弹劾文稿更是数不胜数……”

啥意思?难不成这吕嘉问有意进监察衙门?还是说有意做内参编撰?

蔡确不确定。再说了,不管是监察官还是内参编撰,可不是他一个副总监察内参总编撰就可以定下的。这是陛下的事。

吕嘉问有这样的念头也说的过去,三司使虽然还存在,但在新官制下,三司使将划归户部。虽然仍然是王介甫分管,可毕竟跟王介甫就隔着阶了。

他吕嘉问若拿不到三司使主官,往后的日子不一定能爽快了。

薛向主国营寺、皇家银行,同时会兼任户部侍郎,绝对是排名第一的侍郎。而薛向跟吕公著的关系……

蔡确很快就明白了。

“望之兄可能有些误解。首先,自朝廷监察衙门开衙办公,今上又诏令既往不咎,如今的朝堂基本上算是波浪不惊海晏河清。”

“要说内参编撰的繁忙,有点不符实了!吏部考功的变化,内参编撰想要评上等以上越发难了!我等现在不是愁被叨扰,而是愁弹劾文稿太少了。”

“因为这样的境况,我都几次跟总监察提了,实在不行就从内参编撰往地方监察衙门分流一些,以确保内参不至于人浮于事。”

“内参本就是承担国朝风闻奏事的职能,又遇到当今这百年不遇的吏治清明,那还管是不是匿名文稿呢?”

“望之兄,我们内参可不敢担这个名声。别说不忙,就是忙的停不下脚,那也是朝廷赋予我们的重任。”

蔡确转念之间就把吕嘉问的请求堵回去了。

别说他做不了主,就是能做主,他也不会招惹吕嘉问这个麻烦。

吕公弼是内阁,吕公著是议政,还是枢密使议政,吕家更是官家的亲近。

把吕嘉问弄到内参?就是王介甫提出来,他蔡确也会顶回去。

第604章 彻查

当蔡确看到编撰送过来审批的稿件时,他明白是自己误解吕嘉问了。

《参内阁成员王安石私相授受议政职位疏》……文稿弹劾王安石私下对朝臣许愿,承诺授予三司使职位并入议政事宜……

文稿是有署名,可谁又能知道这名字的真假?再说了,甄别弹章的真假,这不是内参的职责,而是监察官的职责。

刊登?还是不刊登?在蔡确拿到稿件的一瞬间,他已经明白是怎样一回事了。这弹劾文章,若不是吕嘉问撰写的,他敢挂冠离职。

“内参就是先前的御史台谏,是代替臣工递奏本的通道。国朝即便是弹劾官家也没有阻止过,内阁又怎样?正常刊登吧!”

无论从哪方面考虑,这篇弹章他都得刊登。

从职责上说,内参的职责如此。从他蔡确目前的境况而言,他更需要这样的文稿。

他早年由韩绛举荐,韩维任用,真正进入朝廷高官,是得了王安石推行新法的风,也就是说,他蔡确今天能稳坐议政,受王安石的恩惠居多。

而他的位置…~副总监察官,内参总编撰,这是一个不应该有朋党的职位。

或许吕嘉问也是明白自己需要这样一份弹章来证明自己胜任这个位置吧。

私相授受朝廷官职,还是议政席位,这罪名说大很大的。

不过赵曦见到内参刊登出来稿件时,首先是想:谁又在搅事?

“官家,王介甫的弹章查不查?”

按监察条例,涉及到议政一级的弹章,是否要立案调查,都需要官家恩准的。更何况王安石已经被官家提名为内阁成员了。

范纯仁在见到内参弹章后,第一时间就来请示官家了。

“查吧,只要有弹章就应该查。只是注意一下调查的范围,控制一下影响。”

“另外,你通告一声内参,让他们统一学一下保密法令。同时把这个撰稿人也核实一下!”

查是要查的,不然监察衙门就成摆设了。

只不过赵曦对这篇弹章的感觉很不爽。说不出来那感觉,就是感觉这弹章的时机……

官制改革和三级决策制昭告天下,赵曦认为不该是这样无声无息的。如果这么大的事丢出去,整个朝堂没一点响动,要不就是臣工们都成了圣人,要不就是臣工们报团了。

所以,赵曦认为这时候监察衙门应该忙乎才对,内参应该有弹章才对。

如今,内阁已经把议政职位的人选递上来了,倘若再没有什么反应,估计下一步就该进入内阁议定的议程了。

首节 上一节 776/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