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237节

抚、按都很担心,如开封守不住,不仅他们自己和全家性命难保,还有开封城中的周王一府、众多官绅,都将同归于尽。李仙风和高名衡身为河南封疆大吏之首,即使能侥幸逃出开封,却不能逃脱朝廷治罪。

“陈将军上月坚守城头,将李贼一眼射瞎,深得朝廷褒美,不知对于今日形势有何善策?”

陈永福是开封城中真正可靠的力量,朱仙镇官军溃败以后,闯曹联军乘胜攻城,若非他组织弓箭手射伤了李自成的一只眼睛,开封当日就陷落了,怎么还能再守上一个月呢?

可是近来他的老朋友、李仙风的幕僚陈荩,一直劝说他谨言慎行,观察时势的发展,所以陈永福只说:“开封城高池深,易守难攻。虽然官军有朱仙镇之溃,然而,请大人们放心,如果流贼马上攻城,则军民同心同德,合力守城,敝镇敢担保城池不会有意外风险。怕只怕相持日久,城中绝粮……”

李仙风忧心忡忡道:“可城中粮食越来越少了。”

黄澍则咬牙切齿道:“万不得已,宁可多饿死一些百姓,不能使将士饿着。”

李仙风对黄澍话里的意思有些不满,但黄澍是高名衡的心腹,他无法处置,而且自己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得点点头,叹了口气。

“但死守绝非长久之计。”高名衡说道,“黄推官有一个主意,或许可以釜底抽薪,挽救时局。”

陈荩在开封城中近来已不怎么说话,他已收到了陈可新的来信,知道陈可新已经投效李来亨,先在罗田县做了庄使,先在又升任蕲水的营田使,对信中所写的李来亨种种新政新法均十分好奇。

他对开封官绅已经失去信心,但听到高名衡说的话,心中突然浮现出一个可怕的猜测,急忙问道:“黄推官有何奇策?莫不是以水驱敌?”

黄澍对陈荩的学识才干一直怀有嫉妒,没想到他筹谋已久的水攻之策又被陈荩一口说出,脸色微妙,说道:“春汛将至,我们若借黄河桃花汛之机,水淹七军,李贼便会成了于禁,流寇都将葬身鱼腹之中。”

“一旦掘开大堤,你能保证洪水只冲向闯军大营,而不冲向开封城吗?即便开封城不被淹没,数百里内洪水滔滔,不知将淹毁多少村庄,漂没多少人畜!”

陈荩据理力争,可是李仙风和高名衡两人显然已经大为意动。高名衡和黄澍是一派人,陈荩知道自己没法说服,他便极力劝说李仙风:“抚台,一旦黄河决口,开封全城都有被淹没的危险,周王王府也可能被洪水波及,即便开封城不被淹没,许多士绅的田产也会被毁,到时候这些人一起向朝廷要求治罪,我们如何自处?”

陈荩从李仙风最看重的官帽出手,声言即便水淹闯军成功,到时候毁坏无数士绅田产,这些人一起在朝中发难弹劾,李仙风的官位依旧不保,试图从这个角度说服抚台。

李仙风犹豫不决,可高名衡突然说道:“昨日我已将此事面奏周王殿下,周王殿下已经答应下来,并保证将来有事,责任全在他一人身上。这段时间来,周王变卖不少家财协助我们守城,他的为人,你们应该信得过。”

周王的决定让李仙风无法反对,他也心生侥幸,觉得有周王保护的话,自己就算掘河,应该也不至于被崇祯秋后算账。何况如果开封城破,自己被李自成杀掉,那一切还有什么可说。

李仙风下定决心,神色严肃说道:“既然周王殿下已经点头,那么我也没有其他意见。一旦决了黄河,不管开封是否也会被淹没冲垮,李自成都必然大为震动,只能撤兵。如果开封没有被洪水冲击,那么事情最好;如果开封被洪水波及,那么我们现在就要组织军民百姓进行避难,以防万一。”

高名衡和黄澍看李仙风终于同意决堤,都松了一口气,可是对于李仙风所说的组织避难,他们另有不同意见。只是现在情势危急,这两人都不打算再同李仙风多费口舌,而是准备一旦有事,就让他做替罪羔羊。

出了书房后,黄澍便对高名衡说:“按院大人,一旦黄河决口,城中望见黄水奔来,必定议论纷纷,我们一定要防止消息泄露,一口咬死说是流贼决河,这一点十分重要。”

高名衡点点头说:“当然、当然,你昨天去周王殿下那里,是怎么说的?”

“周王殿下已经全部点头,若洪水未及开封,一切都好说,若洪水冲到开封城……周王殿下已经拿出了十五万两银子,这笔钱我已交给高谦,让他提前一天掘开黄河,我们会做好洪水波及开封的准备,把所有船只收集在手,将李仙风和陈永福留在城里淹死顶罪。”

高名衡对李仙风处处掣肘自己,致使河南局势败坏到今天的地步,早已分外不满。他和黄澍下定决心,提前一天掘河,这样如果顺利水攻打败闯军,一切都好说,如果水攻弄巧成拙,淹没开封城,他们还可以让李仙风和陈永福来顶罪,将决堤的罪名全部推到这两人身上。

第274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

高名衡和黄澍刚刚离开,陈荩也找上了自己的老朋友陈永福说话。他是陈永福儿子陈德的座师,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一开场便开门见山地说:“开封恐怕支持不住了,你有什么打算吗?”

这已经不是陈荩第一次向陈永福暗示开封注定陷落的结局,但陈永福还是板着一张脸道:“只要守城的官绅军民上下一心,开封绝不会有事。王臣,我以项上人头给你担保,只要我还在一天,开封绝不会叫闯贼攻破。”

陈荩知道这绝不是陈永福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哈哈笑了两声后说:“抚台和按院的争斗越来越烈,黄澍奉高按院的命令,在城中成立了义勇大社。这支社兵兵马近来越来越多,数量已在你的河南镇官兵之上,周王和开封士绅现在也都把钱直接交给黄澍,社兵实力越来越强,可怜官兵连粮食都还需要你自己掏腰包去同奸商买粮。”

如今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军人们连口粮都不能保证充足,何况官兵还有家口,家口的粮食甚至还需要陈永福自己出钱,到那些奸商处购买。

相比较之下社兵本身就是士绅组建的武装,黄澍可以直接从周王和开封官绅处获得粮食,待遇反而比官兵要好。

虽然高名衡和黄澍都反复跟陈永福谈过,说社兵只会帮他的忙,而不会拆他的台。可是高黄二人坚持不肯把社兵的指挥权交到陈永福手中,近来又极力拉拢高谦,陈永福又怎么可能不心怀芥蒂呢?

陈永福听到这话,脸上神色显得有些难看。他不再说话,一路往回走去,可陈荩还是紧跟其后,接着劝道:“闯军总攻在即,抚台和按院都下定决心水攻驱敌。可是黄河决堤,如此大事,即便真能借水势打败闯军,日后汴中士绅群起问罪,朝廷也一定会从开封守城文武中选出一人开刀顶嘴,以塞天下人汹汹之口,将军能保自己今后无恙吗?”

两人这时刚好走到曹门坊附近,有一处铺子正在发粜卖粮。现今不仅是粮价高涨,而且能买到粮食的地方也极少了,所以曹门坊买粮人的拥挤情况十分怕人,隔好些街道,就听见人声鼎沸,吵闹不堪。

米店前用车辆和大的木头塞断街道,谁也不能够进入其中。但见你推我挤,万头攒动。随即发生了几起混乱,有两处是妇女老弱被挤倒踏伤;有一处是一个老婆子被挤倒后竟然没人救护,遭到一阵践踏,死在地上;还有一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被挤倒踏伤,幸而救起,已经不能动弹。

但见挤呀,拥呀,吵呀,骂呀,哭呀,加上厮打,一片混乱。所有的人都想买到粮食,可是后面的人挤不到前面去,前面的人又被后面的人推倒,混乱越来越可怕。

陈荩在开封讲学,在本地人心中具备一定的威望。他见到这混乱的景象,就呼喝着大家不要闹,可是谁也不理会。

过了一会儿又涌来一群兵丁,他们乱打百姓,冲到前边,强行买粮。百姓不服,不肯让路,口出怨言。士兵动手乱打,不少百姓被打伤,吵闹更加厉害,一时民情汹汹,几乎要发生兵民互斗。

陈永福实在看不下去,更担心人心浮动、军心不稳,不用闯军攻城,开封就将自行瓦解。他急忙叫来一群家丁,亮出总兵官的旗号把人群分开,又把胡乱打人的兵丁抓起来不少,才算稳定住了眼前的局面。

可被陈永福家丁抓捕起来的士兵,却有一人吐了一口唾沫,叫嚷道:“老子是黄推官的社兵义勇,你们凭什么抓我?”

陈永福闻言大怒,当场就拔刀把这个跋扈不法的社兵砍死,他转过头去对陈荩答道:“我身为武将,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后退一步。可如果高黄之辈,想在背后捅我一刀,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也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王臣,你是我所见过的天下间头号聪明人,这样反复劝我,想来腹中必有韬略,还请指教。”

陈荩闻言微微一笑,便将陈可新此前写给他的书信尽数交给了陈永福。陈永福看到这些书信,面色大变,心中震惊,他虽然已经隐约有过这方面的一些猜测,可当真的看到老朋友陈荩和闯军有所联系时,还是极受震动。

陈荩可是崇祯天子钦点的进士出身,不仅做过莱阳知县,还在士林中具备不低的威望,绝非牛金星可比。

他暗投闯军,怎么可能不使陈永福震惊呢。

“王臣,你有什么话,就全部和我讲出来吧。这不仅事关我们两人一生的名誉成败,也关系着开封全城军民的生死存亡。”

陈永福终于痛下决心,开封城已经走到了这样一个地步,全城军民都处在一个历史的岔路口上。

是要挖开黄河,换取一点打败闯军的可能性。

还是要和陈荩一样,与闯军建立联系,另寻他路呢?

陈永福前段时间曾听陈荩讲过宋代杜充的史事,金人入寇中原时,杜充是大名府留守。但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一来,杜充不敢与之交锋,唯一的对策是下令开决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图以此阻挡身后追兵。

杜充决河非但没有阻止金国东路军,还致使当地百姓被淹死二十万以上,因流离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数倍于此。北宋时最为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毁于一旦,近千万人无家可归,沦为难民。

现在想来,陈荩给他讲这则史事的时候,大概就已经猜测到了高名衡和黄澍的决堤筹划,确实不可谓不高明。

但陈永福还是心有疑虑,问道:“可是……可是我射伤了李闯王的一只眼睛,他岂能容我?一旦开封失守,我恐怕我们父子二人,俱不得生。”

陈荩却笑道:“将军,且不说李闯王是宽和之人,绝不会因一己之仇怨而丧失了千金市马骨的好机会。闯王要的只是一座开封城,只要将军能够阻止黄澍挖开黄河大堤,使开封城完璧归于闯王,有如此大功,还怕闯王计较旧怨吗?”

首节 上一节 237/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