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891节

这不是他希望的,也不是官家若期望的。

“大帅,这些天我等也曾潜行沙洲侦查过,看情况西夏人的防御并不严密,甚至可以说是松懈。”

“详细说说。”

“我等四人,还是按探路时的分队,轮番在沙洲城外侦查,以保证连贯性。最后汇总各分队记录的侦查情况……大帅请过目!”

其实,单从军事而言,这五大将领,任何一个都要比王韶强。

王韶长于大局,善于谋划,算是知兵事的帅才。

而真正说到军事素养,绝对没法跟这么多年讲武堂训练出来的五人相比,特别在战术执行和战场细节上。

城防几人,如何巡视,换防几时…~甚至详细到城墙上每一个位置的巡视兵来回巡视的宽度!

再看下去,这份侦查报告,居然把所谓的哨兵死角都标注了。

章惇也看了看,却没有王韶那样惊讶。在讲武堂,从官家编撰的军事书籍,到各位老帅的教导……要说学的最全,时间最长的就是他们五个。

能有这样一份侦查报告很正常。

“诸位说说吧,具体怎样打,按照官家的参谋模式,咱们各抒起见!”

王韶算是明白自己所谓的知兵事跟这些专业将领的差别了。

从河湟开边开始,他就算是一直带兵,指挥部参谋制,他也是用了很多年,从来没有一次侦查,像这几位这般详细的。

他知道,大势他可以把握,在具体战斗如何打,他还是听听这几位将领的为好。

没看眼高过顶的章惇章子厚都颔首嘛!

“大帅,末将几人合计过,撇开战车,我们偏师还是步卒。可现在战车没有牲口,我们打沙洲,就只能当步卒用。”

“步卒攻城,在没有攻城器械的基础上,纯粹就是用人命填。这会导致偏师无法完成朝廷的既定任务。”

“所以,大帅,最终的落脚还是在这几百匹战马上。大帅,末将将战术说一下,大帅,章佐帅,请评判是否可行。”

“骑兵的优势在旷野上最为明显,在城池里打巷战,骑兵不如步卒灵活。我们打沙洲,重点在如何进城。”

“末将几人认为,选骑术水准高的军卒,着西夏人服饰,快速冲击城门…~而大多数军卒,要趁夜色,潜行埋伏在哨兵巡视的死角处。”

“当骑兵冲开城门后,潜伏的军卒发动…~只要进了城,以我们的装备和训练基础,跟西夏人在城内打巷战的胜算很大!”

这一次偏师的装束,携带着几种用于伪装潜行的服饰…~种建中都怀疑官家就知道会是这样一般。

何况,每一位新军军卒,都会训练一般性的伪装。

第703章 沙州

计谋很简单。

其实,真正的战场,那些环环相扣、算无遗策的计谋并不多。

这样简单的计谋,能成事的关键在:西夏人城防还没有紧张起来;种建中几人侦查到了可以潜伏军卒的巡视死角;还有就是,官家给他们配备了用于伪装的服饰。

看似简单的计谋,事实上却需要诸多的条件成立。

若是当金山下的骑兵没有全歼,若是西夏防范当金山的骑兵见识过战车,若是西夏骑兵警觉,并通知沙洲城防,任何一件发生,这样的计谋都不可能得逞。

沙洲,一面是堆积着厚厚积雪的当金山,两面是积雪还没融化的戈壁滩,另一面则是他们西夏自己的领地通道。

谁能想到,宋军居然翻越了当金山!

一个偶然,带动着诸多的必然,成就了偏师的第一个攻城战。

哨兵巡视死角可以潜伏的军卒数有限,偏师的指挥部,经过多次讨论、计算,挑选了三千悍卒承担预先埋伏,发起攻城的任务。

也从近五万军卒中,挑选出三百余骑术过硬的军卒……

同时,指挥部一致认为,除留守必要的军卒看守战车外,其余的全部前移,在沙洲城内巷战打响后,整体以步卒列阵推进……

“诸位,我方以西面攻城,要想全歼沙洲驻军恐怕难度太大。东门向肃州,派军卒埋伏很难。”

“这就需要我们在打下沙洲后,必须尽快建立防线,应战肃州之援兵。”

“大帅,肃州到沙洲的距离,足够我们将沙洲的牲口征用,并充分利用起战车来。”

“至于肃州援兵……大帅,可记得官家南征时如何对战安南的吗?”

章惇研习最多的战例,就是官家在南征时戏耍安南军的战例,在他看来,那种天马行空的用兵,才是真正将帅的能力。

“你是说围点打援?”

“正是!”

赵曦在安南几个城池之间的转战,包括万尹山演习的用兵,国朝的将领,没有不熟悉的。

当听到章惇这样说,都颔首赞同。

“这就需要我们在拿下沙洲后,必须快速征用驮马、骆驼等牲口。”

“这应该不会什么难事。沙洲城内战事一起,势必是炮火连天。不管是驮马还是骆驼,必然受惊……”

“我们只需要安排驭手将受惊的牲口收拾了就行……”

这建议…~王韶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他记得官家有一种观点:军伍有纪律,但战场没理由。

首节 上一节 891/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