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815节

富彦国还是有所指呀。

“各司其职,各明其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秩序,就是规矩。如今的国朝,朝堂上下都需要适应现在朝廷的新秩序,遵守新规矩。”

这是官家的原话,富弼属于转述。不过他也深以为然。在富弼看来,如今的国朝,所有的规矩都是官家倡导发展大宋思路的规矩,也是会让大宋腾飞的规矩。

“雉圭,官家与我闲聊,其实官家一直还留有后手。阆州陈氏在大理矿城、成都水泥都有份子,官家在与臣工共享新产业利益时,就早先设置了制裁的措施。所有的契约中,都有一条,在与朝廷大义相悖时,皇家有权利将特定对象踢出局!”

听到富弼这话,韩琦不再是感慨了,不再是与己无关的感觉了,而是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与陈氏成为国朝的众矢之的的恐惧不同,是真正会涉及到自家抉择的恐惧。

韩琦对于自己的收益还是很清楚的,如今,那些掺和在皇家各种营生的收益,已经占到了自己收益的六成之多。这就意味着,他韩家,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始终与朝廷保持一致。

这真的是天子与士大夫公天下了,不仅仅是共享,还需要共同守护。该不是从开始,官家就有这样的考虑吧?韩琦的答案是肯定。

这次的事件总算是结束了,结果还算不错,最起码对于赵曦来说是很不错的。

对于臣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原本希望的没有出现,反倒是官家的声望更甚了,还多了一丝的恐惧。不是单纯的恐惧官家,更是恐惧失去收益。

政和十四年,前半年磨磨蹭蹭的学习官家的理念,后半年等着看官家笑话,却在最后一刻官家反转。然而,这一年确确实实是第一个五年规划的开端年,对于国朝而言,也确实是一个是一个开门红。

不知道是因为喊了一个五年规划的口号,还是因为官家的理念被传颂,总则,在这一年国朝的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行各业这是官家的词汇,用起来很妥帖。

年底了,国朝的地方州府郡县,开始向内阁奏报一年的所得,朝廷个衙门也开始统计一年的所获。讲武堂的统计方法,早已经被国朝各衙门照搬过去试用,谁也能感到这方法的清晰,不再是一本糊涂账。

富弼也开始召集内阁酝酿政和十五年大朝会的工作报告······应该说是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

已经是第二届大朝会了,整个朝堂也都熟悉了流程,加上官家在阆州轨道上出手,让陈家做了人样子,各地参加朝会的都准备着趁早入京······如此神圣的事,都不想沿途沾染晦气。

然而,工坊城却公告全国朝,在大朝会期间,各州府将开通参政议政专列······

于是,成都府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把陈家唯一的参政拿下了。没人觉得不合适,至于到底是响应朝廷还是其他,说不清。不过,朝臣们无颜面对陈家人,更符合大家对成都府赞颂的意味。

大朝会如期举行,一项项议程在推进。只是在提案议案时,赵曦居然发现了王安石署名的议案······《占田增税法》。这个王介甫!

儿子的去世,王安石有过一段时间的沉寂,赵曦把该有的不该有的殊荣都给足了王雱。没想到王安石再次回来,居然会有这样的举动。

“三级决策制并未限制内阁大臣递交议案,身为内阁大臣,更应该行革新之责!”

这是富弼带给官家王安石的宣言。

王安石的做法很解气,但是对于所有内阁大臣来说却相当的尴尬。挺好的一个人,就喜欢做这些招人恨的事。

内阁大臣有什么措施,完全可以通过内阁议事来形成决议,他就非要走这样的程序,这明显就是在打脸,朝所有内阁大臣打脸。

失去优秀儿子的王安石,彻底抛开了所有干扰,真正以一个孤臣的角色出现了。

赵曦明白,王安石这是在挟势!

第633章 占地增税

为什么说王安石在挟势?第一点,经过这么多年的用心经营,赵曦确实把朝臣的关注点,撇开了那点耕田,让士族不再过度关心耕田,把心思侧重于产业发展。这一点,王安石应该注意到了。

第二点,去岁,赵曦针对阆州陈氏的一番操作,确实有向国朝地方豪强开炮的苗头,也确实让国朝的豪强有了对朝廷的敬畏。

基于上述两点,王安石抛出了这种有劫富济贫倾向的占田增税法·····

王安石老盯着这点土地。

从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到今天抛出的占田增税法,从来没从土地上脱开过,眼里就只有土地。也是,就王安石的老家临川,地貌以丘陵为主,山地、岗地和河谷平原次之。土地一直是稀缺资源。

这些年,赵曦却一直致力于让朝臣转移在土地上的关注度。

国朝的理念,已经逐渐从单纯的农耕,往半产业化在转变(工业化这个词,赵曦还是不敢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士族豪强,会根据收益情况,来调整他们经营的方向,逐步放下对土地的热衷。

然后,因为各类产业的迸发(这一点已经初见成效了),国朝的税入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朝廷调整两税,从而激发农户开荒的热情。到时候,绝对可以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改变国朝土地政策。

届时,达到王安石现在提出新法的成效,就是自然而然的事。赵曦一直强调要我做和我要做的区别,这是一个主观能动性的区别,也是一个成效是否显著的区别。

结果,在这个时候,王安石抛出这么一个新法,还是在大朝会时。很明显,王安石这是想避免再一次被官家修改调整的面目全非,直接向整个朝堂公开了。

“你们没在内阁商议?”

赵曦感觉王安石这时候抛出这个,似乎有点向朝臣提醒的意味,有点招呼朝臣,别丢开耕田的意思,提醒朝臣看重土地的意思。不得不召见富弼,知晓一下具体过程。

“回官家,内阁都一样有点猝不及防。按照三级决策制的章程,内阁大臣的提案议案吗,是不需要朝廷衙门答复的,可以直接公布,并让所有参政议政分组讨论。”

“富相以为通过的几率如何?”

赵曦倒是希望通过,可却清楚的知道不可能。关键是,他不希望朝臣继续关注土地,与他的大方略冲突。

“臣以为绝不可能。王介甫的新法,让各类产业占地不按照耕田缴税,而是增收两倍于产业的税收,就这一点,就不可能通过。”

“老臣直言不讳,国朝引导产业发展,工坊城出售各类产品,在国朝形成了开拓产业的局面。朝臣,从内阁议政到参政,掺和在各种产业中,这些产业的用地,大多数是原本无须纳税的耕田。”

“事实上,这些年产业发展的成果,确实导致了耕田减少。只要安南粮食交易有保障,国朝还不至于出现王介甫所说的粮荒的情况,自然也就没必要收缴占田税以备用。”

富弼所说的,提到了一个条件:安南粮食交易保障;提到了一个结果:国朝的耕田有减少;也忽略了一个问题:占地到底该不该按耕田纳税。

赵曦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王安石非得要把生活政事搞得鸡飞狗跳的,为什么非得把改革玩出惊天动地来。

后世有种说法,叫软着陆。赵曦这么多年,就一直在本着这样的原则在改变国朝的现状。

就是王安石现在提出这种占地增税的想法,赵曦觉得再有几年,这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赵曦谋划多年,执政多年,所有的一切,从来没有试图去在现有基础上分割利益。作为后世人,对于大宋的当下,他完全能做到创造更多的利益来改变国朝的困境。

所以,一直以来的变革,都是基于稳定,不引起动荡的情况下施行的。即便是王安石的那些新法,赵曦也都做了调整,变成了缓和的,迂回的,不伤筋动骨的革新。

王安石看来对于国朝豪强是真的看不过眼,赵曦为他遮了阴,他自己还是要蹦出来惹人。还真是执拗!

首节 上一节 815/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