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921节

所谓恩出于上,只有功过并存,才能给朝廷,给官家赏罚的借口,才能让这些主帅不应赏赐不足而生怨恨。

现在倒好了,前线直接将球踢到了朝廷。

“杀也杀不过来呀。党项人三百多万,所谓的控弦之士少说也得百万之众,真要这一路杀过去,我等的史册留名是肯定的,至于后人怎样评价就另当别论了。”

韩绛并不觉得前方这样做不合适,反倒是最合适的做法。

“真要是银夏之地满地尸骨,恐怕国朝拿下来也会成为死地。”

都先议议,每次都是这样的。有了什么事,内阁大臣都会先讨论着,如果讨论出结果,官家就不再参言了,如果没什么定论,官家会直言方略的。

可现在这事,讨论归讨论,还没谁去触及决断去······太难了。

党项人的反复无常是秉性,是本质,是历史证明的。都有心说圣贤之道什么的,可既定战略是消灭西夏的有生力量,这也是内阁议定的。所以,这时候真不好变过来。

可要说强令前线杀过去······他们是文臣,不至于还没有武将有怜悯之心吧?再说了,确实都也不想有这样的惨剧发生。

所以,讨论来讨论去,没一点建设性意见。从党项人的丁口数,直接说到了银夏之地的富庶问题,甚至开始追溯当初党项人认同归附大宋的典故······

习惯了,但凡出现什么难题时,都习惯旁征博引,或者说是玩转移话题的那套。这么多年了,还是没什么改观。

特别是大战获胜就是眼前的事,各位的心思又多起来了。

“就这样挺好,朕认同目前前线的策略,就这样吧。”

赵曦转身走了,留下内阁诸位面面相觑······这场景又让官家厌烦了?

富弼唉了一声,看了看诸位内阁,也跟着赵曦去了后殿。朝臣总是缺少担当,不管文臣还是武将,终归还是让官家不满意了。

富弼得跟去,到底怎样,朝廷需要有个章程,前方还等着呢。真不是怄气的时候。

“富相是不是以为朕置气?”

富弼虽然没回话,也是默认了。

“要说一点情绪没有,朕是说假话了,要说最后认同前方的策略,朕是真实的,确实是这样想。”

“富相,其实现在的情形是很明显的,绝不可能真的对党项人赶尽杀绝,但却可以让他们绝望。而想营造党项人绝望的困境,前方的策略并没有错。”

“大包围圈的压缩,步步推进紧逼,不反抗者不攻击,在这个阶段就是最好的策略,就是在给党项人指明该怎么做······”

可能是自己的情绪影响内阁诸位的判断了,按说这个道理都能明了的。自己有那么可怕?以至于让内阁大臣都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官家旨意是受降?”

“还能怎样?当真让朕背负嗜杀之君的名声呀?”

胜利,即将胜利,一些小情绪并不影响赵曦心里的愉悦,没那么严肃。

第736章 不死心的党项人(感谢盟主财叔宁打赏,今日第二更)

要说赵曦的几句话让内阁大臣汗颜,当朝廷的诏令抵达前方时,对于各路主帅那就如同斥责了······

什么是知道了?什么是这样就挺好?在大战收尾阶段,如此消极作战居然被朝廷认同?怎么可能?

战事激烈不激烈,反正各路主帅的内心动荡的相当激烈;战斗频繁不频繁,反正各路主帅议事是越来越频繁了。

又一次议事了,这一次不仅仅是主副帅,就是将领也一并召集起来了。本意嘛,应该是想鼓动一下,让大伙不要这样消极下去······该杀就得杀!

作战参谋和前线指挥部的模式,是一种风险共担的模式,对于各路主帅而言,功劳虽然被分了,同时责任也分解了。特别是从先帝时期过来的主帅,功劳无所谓,真正怕的是责任。

像这种朝廷无法理解的诏令,无法揣摩是责罚还是认同时,更希望能共同担负这份责任。

“不行就杀过去!”

高遵裕被西夏人围困了这么久,相互厮杀最为频繁,双方死伤也最多。在绝对优势下,他不认为不能就这样杀过去。

“朝廷是认同前线目前这样压制敌方策略的······”

王韶一直奉行温和的开边策略,所以并不认为朝廷的诏令存在歧义。

“杀过去怎么杀?定怎样的标准?党项几百万人······”

“形成围困大局后,战斗烈度降低减少了双方的死伤,一旦决定杀过去,势必激发党项人破釜沉舟之意······”

“如此下去,朝廷几十万精锐长期留在边疆,这不合适。况且,朝廷很难维持战争的钱粮消耗······”

狄青一直没吭气,或者说,狄青除了战术部署,在其他事情上都很少参与。可对于这件事,狄青自己也有些迷糊。

平灭西夏是朝廷的目的,与官家多年的交往,狄青也认为官家的终极目标,不可能半途而废。

至于担心大军在外而朝廷不放心,这一点狄青不以为然,他还是了解官家的。可是就这样与西夏人僵持······正如文佐帅的考虑,朝廷不可能无限制的支撑前方战事。

议和?狄青脑子里突然有了这个念头。当然,在己方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肯定不会首先去考虑议和。

“各位大帅,末将以为,朝廷对目前策略的认同跟消极作战并非一回事······”

指挥部参议,所有的主副帅,包括文佐帅都在商谈,种建中也建言了。

“说来听听。”

“官家并非嗜杀之君,相反,官家推崇圣贤之道,只不过官家的理念是霸道之后的王道。就如王帅开边的做法,有剿有抚。”

“别说党项人三百多万,就是党项控弦之士五十万,全数歼灭都不现实。末将以为,朝廷所谓的这样挺好,是指对前线目前策略的认同,而非认同战斗烈度。”

“这两点并不矛盾。围困之势,围而不歼的策略,是给西夏人造成困兽之斗的局面,让其明白形势。而战斗烈度的降低却会导致党项人有妄想。”

“末将以为,朝廷的诏令所指是让前线以围而不歼的策略,以压迫性的战斗烈度,迫使兴庆府做出抉择。官家有过一句玩笑话,叫缴枪不杀,现在朝廷的意图可能是让前线营造让兴庆府缴枪不杀的态势。”

首节 上一节 921/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