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998节

当然,要说这一届内阁就是完全的凝聚一体…~那样的话,就是赵曦也不放心。

比如,吕惠卿、章惇、王韶,都属于曾经受过王安石提携的。

然而,吕惠卿在市易方面的能力,在当今的国朝,也就薛向可堪一比。

并且,吕惠卿是一个最能读懂形势的人,也最善于揣摩人心。

这就注定,他在内阁,不会也不敢,甚至说不屑于与王安石同气。

至于说章惇,那是一个心中自我意识最坚固的个性。跟王安石的关系,他更倾向于是特定时期的特定情况。

没有一点什么感恩的因素存在。

王韶的军功最甚,本来应该唯王安石马首是瞻,但是,有了吕惠卿和章惇在前面,王韶也就那样了。

谁就想一直谦恭着做小弟样?

本来孤立的苏辙,却因为讲武堂的经历,跟章惇成了莫逆。

至于剩下的,赵曦潜邸的旧臣不必说了。

这样的内阁,赵曦应该是最放心了。

平衡,各司其职,官家决断,是这一届内阁最明显的特征。

赵曦也并没有在对待内阁首相上与上一届有多大差别,一样支持内阁首相的统筹地位。

还好,王安石的拗劲,在面对敢于担事做事的臣工时,他倒还不太执拗。

所以,在初始的磨合阶段,内阁显得相当和谐,即便是争端,也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不至于将问题放大。

“王相,从具体事务中脱离出来可还适应?”

赵曦确实有点担心王安石的脾性,担心他因为刚直的个性,不能发挥首相调停的作用。

“官家,老臣自知本性不适合协调,但是,既然担其任,任其职,老臣便懂得折中。”

“臣以为,这一届内阁,官家以干实事为宗旨,臣便围绕这一宗旨行为。处理内阁纷争,臣对事不对人……”

不得不说,赵曦还是低估了王安石的政治智慧,也小看了人家能成为名相的能力。

王安石跟富弼最大的区别,是他懂得因势而为,不拘泥,懂得变通,接受和适应能力很强。

当然,这也是因为两届内阁所面临的国朝形势大不同,所面临的内阁成员也不同造成的。

国朝是怎样的状况,内阁是怎样的形势,他王安石都清楚。

“王相能这样想,朕很放心!朕希望,这一届内阁,能让大宋真正走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

“能铸就一个不同于汉唐,文武和谐,君臣一致,士族和黎民均受益并衷心拥护的大宋。”

“让我们君臣一心,共铸盛世!以待千年以后,后辈世人,均以我等的时代为荣!”

第810章 旧事重提

或许是国朝真的走进了一个快速的上升渠道,也或许真的是因为这一届内阁大臣的实干本质。

政和二十年,这一年,在国朝换届之后,整个国朝呈现出几乎可以看得见的大发展。

看着朝廷衙门和地方州府的奏报,就连赵曦都有点不敢相信。

或许是厚积薄发吧!

赵曦也只能这样想。因为,发展的速度太快了。

虽然赵曦不清楚后世那个经济增长率是怎样计算的。但是,从国朝税入的增长形势,赵曦觉得,就大宋现在的增长速度,绝对不会低于一成以上的增长率。

仅仅前半年,税入就已经接近去岁一年的数值了。

“王相,可曾核实过数据?”

“回官家,户部以及驻户部监察官,甚至邀请了工坊城相关官员,进行了抽查。”

“虽然现在抽查尚未结束,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判断,事实要比奏报的更甚。”

“官家可能有所不知,从第一次工坊城扑卖产业技术和产品后,相当一些有实力的商贾,也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用于开发新产品。”

“更有甚者,广撒英雄贴,甚至不忌讳外族身份。”

“这一次换届之后,诸多臣工因年龄原因致仕,便投身到自家相关产业之中了。有讲武堂记录官家的理论做基础,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间产业的革新!”

“吕吉甫以市易寺审批推算,苏颂以市面新鲜物事估计,薛师正以皇家银行的资金往来确定…~奏报上来的数据,只存在压缩,不可能放大。”

“只是老臣固执,方才组织了户部牵头的核查……官家,在江南一带,甚至出现了西番的工匠……”

西番的工匠?听到这,赵曦有些愣神。

国朝的海运发达,这一点赵曦知道。这也是赵曦唯一没有去干预的大产业。

以赵曦那些零星的记忆,他知道大宋的航海,在这个时代绝对是领先的。

而外贸,也因为航海业的原因,在大宋市易方面举足轻重。

也正因为如此,赵曦没有想过去干预,仅仅是从市易审批方面加强了监管。

在这个时代,可能赵曦做不到什么贸易顺差和逆差的核算。但是,赵曦清楚一点,在这个时代,大宋以外的王朝,跟大宋的交换,基本上是原料换成品。

“王相,朝廷可曾归纳过外番入我朝的货品种类?”

首节 上一节 998/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