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860节

这样的生意,向导每隔几年就会做几单。大宋民间重商,有不少人发现了这条路的商机,也一直存在找向导探路的行为。否则,即便是皇城司再许重利,胡商也不会把商路介绍给他人。

在向导看来,王舜臣他们的商队,就是他回去的货品。因为,从来没有能逃出马匪杀戮的商队。

不对!王舜臣没跑出几步,就感觉有些气紧了。平日里就是二十里的全副武装越野,他都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是气疫!

不行,搞不好,没全歼马匪,兄弟们也会交代在这了。

“有气疫!自由作战!以保全性命为根本。”

讲武堂的教化就是这样,有性命才能战斗!

王舜臣已经停下来了,一转身,发现马匪居然一匹战马准备追击两人!这就太好了。

也不想想,马匪也就不足三十骑,还有人留下来先关注货品了。然后,就形成了一队二的情形。

王舜臣放心了,这样的状况,他可以完成全歼了!

不足三十骑,留守看货的,在追击王舜臣他们这一队人时,马匪就形成了以一追二人的局面。这让王舜臣放心不少。

即便是有气疫,军卒只要停下来,短时间作战还是没问题的。

官家说过,气疫主要是什么供氧不足,停下来深吸气,就可以缓过来。他们受过闭气训练,能扛得住。

“两两配合,务必击杀!”

王舜臣听下来了,马匪的战马已经越来越近了,马蹄扬起的灰尘,都有点眯眼。

“谁伤了战马,谁后面没马骑!”

这时候了,还顾得上扯淡。

千万不能阴沟里翻船,王舜臣一直注视着马匪,这时候需要注意马匪放箭,虽然射中自己有点难,也会让自己很狼狈,还击会相当困难。

还好,可能是马匪太喜欢玩虐杀的游戏了,居然还背着弓,提溜着弯刀咿咿呀呀的挺兴奋。

王舜臣出生在西北,又是折家外围的,知道对战骑兵的要领,或者说只要经过讲武堂训练的,都知道怎样对战骑兵。

早年国朝的军卒,在逃跑时,都是死命的逃,可爹娘给的两条腿怎样都跑不过战马的,然后,就被骑兵轻易的斩杀了,都是从后背斩杀的。

其实,当你敢于面对骑兵和战马时,你会发现,战马的动作比不上你灵活的反应。

战马近了,马匪在控制着战马减慢速度,好让他能适应人跑动的速度,然后只要举刀砍杀即可。

扬起的灰尘在落下,马匪还举着弯刀,却发现他盯住的位置没了人······突然间,感觉到左侧的腿很疼!

王舜臣在马匪的战马减缓速度的一瞬间,直接侧转,在战马因为惯性向前的瞬间,王舜臣直接将军刺扎进了马匪的左腿······舍不得战马,这地方用匹马相当有用。

马匪没见过敢在战马冲击时停下的,有些愣神,连疼痛都忽略了。就是这一愣神的功夫,没命了······

马匪是被揍下战马的,都没明白怎样回事,眼前就晃过一人,然后自己就无力睁眼了······

王舜臣相信兄弟对战战马的能力,先控制住战马,再看战场时,就见兄弟们嘻嘻哈哈的都在捣鼓战马了。全歼,圆满!

向导的脸色煞白,不是气疫造成的,完全是吓的。这还是商队吗?有这样砍瓜切菜一般处理马匪的商队吗?

“说说吧,啥时候联络上的?”

“我没有联系!”

“是吗?被以为爷爷们离开你不行······”

王舜臣把地图和司南晃了晃,继续说道:“小子,爷爷们找你做向导,就是为了干掉马匪。知道了吧?不说也行,不打你不骂你,就把你丢这······”

“措温布哪里有据点,看到我的信号,他们就知道了。”

“继续,这一路拢共几拔马匪?”

“不知道,听说有十几队。我熟悉的就三拔······”

向导很光棍,也是,马匪跟他也是非亲非故的,他也是因为被劫后才跟马匪配合的。既然投降过一次,再变一个合作的对象也无所谓。

“好汉,我可以给你们领商队来,我还可以帮你们出售货品,我在这条路快十年了,熟的的很,不管是大宋,还是西边的,我都熟!”

哎呦,真把自己当成抢买卖的了?有点意思。

“知道不知道他们的据点?”

“知道,去过。”

这事需要做,马匪的据点肯定是有水源地的。若是离主路不远,说不定第一个兵站的位置,就是他王舜臣找到了。

关键是,按照官家的命令,他们必须对马匪全歼,也就必须找到据点。

第673章 嗜杀之君又怎样

马匪的据点人没剩下几个,本着省火器的原则,王舜臣一队人是悄悄摸进去干掉的。

说是据点,其实还是在荒原上,营盘扎的很扎实,有些年头了,都是王舜臣没见过的样式。

水源是有,可惜水源不大,作为兵站和中转点的可能性没有。

王舜臣指挥军卒们,把马匪的存货一并收拾了,连同驮马、骆驼、战马。

这下好了。王舜臣原来不明白,官家让他们扮演商队,却没带货品,这时候明白了,原来官家是让他们自己踅摸货品。

“校尉,干嘛要埋一部分货品呀?有牲口了,并不影响咱们行动。在遇到马匪,大不了直接丢了呗。再说了,恨不得再来几拔马匪,这一路连备用的物资都不用。有吃有喝的。”

“给后面的兄弟们留点。掩埋好,做好标记,把水源地也标记了。”

首节 上一节 860/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