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995节

不管大朝会多么正常,臣工们都在操心着内苑。

皇城司是彻查,也就注意不到太多的细节了……

这情形,管不住臣工们要多想。

都明白,昨夜的宫内出事了,虽然不确定到底是什么事,却大概明白跟太子有关。

“这是要折腾什么呀?”

章惇没指明是谁,又好像是指明了谁。

“不一定比折腾。太子偶感风寒是事实,官家责令我等处理政务也正常。真正不正常的是那个传言……”

吕惠卿习惯于从阴谋诡计来考虑问题,偏偏他猜测的最接近事实真相。

“诸位,莫要揣度官家,也不必议论内苑!既然官家让内阁理政,我等只需理政便可!”

王安石这首相的名头估计又定下了。

最起码早上觐见官家,官家对这样的事实并没有异议。

所以,王安石这时候出声,内阁大臣都还是遵从的。

潜邸旧臣是因为对官家太熟悉,知道没什么大事。

而章惇、吕惠卿之流,却是实质上王安石提携的后辈。

第807章 一以贯之的需要

兵部侍郎陈和叔暴毙……消息是陈和叔家仆禀告内阁的。

就在放衙不久,新内阁大臣还没有散场,正在整理今日分组讨论朝廷各项新政的结果。

“怎么尽是这糟心事?”

突然听到这消息,内阁都有点愣。章惇脱口就来了这么一句。

“没什么糟心的!给他家人回话,明日向官家请封。今日宫门已落锁,不宜打扰!”

王安石只是稍微有些停顿,连头都没抬,甚至章惇的话都没有影响他半分。

就这样直愣愣的让书吏去回话了。

也是,多大的事!若不是正值大朝会期间,一个兵部侍郎的暴毙,估计内阁都没必要第一时间知晓。

即便处于大朝会,也只是多出一个朝廷衙门的参政名额而已…~章惇想了想,自己确实有些急躁了。

大朝会的流程,在前两天太顺畅了,顺畅到自己都容不下一点点意外。

好像这消息,在朝臣中真的没引起一点反响。

勤政殿很正常,官家和太子跟以往没任何区别,该干嘛干嘛。太子也没有传言那般什么病重,若不仔细端详,都看不出患过病。

看来,真的如官家所言,只是偶感风寒······

“官家,兵部侍郎陈和叔暴毙······”

即便是平时,一个四五品的朝廷大员出意外,也是要奏报朝廷的,更何况是大朝会期间。王安石就是来专门奏报此事的。

不过,王安石不明白,官家为什么会有明显的愣神,倒是太子的动作正常。

“依旧例,让礼部酌情处理吧。至于这个重要参政的名额,已经到大朝会的收尾阶段了,就不要在折腾了,暂时空缺吧,待明年大朝会,再另行遴选······”

赵曦也就在王安石说出此消息时顿了一下,估计那一瞬间脸色是极度的不好。还算稳的快,也相对正常的交代了处置原则。

“官家,陈和叔属于重要参政,是属于具备参与朝廷衙门议政联席会议资格的,也是朝政决策相关衙门官员之一,空缺是否合适?”

“没什么不合适。他的表决票暂时由内阁代替,等下一次大朝会吧,内阁尽快拟定人选,就任兵部侍郎······”

赵曦这时候平复了,难得跟王安石如此平和的讲明白。

这老头跟富弼不一样,太倔,不像富弼好沟通,也没有富弼那玲珑的心思。

其实,从赵曦的心里,苏颂才是首相的人选。可苏颂对国朝的作用,在科技上要比在朝政上更能发挥作用。同时,苏颂对于权力的欲望,以及对于朝政的兴趣不大。

在提名内阁之前,赵曦跟苏颂谈过,不得已才没有将首相明确了。

结果,就这样承上启下的,朝廷就这样默认了王安石首相的职位,毕竟老王同志是三级决策制产生以来时的内阁,从资历上无可挑剔。

更何况,国朝的许多新政,在名义上都是老王同志倡导的。背锅也好,首倡也罢,终归是功不可没。

“官家,臣以为吕嘉问可任······”

这······赵曦真不知道该怎样说王安石这人。说好听是有韧性,说难听,那就是不知趣。自己都说到这程度了,居然还硬纠结。

就连太子也停了笔,有点不可思议的看着王安石。

吕嘉问是怎样回事,不说太子,估计整个朝堂都清楚。太子也想看看老爹如何处理······这毕竟是首相提出的。

在老内阁在位时,在内阁议定相关职位时,即便是王珪那样的老好人,王安石也知道让吕嘉问擢升在内阁通不过。

这时候倒不失是个好机会。

“王阁老,朕首先得告诉你一个事实,朕不曾贬谪过吕嘉问,就已经是看在你王阁老的面子上了。”

“要说朕重德不重才,也不完全是。但是,吕嘉问不同,因为他是吕家人,朕必须得这样做。你能理解就理解,不理解也还是如此。”

“朕只想告诉你,吕嘉问这次借市易寺分拆,能主易货之事务,这已经是朕仁慈了,算是抬了手了,给了他一次主事的机会,这已经是看在他还算有些才能的份上。其他的,就别想了!”

首节 上一节 995/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