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105节

可问题在于挖地道不是说挖就能挖的,小虎队和其他联军中都缺乏擅长土木作业的人手。相反,屏风寨却有大量矿徒兵,用这等办法攻寨,反而可能上了于大忠的套。

李来亨心中烦闷,想不到最合适的主意来,只能说:“现在看来,咱们只好继续轮番进攻,消耗屏风寨守军的力量。然后就看看方以仁和李世威的火炮,看他们能不能来个有的放矢,一发打烂屏风寨的大门。”

这样的用兵办法,只能说是很粗陋和简单。高一功和白旺对视一眼,都觉得很不妙,李好和普祥等山寨寨主,也都眼露退色,不愿再这样白白消耗实力下去了。

这时候小虎队的枪牌队中一位小校,却站了出来,对李来亨插手说道:“管队,继续轮番进攻,不过是平白死伤弟兄罢了,我认为这样用兵,极为不妥。”

李来亨双眉一皱,心中不悦,盯住这名小校。他在心里检索了一下,想起这人是李自成最初分配到小虎队的闯营老兵之一,因为左手断了一根手指,被列在老弱之伍中。后来似乎因为作战骁勇,渐渐又被提拔上来。

小校名叫郭君镇①,他被李来亨十分不善地盯住,却一点没有惧色,依旧侃侃而谈道:“屏风寨依山傍水建成,除了正面以外,一定还有其他山路通向寨内。现在于大忠把所有精力都用来防守正面,若我们以一支精兵从山路间道袭击,渗透到寨内,很大可能便能促使那些骑墙派成为内应,夺取山寨。”

======================

①郭君镇,名雄丽,以字行,生年不详,卒于永昌四年(1647年)三月。陕西泾阳人,有方志载其“行军有纪,不入民家,不杀掠,所至迎附”。

据《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一册,《刘文炳被俘郭君镇牺牲》条目,可知郭君镇为顺军后期中层将领之一。

永昌二年李自成放弃西安,撤离陕西后,未来得及集合留在西北的各路大顺军部队留匆匆撤入湖广。郭君镇被留在陕西,在清军的进攻下,他带领本部兵马,退入山中。十二月,汉中守将贺珍起兵反清,郭君镇在耀州举兵响应,“大破清兵于富平、合阳”,后攻三原不利,贺珍战败后,郭君镇退往邠州。

永昌三年十二月,郭君镇与另一大顺军余部贺宏器联合,攻破甘肃宁州。永昌四年三月,清军从西安发八旗兵主力围剿,大军至,郭君镇领兵到三水县同清军决战,“列兵布阵,率众应敌”,激战后被清军流矢射中牺牲,其余部同王永强等部继续抗清,顺治六年(1649年)被吴三桂剿灭。

第117章 强攻屏风寨(三)

郭君镇不过一员偏校,却直言李来亨的用兵“极为不妥”,让他心里有些不快。李来亨听过他的提议后,就出言反对说:“这是什么玩笑话!于大忠是本地人,他经营屏风寨多少年?岂会不知道屏风寨有哪些小路,可以用于迂道偷袭。在土著的寨主面前玩弄这种伎俩,难道不是自投罗网吗!”

李来亨的反驳也算有道理,不光高一功和白旺频频点头,连更为熟悉熊耳山地理和本地人情的李好等山寨寨主,也纷纷称是。

但郭君镇依旧置若恍闻,他丝毫不受李来亨不善的语气影响到,侃侃而谈道:“管队!正如管队所说,于大忠熟悉屏风寨的地理,熟悉所有可以用于奇袭的小道,因此才会更加料不到我们会从这处寻求突破。这就是灯下黑啊。”

“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战者殁于杀,诚如斯言。”

李来亨等人还没答话,都在沉思考虑郭君镇话中的意义。方以仁却最先反应过来,他称赞郭君镇的方案是攻敌所未料,说道:“古人云‘善水者溺于水’,于大忠矿徒出身,以为屏风寨的地理是他防守的最大利器。恐怕很难想到,会有人从这处最难突破的点上,寻求突破!”

李来亨微微不满地盯了方以仁一眼,他马上便禁声不语了。高一功、白旺、李好、普祥几人则相顾对视,大家心中湍湍不安,都觉得郭君镇的话和方以仁的解释分析,均有些道理。但又觉得这实在太过冒险,于大忠真会有这样思维上的盲区吗?

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到了李来亨的身上,等着他的定夺。

李来亨看了看郭君镇自信又坚定的面孔,心中更加犹豫——他这才感到掌握决策权的上位者,要承担何等压力!

郭君镇可以毫不在乎地提出这样的奇策,可他李来亨,要对小虎队五百人和联军两千人的性命负责,他能够毫不在乎地采纳这种奇策吗?

“这……”

李来亨犹疑不定,又咬了咬嘴唇。之前由于郭君镇出言过直而造成的不满,已经烟消云散。此时充斥在他心中的,是满满的压力。

他看向郭君镇,盯住这个年轻的偏校,问道:“郭君镇……你真的认为于大忠一方枭雄,作为河南势力最大的土寇之一,会有这样愚蠢的纰漏吗?”

“哈!管队,正因为于大忠是一方强人,他才会有这样的疏忽呀!”郭君镇面色镇定,他淡然自若又充满信心地回答道,“屏风寨中的兵力不过千余,此前一番攻守,我细细观察过,寨兵应当已经全数动员,几乎没有应急之兵。”

“于大忠自信没人敢在他面前班门弄斧,利用小路奇袭。这才更有可能,不在小路放置守兵,而把兵力全部调到寨墙设防守御!”

“的确,这确有可能……但我们也不能将胜算操于一种可能之上。”李来亨心中不断衡量着各种攻寨方案的价值,他不自觉地将双手十指交叉在一起,显得越发焦躁起来。

袁绍好谋无断,以十倍之兵,不能击破曹操。李来亨过去还觉得诧异,现在真正把他放到上位者的位置上,他才感到“好谋无断”这四个字的压力。

想出各种奇谋奇策并不困难,但在各种谋略方案之中做出正确的抉择来,这才是最困难的。诸葛亮尚不能用魏延的子午谷奇策啊!

上位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并非思考破局之法的智略,而是从众多方案中选出正确道路的决断力。

偏偏现在,李来亨就深深为自己在决断力上的匮乏而自扰自忧。

他甚至在想,如果是李自成的话,会如何处理眼前的局面?李来亨的脑海中,很快就浮现出了李自成那张陕北老农似的脸庞,如果是闯王的话,依照他的个性,或许就能立即下定决断,毫不犹豫地采纳郭君镇的策略。

李来亨心中其实已经渐渐倾斜向郭君镇的方案了,可他的问题就在于会瞻前顾后,缺乏像李自成那样迅速的决断能力。

如果郭君镇的方案失败了怎么办?

联军的士气恐怕又会受到重创,派去间道奇袭的敢死队也可能遭受重大伤亡。

到时候由谁承担这个责任呢?

如果是李自成的话,自然不用说,李自成一定会自己担负起失败的责任来。可李来亨的威信还没完全建立,他在闯营将士的心中,也还没有像李自成一样成为一座不会因暂时的失败,而倒下的丰碑。

他无法像李自成那样,承担起部下的失策来。

从这角度来说,李来亨似乎有些理解了崇祯为何常常“推锅”给手下的辅臣阁臣了。崇祯缺乏的就是这种甘于、敢于为手下人的策略,承担责任的担当和勇气。

想到崇祯,李来亨终于坚定下了心中的想法。他将拳头握的极紧,指甲都几乎要扎进肉中,李来亨的念头只有一个:他绝不能成为一个像崇祯这样不能承担责任的领导者!

所有人都围在李来亨身旁,等待他做出最后的决策,李好忍不住劝说道:“小李头领,这个办法确实有些道理,但也确实十分冒险。其实我们之前几次攻寨,离冲过寨墙也只差了几分火候,不如再试试?实在不行,再用这个奇袭的法子也可以啊……”

李来亨将右手高高举起,五指张开,制止了李好继续说下去。他转向郭君镇,两手将郭君镇的右手抓起,诚恳问道:“依你的意见,若要间道奇袭,你需要多少兵力!?”

郭君镇用鼻子哼了一口气,他的嘴角勾起一片笑意,对李来亨笑答道:“请管队让郝头领同我一起行动,那样只需五十人便可劫寨!”

“五十人!”

在场众将都倒吸一口凉气,李来亨更惊呼出声。他伸出五个手指,自己看了看又想了想,冷静下来之后也觉得,间道奇袭确实不需要人多,更重要的是要造成屏风寨寨墙被渗透突破、遭到夹击的态势来,从士气上瓦解守军。

李来亨知道以五十人确实有可能完成奇袭任务,但又觉得如果是自己负责这项任务的话,或许会索要一两百人的兵力,才会更加可靠。

他看了看郭君镇的神情,看到郭君镇一副游刃有余的自信样子,便想到这是否是郭君镇才为自己的决策减轻压力?

毕竟五十人的奇袭队伍,即使失败,对兵力的损耗和对士气的打击,都远没有一二百人的队伍那样巨大。

“好……五十人就五十人,摇旗也和你一起行动。”李来亨在极短的时间内思虑良多,他终于坚定了最后的作战信心,说道,“胜败系于一举,我们也将在城寨正面,竭尽全力环攻寨墙,牵制和吸引于大忠的注意力,为你创造战机!”

郭君镇将下巴微微抬起,用一种极为自信的表情回答说:“管队,我很佩服你在夷陵时用兵的手段。若这趟能够战胜归来,能否听管队细细讲解一番,您在守夷陵时的考量?”

首节 上一节 105/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