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126节

自己的官位都保不住,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李仙风攻打洛阳有什么用呢!

现在普天之下,任谁都救不了李仙风。除非他在收复洛阳的过程中,立下了一个泼天的功劳——就算没能擒杀李自成,至少也要达到玛瑙山之战的水平。

可是洛阳城中,现在满打满算也就一千多兵力。即便李仙风将这支部队全部歼灭,将李来亨、高一功等魁首全部擒杀,也远远不够。

洛阳的守军根本不足以撑起一场惊天大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河南巡抚李仙风并非什么高明的巧妇呢。

不过只要李仙风识相,他未必就必死无疑。

的确,洛阳的守军不足以撑起一场惊天大捷。可是李来亨却有办法帮助李仙风,无中生有变出一场大捷来。

当然前提也要是李仙风能够认清现实,乖乖跟李来亨合作。大家一起演戏,帮他、帮河南许许多多的官员,瞒住崇祯和那些科道言官。

那样说不定李仙风不光不需要承担洛阳失守、福王被杀的责任,而且还可以在朝廷一片失败的低沉氛围里,脱颖而出,博得崇祯皇帝的青眼,升官发财、飞黄腾达,为大家今后的更多合作,夯实基础。

“乐山,那件事情办得怎么样?找到合适的人选和充足的人手没有?”

李来亨和方以仁经过“据三楚之策”的讨论以后,又亲密了很多。李来亨计划中的这场大戏,也必须需要一个熟悉大明官场风气的人协助,才能推行下去。

小虎队之中,显然也只有方以仁一人,具备这种能力和经验了。

闯营攻破洛阳以后,缴获亿万,福王府的库藏中更获得珍宝不计其数。连方以仁都换上了一身锦袍,内衬丝绵垫肩,头戴一顶用两飘带束顶的眉公巾,颇为符合此时清流士人的潮流。

他手上拿着一支白金骨折扇,也是福王府中藏有的珍品,先前李自成赐给李来亨不少珍贵的物品,李来亨便又从中挑选了几样,送给自己部下的几人。

折扇扇骨象牙和玳瑁做成,素白金扇面,气息清雅,绘有竹林图影,图影旁则写着《诗经·卫风·淇奥》里以竹夸赞卫武公的君子风范的一句话,“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方以仁世家出身,见识高卓,一眼就看出这把折扇是苏州所产的吴扇。明代中期以来,苏州成为折扇的重要产地之一。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二有曰:“上自宫禁,下至士庶,惟吴、蜀二种扇最盛行.……”,而这把白金骨折扇做工极为精良,应该就是大内岁时所发的中书官书诗扇里的精品。

方以仁轻摇折扇,回答说:“事情已经办妥,不惟办妥,而且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获。掌哨让我去找的行商、江湖艺人,已经找到不少,更重要的是,这里头竟有一尾大鱼。”

“嗯?”

李来亨的计划,无论是下一步转移洛阳的壮丁和物资,还是忽悠李仙风合作,都需要用到大量稍微识字会算或者能说会道的人物。

小虎队虽然善战,但在这方面就很欠缺了。所以李来亨才让方以仁,在洛阳城中大搜,搜罗一批具备这类技能的江湖人士。

可是江湖手艺人里,怎么会有被方以仁视为大鱼的人物?

“乐山,有话直说,不要卖什么关子了。江湖人中,何来的大鱼?同我们将做的事情有关吗?”

“哈哈,有关、有关,当然是有关的。掌哨,那我就不卖关子了。”方以仁微微一笑,说,“寻常的江湖艺人,帮不到我们太多的忙,但这条大鱼却是江湖艺人中的巨擎,名达于缙绅间。正好可以为掌哨策动豫抚的事情,帮到极大的忙。”

“乐山直需说话,你再这样七拐八转的,这回在洛阳缴获的一批善本、孤本藏书,我就一把火全烧掉了。”

方以仁这故弄玄虚的话术,使得李来亨很不耐烦。他撇撇嘴巴,直接用从福王府中收缴的那些古书做威胁,根本懒得同方以仁废话太多。

固然,经过“据三楚之策”的密议以及这段时间共同战斗的经历,方以仁正在渐渐融入到小虎队的团体中。但本质上来说,李来亨即使信用他,也只是作为幕僚使用,还没有将方以仁真正视为小虎队团体的一部分。

“额……掌哨,好好,掌哨稍安勿躁,不要惊怒啊,那些古书都是天下奇宝,万万不可擅动呀!”

“那你就快说,何为大鱼?什么江湖艺人,可以令搢绅瞩目?”

方以仁将白金骨折扇合起,拍了拍胸口,安抚自己的小心脏,然后才说:“这位江湖艺人,名叫柳逢春,号敬亭。他是个说书人,在扬州、杭州一带说书,此前我在金陵求学结社时,也听说过他的大名。当时柳敬亭说书,一日一回、定价一两,常不得空,连侨居在南京的吴桥范司马、桐城何相国,也引他为上客。”

“正月前,福王府特地邀请这位在江南名声极大的说书艺人到洛阳庆贺。元帅攻破福王王宫以后,因为柳敬亭并非王府承奉或官员,因此便将他释放。”

方以仁又奉承李来亨道:“好在掌哨使人大搜江湖艺人,才找到了这个柳敬亭。他对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本来就极感兴趣。柳敬亭到河南以后,对人们风传的李公子传说故事极感兴趣,我以掌哨事迹饵之,他便答应为我们做事了。”

李来亨听到“以掌哨事迹饵之”这句话时,颇为不悦地盯了方以仁一眼。不过他对柳敬亭这个名字有点熟悉,印象中似乎是中国评书说书界的一位祖师人物,若能得他之助,或许事情就真的好办许多了。

李来亨搜集洛阳的行商、账房、说书艺人,不仅是要为他“策反”河南巡抚李仙风的计划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为将来“据三楚”的大计,做“基层干部”的储备。

像诸生秀才、举人进士这等人物,在明末都算统治阶级,李来亨几乎没有多少可能,能够收服秀才以上的人物为自己所用,更何况是需要大量人力的“基层干部”?

但行商、账房和不少江湖艺人,都认识文字,或者懂得一定数学知识。这些人物,完全可以充任“基层干部”的任务。

这里面江湖人士,自然是差点了。毕竟走江湖的人,一般各种习气毛病,都很严重。但是如账房行商就好一些,另外还有像车船店脚牙之类总被忽视的小人物,其实也都可以充分吸收起来,做“基层干部”储备之用。

光用暴力,是无法支配地方,从地方上获取稳定的人力和税收的。但是如果暴力和庞大的“基层干部”储备队伍相结合,那么李来亨有信心使得三楚之地成为他的大兵营,为未来的大策打好基础。

“如果这个柳敬亭,能够帮咱们和李仙风搭上线,打通这条河南官场的渠道,用处绝对极大。这样吧,乐山,你同柳敬亭讲一讲,我们不需要他参与造反的买卖,只要让他给李仙风传信即可——你也不要将事情抖出去,就说是我们有意接受招抚好了。”

方以仁思虑一会儿后,觉得这样安排比较周到,便点了点头。接着李来亨又问到关于杨嗣昌的事情,说:“据说杨嗣昌在洛阳、襄阳接连失守后,已经是重病在身、药石无医了,不知道他现在到底怎么样?是死是活?”

方以仁笑道:“掌哨,今天有一批从武昌和襄阳一带过来的江右商帮将新的消息带到了。”

“是吗?杨嗣昌究竟如何?”

李来亨的好奇心不禁被勾起了一点。

第141章 杨嗣昌的终局(五)【第三更】

沙市在当时虽然只是荆州的一个市镇,却是商业繁盛,在全国颇有名气。清初曾有人这样写道:“列巷九十九条,每行占一巷;舟车辐凑,繁盛甲宇内,即今之京师、姑苏皆不及也。”

因为沙市在明末是这般富裕和繁华,物资供应不愁,所以杨嗣昌将他的督师行辕设在沙市的徐园,也就是徐家花园。

他当时只知道襄阳失守,襄王被杀,而对于洛阳失陷的消息还是得自传闻,半信半疑。关于襄阳失陷的报告是在出了三峡的船上得到的,接到襄阳失守的报告,他对“剿贼”军事和自己的前途便完全陷入绝望。

在接到襄阳的消息之前,左右的亲信们就常常看见他兀坐舱中,或在静夜独立船头,有时垂头望着江流叹气。出了三峡,得到襄阳消息,他几乎不能自持。到沙市时候,他的脸色十分憔悴,左右亲信们都以为他已经病了。

今日是他的五十四岁生日。行辕将吏照例替他准备了宴席祝寿,但只算是应个景儿,和去年在襄阳时候的盛况不能相比,更没有找戏班子唱戏和官妓歌舞等事。他已经有两天没有吃饭,勉强受将吏们拜贺,在宴席上坐了一阵。宴席在阴郁的气氛中草草结束。

他明白将吏们的心情,在他临退出拜寿的节堂时候,强打精神,用沉重的声音说:“自本督师受任以来,各位辛苦备尝,原欲立功戎行,效命朝廷。不意剿贼军事一再受挫,竟致襄阳失陷,襄王遇害。如此偾事,实非始料所及。两载惨淡经营,一旦付之东流!然皇上待我恩厚,我们当谋再举,以期后效。诸君切不可灰心绝望,坐失亡羊补牢之机。本督师愿与诸君共勉!”

他退回处理公务和睡觉的花厅中,屏退左右,独坐案边休息,对自己刚才所讲的话并不相信,只是心上还存在着一线非常渺茫的希望。

因为他吩咐不许有人来打扰他,所以小小的庭院十分寂静,只有一只小鸟偶尔落到树枝上啁啾几声。他想仔细考虑下一步怎么办,但是思绪纷乱。

首节 上一节 126/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