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382节

左营的“三堵墙”骑兵,在训练和战术上都还是比较传统的形态。只是经过崇祯十五年以来的不断胜利,左营三堵墙骑兵的装备也有了极大改善,相比较明军精骑,至少也不落下风。

李来亨嘱咐马宝以挫敌锋芒锐气为主,不要和明军主力做过分的颤抖。

马宝点头说:“大帅,秦军被闯军都打败多少次了?魂儿早就垮掉了,咱们随便打打就成。”

自从马宝投奔闯营以后,用兵愈发高明,砀山之战中更是超水平发挥,打败了明军多年来的噩梦八旗精兵。

他说话谈吐之间,已有了几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狂妄劲儿。

马世耀却说:“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过河探查,见到了秦军旗号很少,反而看到明军到处树立挥舞关宁兵的旗号。”

这一点引起了李来亨的重视,他问道:“关宁军?你认识关宁军的旗号吗?确保无误?”

马世耀身负重任,但他是一个很能拿得住主意的人,一点没有心理压力地笑道:“崇祯十二年以前,我们也是同关宁兵交过手的嘛!连那个洪承畴,咱们都照过面呢。”

“秦军旗号少,关宁旗号多……”

李来亨沉思道:“孙传庭敢于南下击我,难道是因为崇祯下定决心尽弃关外之地吗?这样明军倒可以调来宁远的守军参战。”

他接着向刘芳亮说:“师傅,关宁兵为天下骁果,是明军中战力最为强劲的一支部队。而驻守宁远的总兵官吴三桂,更是许多次和清军交手均不落下风。如果这一强敌也在白沟河对面,我们就要万万小心了。”

和马世耀一样,作为闯军元从的刘芳亮在早年间同样和关宁兵交过手。他回想起起义军在好几年前,数次被关宁兵重创的情况,心里略微动摇了一下。

但刘芳亮的胆识过人,只是片刻,他的勇气就全然恢复,笑道:

“关宁兵号称是天下财赋供养的一支精兵,咱们起义军里许多人不就是被供养关宁军的辽饷,逼到这条路上来的吗?这样说起来,关宁军和咱们兄弟们,渊源倒是很深!”

刘芳亮慨然道:“如果关宁军已经南下,确实不可轻侮。来亨,你留在固城镇……不,来亨,你到河阳镇统筹前线大局如何?我带马世耀和马宝两部,去为你试一试关宁锋芒!”

刘芳亮居然要亲自带兵做先头交锋之战!

李来亨知道起义军豪帅多有身先士卒的习惯,闯军很多将领也都有亲自到战场最前线做侦查的战斗传统。

起义军这种传统在跌宕回转的苦战生涯里,保证了义军的凝聚力,也保证了豪帅领袖的威望和地位。

可是大顺军、大西军,后来多次出现主帅、大将被清军“斩首”的情况,又和这种身先士卒的传统,存在莫大联系!

李来亨有心劝阻刘芳亮如此冒险,可当他看到刘芳亮充满战意的坚毅眼神时,便知道多说无用了。

“师傅……大军在后,我一定保证你们后路无失。一旦形势有变,闯军主力就全线出击响应你!”

刘芳亮清爽地哈哈一笑,从亲兵手上接过马槊,慷慨道:“宋军师早说过了,十八子主神器,天命在李氏,闯军一定百战百捷!”

第427章 李辅明

闯军积极准备出击,五万人的庞大军势,以极高的效率运转了起来。虽然左营和前营是两支历史渊源、兵员构成都大相径庭的部队,又同时拥有两位地位等夷的主帅,但不同于明军,刘芳亮和李来亨之间可以迅速携手,达成非常默契的配合。

多达五万人,来自陕北黄土、中原州县、汉川江泊的战士们,虽然很多人互相之间还不认识、还不熟悉,但因为大家都打着闯军的旗号,所以他们之间自然拥有了一种无形的信赖感。

这是明军所没有的一种特点。

自从万历末年以来,明军几十年的败仗消磨了官兵的士气和斗志不说,崇祯继位以后,这个性情急躁刚愎的皇帝,一个接着一个地杀死督抚大臣,完全破坏了君臣之间的互信。

恶果还不仅仅局限在朝堂之上,督抚不能自保的结果,是他们为了在短期内获得胜利,不能不将压力转嫁到下属的将领身上。

武人们因此受到了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在一次又一次仓促和缺乏准备的出击中,品尝到无数战败的苦果。

就像当年左良玉听从杨嗣昌的布置而兵败,自己自作主张出击却取得了玛瑙山大捷一样,督抚大臣和武将之间的互信也被摧毁了。

在这之后则是武人之间的互信关系,松锦大战时吴三桂和王朴抛下了其他友军逃跑,朱仙镇大战的时候,左良玉把秦军和保定兵抛在了闯军的反攻里。

皇帝和大臣,督抚和武人,最后再到武将群体自己之间,全都没有半分信任可言。

哪怕闯军已经打到了白沟河,距离京师不过咫尺之间的时候,吴三桂考虑的第一件事情,还是怎么样保存自己的实力,怎么样推别人去顶缸。

奉命督师协调诸将的新任吏部尚书、大学士李建泰,平日里喜好戎事,颇著声望。可实际上他根本指挥不动联军中的任何一个将领。

属于清军的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自然不用说了,他根本没有派人到明军营地来,而是自筑一营,与明军相隔绝。

至于明军建制中的几位总兵官,吴三桂早已抱持了观望的想法,根本不愿意白白损耗自己赖以为生的本钱。山东总兵刘泽清刚刚从东昌府逃来不久,所部还在胆战心惊之中,哪有余力对付闯军?

只有山海关总兵高第和前屯总兵李辅明这两支部队,还算比较听话,又具备一定战斗力。

眼见白沟河对岸的闯军异动频繁,很明显已经调集了重兵集团,沿河布防。督师李建泰深感错失战机,痛心疾首道:

“诸公食国利禄,就不能报国之恩吗?漕粮被断,皇上为了筹措辽兵饷粮和东师饷,责成勋戚、宦官、百官报效,所得不过二十万两,又尽出内帑,方能济军。我皇上苦心至深,诸公岂能坐望?”

李建泰的这番话未能让帐中任何一人动容,直到前线军官将闯军派出精骑数千过河的消息传到以后,刘泽清才慌慌张张地说:

“闯骑犀利,皆着百层绵甲及铁盔,马亦多备挡衣。且有短手铳神器,比我三眼铳犀利百倍,能于马驰飞奔之中急射数轮,有百步穿杨之效,洞穿铁甲亦非虚也。”

刘泽清的话李建泰更加恐慌了起来,他本来就毫无真正的军事经验,更从来没有带过兵、上过前线,只是在脑海里想象了一下闯军纵骑飞奔、百步穿杨的雄浑攻势,就已经两眼发黑,快要晕了过去。

李辅明看刘泽清这样一幅恐慌的样子,斥道:“流贼终究贼辈,精兵有限,不可能同关宁劲旅相比。何况东师就在我侧,东师兵强劲于天下,更非流贼可比,我实在不知刘总兵有何可惧?”

刘泽清被李辅明这样直接的指责,心中大感不快,但他知道吴三桂、高第、李辅明三人皆辽兵出身,自己一个山东人,和他们争论不过,只好不再多话。

吴三桂却看着李辅明,怂恿道:“闯骑先锋来掠阵,前屯镇能一战否?”

李辅明是关宁军中一个比较刚直的人物,不像吴三桂心眼那么多,兵力又较山海关总兵高第雄厚一些。他直接拍胸脯保证道:

“我现在就出发!必手斩十几颗头颅回来!流贼有什么好怕的嘛。你们不过都让闯贼唬住了!”

有李辅明这样的愣头青主动出击,吴三桂和高第当然是都举双手赞成。刘泽清也觉得这个出言不逊的李辅明,就该让他吃点亏才算公平。

不过吴三桂也对李建泰说:“东师究竟何时出击?此战必赖东师之劲,督师还要催促一二呀。”

李建泰无奈道:“皇上已遣高起潜到东师营中联络,但东师声言因朝廷不允其打粮,粮饷不足,不能轻出。”

首节 上一节 382/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