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801节

之前所有的新政,赵曦都是经过沟通,然后潜移默化的渗透,最终得以实现。

即便是借王安石的口,也是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反复几次,逐渐让朝臣接受后,以一个相对均衡的成稿推出。

而这责任书…~说起来仅仅是签订的形式,其实,责任书跟军令状是接近的,最起码对于朝臣们是这样。

“官家,责任书具体指标如何确定?”

责任书来源于五年规划,比如,涉及到产业发展的进步,涉及到役兵招募的数量,涉及到税入增加等等……

“具体指标由各衙门和地方州府郡县自行确定。当然,这应该基于他们近几年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有提高,有进步,有改善,才能体现责任书加分项的意义。”

随后,赵曦便不再过问了,只是将此事交于内阁大臣。他只需要在大朝会的最后一日,看到大朝会有签订责任书的议程即可。

剩下的就是内阁大臣需要做的事了。

赵曦自即位以来的施政风格,基本上在朝廷,在内阁大臣中已经形成了,那就是沟通。

如今,当官家抛出责任书时,内阁大臣也同样选择了提前沟通。

主要是,这一次大朝会的各项议程推进,没有出现任何意外,让内阁大臣也更加认同了官家提前沟通的做法。

分组讨论的最后时刻,内阁大臣再一次分散到各分组中……

“诸位同僚,朝廷责任书的事宜,咱们工坊城是否要签订,需要诸位商定。”

富弼离开工坊城的讨论组后,王陶带着工坊城的各位主事离开了工部的讨论组……在分组讨论时,工坊城是与工部同组讨论的。

“朝廷责任书只针对工部,我工坊城即便有意签订责任书,势必需要协调工部的主官。官家曾有言,做事容易协调难。工部未必敢承担这份责任!”

李诫跟工部打交道最多,也真的了解工部那些官员的腐朽,跟工坊城的风气是两回事。

“责任书试行,又是自愿性质,可以看出这是官家推出,而内阁大臣并不情愿推行的事。这时候,工坊城应该率先响应!”

“至于工部如何,工坊城需要在意工部吗?王城主同样是议政!况且,工部七成的政绩,基本靠工坊城来担负,只要咱们工坊城主动,相信工部不介意借咱们的风。”

申天赐纯粹是被官家带着做到国朝高官的,在他心里只有官家。只要是官家有意做的,在申天赐看来,工坊城就该无条件执行。

“工坊城自上一次推广新产业以后,这些年再没有大范围扑买工坊城的新产品。咱们有底蕴。再有一次推广,工坊城完全可以大幅度提升各项指标。”

“城主,其实对于工坊城,具体化责任书不难,完成责任指标也不难。下官以为,工坊城完全可以以工坊城为主体,直接与朝廷签订责任书……”

工坊城是官家的自留地,这确实是事实。

韩缜离开了,薛向离开了,如今是王陶任城主,入选议政的苏颂和沈括不说,以李诫、贾宪、申天赐这些具体主事,都是因为官家而得以改变命运的。

在工坊城,唯有官家的意志才是工坊城必须遵行的。

在这一点上,别说是王陶出自潜邸,即便是新调来城主,也无法改变这样的现状。

工坊城是一个以能力为尊的地方,这种能力并不是说文采,也不是说出身,而是在工坊城整个产业中共同的认可。

就比如现在,虽然有商讨,但是所有人都盯着苏颂来定论。

第620章 大变革的开始

工坊城向工部建议与朝廷签订责任书,并具体细化各项指标任务…~

赵曦听到这消息,也是很无奈。

而皇城司探听到有意签订责任书的部门:工坊城、讲武堂、国营寺、市易寺、监察衙门……更让赵曦无奈了。

就那么顽固吗?

赵曦以为,在自愿的情况下,国朝应该有敢于为先的官员,结果…~真正为先的还是这些新筹建的部门。

“官家,吕枢密使要求与朝廷签订责任书,问阁老以为今年为役兵法开端年,诸多形势不好判断,阻止了吕枢密使的要求。枢密院的各位同知也建议观望……”

大朝会期间皇城司挺忙,这几天更是在签订责任书的事宜上加派了人手。

“王阁老与吕议政在市易寺签订责任书事宜上是一致意见。监察衙门上下统一,并无反对意见。”

唉……所谓的抱残守缺,大概就是说当下的朝臣吧!观念,真不是简单的一次夸功就能改变的。

赵曦还是错误的判断了国朝臣工的思想僵化程度,也过高的估计了大朝会对臣工的激励效用。

“汴梁饮宴情况如何?”

朝臣都是老油条,赵曦需要知道,对于大朝会的那种夸功,朝臣的反应是什么。

“回官家,汴梁的饮宴,大朝会的当日就相当兴腾了。当日的饮宴,处处都在赞颂国朝的强盛……”

强盛了?或许吧!赵曦真搞不懂国朝的臣工,既然知道变革让国朝强盛,为何不去转变观念,让自己也成为变革这个时代的先锋,而是拖在后面等着享用。

“内阁大臣如何?”

“回官家,内阁大臣基本都闭门谢客,拒不见访客。即便王阁老与吕议政关于市易寺签订责任书的事宜,也是在户部分组中议定的,并未私下交流。”

后世有个说法叫主观能动性。一直以来,赵曦都是在引导,寄希望于臣工能发挥所谓的主观能动性。

结果,这一次还是如此。从五年规划到责任书的签订,始终没看到朝臣们太多的主动。

想想这些年国朝的改变,一直是自己筹划,然后推着朝廷前行,不是带着国朝各项事务前行。这是两个概念。

赵曦一直在引导,确实是有所改变,可成效真的寒碜。

大宋的朝臣已经惯于享乐,已经惯于所谓的垂拱而治,已经惯于无所事事。这已经不是温水煮青蛙的问题了,这是思想意识的问题,或者说是习惯的强大。

赵曦以为,十三年执政,没有停止过变革,应该可以在让朝臣们清楚自己的执政理念。然而,懒政、怠政的惯性在如今朝臣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首节 上一节 801/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