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42节

“哈,庆叔老当益壮!管队的,咱们就带上庆叔一起打打山阳县呗!”李长庆话音未落,郝摇旗便过来插了一嘴。今天郝摇旗披挂上了新的甲衣,那是件之前从袁宗第那里领来的布面甲,甲衣边缘是红色,底色则是深蓝色。他走路姿势龙行虎步,大摇大摆的,没走两步,便听得罩衣下镶嵌的甲片哗啦啦作响。

“嘿,你不多嘴,没人把你当哑巴。”李来亨对郝摇旗的聒噪十分无奈,对于庆叔的请战,他也能够理解。以他对李长庆的了解,知道自己再多说也无益了,“虽然商州大部分的官军都在军岭川被闯营歼灭了,但这次要打的毕竟是个县城。”

“此前闯营攻打竹溪县,是刘将爷和我义父,亲自带三四百人动手的。这次只有我跟高一功大哥出兵,兵力又不足二百,虽然后续有义父支援,但战局可能也会比较困难。庆叔既然做好决定,我就不再多话了,总之战场上咱们各自都要小心。”

“好了,庆叔你先带阿辞去老营那边吧。”李来亨交代一番心里话后,便让庆叔将阿辞带走。他看着幼辞白皙到几点血管的小脸蛋,伸出手掐住阿辞的右边脸颊,捏了捏,说道,“阿辞,我们要走了,你也一切照顾好自己。闯营只收留能做事的人,知道吗?既要勤快些,也不要乱干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

阿辞张开薄薄的嘴唇,似乎想说什么,但最后还是只发出了“呜啊”的两声。她说不出话来,情绪变得低落了一些,默默点了点头,又将桌上一件崭新的布面甲双手用双手捧起来,凑近李来亨,给他披挂到身上。

李来亨也是第一次穿着甲衣,布面下坚实又冰冷的甲叶,让他心情渐渐冷静了下来,淡淡的忧思被升腾的斗志所取代。

他把虎头腰刀挂到腰间,右手按住刀柄,左手从庆叔那里接过一顶红缨毡笠帽——小虎队虽然从袁宗第那里领到了不少布面甲,但头盔还是稀缺物资,暂时便用毡笠帽代替着了。李来亨很喜欢这种类似宋军范阳帽形制的帽子,戴起来之后,颇有几分豹子头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意象。

营房的柴门这时被高一功推开了,他只披挂了半件布面甲,外面又套了一件蓝色的罩衣,手上抱着一顶铁盔,走了进来。

“小老虎,都准备妥当了吧?大兵即将出城,咱们这场头阵,一顶要打得漂亮!”

李来亨将毡笠帽戴到头顶,把帽绳系紧在下巴上后。便走近高一功,将左手搭在他的肩膀上,说道:“粮草、兵马都已准备就绪,就等高大哥你一声令下了!”

高一功也是斗志昂扬、战意澎湃,他哈哈笑道:“你我都是管队,并无上下之分,大家多多商量便可。”

李来亨也笑了两声,他在闯营的地位上升不少。这次出兵扫荡山阳县,李自成没有让高一功总握军机,显然是已经默认了李来亨在闯营中的地位,至少不低于李自成的妻弟高一功了。

第45章 山阳县中

山阳县县城规模不大,成化十二年商县丰阳巡检司才改设为山阳县,历史不算悠久。也因此,城内的建筑并不多,官私室庐和文庙斋庑堂室规模都很小,只有大成殿和县衙衙门看起来比较堂皇一些。

城中绅民早早就听说了官军在军岭川大败的消息,县境内的土寇也趁机蜂拥而起,袭击行人商旅,搞得全城人心惶惶。

不得已,城内的绅民们便共推生员叶平章为绅民代表。托他带上一份厚礼,上衙门拜会县令、教谕、守备等要人,也去打听打听,县衙里头,对现在山阳县的局面有何方略——若知县毫无办法的话,就只能让良绅们自己出钱出力,组织乡勇,弹压土寇了。

叶平章年约三十,体格欣长。他有秀才功名在身,家资丰厚,又同本县的教谕张万道有师生之谊,自然被推为士绅领袖。

叶平章还带着四五个仆从,他们人人手提肩扛,以犒劳为名,给县衙带来了一批酒、帛厚礼。衙门外的几名衙役,见到大名鼎鼎的叶老爷,又看他带来这么多礼物,便问都没问一句,就给叶平章让开道,恭迎他进了衙门。

所谓“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叶老爷家财雄厚,自然出入衙门如在自家庭院一般了。他进了大堂,先拱拱手,而后就吩咐仆从们将礼物都抬了进来。

“县君、老师、王将军,”叶平章对大堂内高坐着的三人行了个礼,然后就先对着自己的老师本县教谕张万道,说道,“老师,官军在军岭川大败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今流寇横行,县中绅民议论纷纷,一些无赖之徒蓄意作乱,学生百计筹措,几乎不能禁止。衙门里可有什么考量吗?”

张教谕看着年纪比叶平章大上许多,他原是河南的举人,只因仕途不顺,才落到了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县做教谕。好在他的门生叶平章在本县势力很大,张教谕也就纯当自己提前致仕养老了,因此他的处事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嗯……我们恰巧就在商议此事。依我来看,流寇不过是同崇祯八年、九年时一样,过境而已。只要紧守县垣,不数日,贼寇自然退去。”

山阳县教谕张万道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宗旨,他援引四年前义军在商州活动时的经验教训,认为只要守住城池,流寇在乡野打粮后,自然会退兵而去。

“崇祯八年,数十万流寇自中州回陕,途经商洛。咱们山阳县闭城固守,流寇仅攻一日就自行退去了,洛南县却开城击敌,结果被流寇报复,县民死难何止千万啊。”张教谕仕途早已无望,所以他一心只想维持现状,不想多惹是非。

但知县王之遵正值春秋鼎盛之时,他到任山阳县后,就积极奉行崇祯皇帝的上谕,拼命追缴本县历年拖欠的钱粮赋税,催科追比、急于星火。王知县精明强干,手腕高明,在追比钱粮的过程里,和占有山阳县多数土地和佃农的士绅们结下了很深矛盾。

他自知有许多绅民正在利用亲戚和同年的关系,向上级的商州乃至于西安府那边打小报告,正设法要搞掉自己的乌纱帽。而此次流寇逼入山阳县县境之内,却给了他极好的立功机会,若能剿灭这股流贼,自己知县的官位自然就稳如泰山了。

“张教谕说的也有道理,但流贼逼入县境之内,沿村打粮,此处毁坏田地庄稼。我们做父母官的,若束手旁观,不知多少百姓庐舍田产会被焚掠一空啊。”

叶平章一听王知县说的话,便知道王知县的意见,还是倾向于出兵剿灭流寇的。就像王知县说的那样,城中绅民的田产都在城外。如果闭城自守,就等于把这些财产全都送给流贼了,那损失不知道要有多大了。

张老师岁数大了,只懂得明哲保身,一点都不顾及绅民们城外家产的利益。而王知县过去虽然因追缴钱粮一事,和士绅们闹了很大矛盾,但如果这次他能积极出兵,摆平流寇。那叶老爷相信,良绅们以后也不会再那么为难县尊了。

一旁的守备张岩也听出了王知县话中隐含的意思,但他并不是负责驻守山阳县的将领。只是此前参将郑国栋出兵讨伐闯营之前,他奉命带了不足百人的兵力,到山阳县来搬运粮秣而已。没想到郑国栋在军岭川全军覆没,自己反而因此逃过一劫。

所以张守备同知县不同,并无守土之责。他听说连郑国栋千余人马的大军都在军岭川被流寇打的全军覆没,已经是心惊胆战,根本不敢想象,凭借自己手头一百多人的兵马,能消灭这股流贼,因此急忙反对王知县的意思。

“县尊!郑参将和艾都司,都是边军骁将,素有武名。连他们都在军岭川兵败流贼之手,生死未卜,我看这股流寇十分扎手,咱们还是应当以万全计,先守住县垣才说其他的吧?”张守备生怕不懂兵事的县老爷,要让自己带着一百号官兵,去剿灭闯营,因此赶紧提出反对意见。

“城中官兵只有我带的秦军数十人,加上衙役捕快,也不到百人。一旦出了县垣,恐怕是凶多吉少呀。县尊,自古用兵讲究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我看还是要以守住县垣为第一紧要。”

知县催科钱粮的手腕十分高明,但在具体的军事问题上,他了解的就很粗浅了。听到张守备的反对意见后,知县又沉吟了一会儿——叶平章一看知县受到张守备的影响,好像有转变意见的趋势,也急忙反对道:“不不不,守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据本县良绅所报,进入山阳县县境之内的流寇,至多不过百人。而此前军岭川之役时,郑参将、艾都司是过分冒进,不幸遭到数万流寇的伏击,才兵败的。以此计之,三四万之流寇,还要伏击才能消灭千余秦兵,本县现有秦兵百人,击未满百人的流贼,岂非呈狮子搏兔之势?”

张守备不愿意出城作战,便把自己手下一百多号兵马,说成“秦军数十人”。而叶老爷急于催促官军出城剿灭流寇,保护士绅们在城外的田产,就更加夸张了。居然将军岭川之战时的闯军吹成三四万人之多,又把进入山阳县内的李来亨和高一功所部二百兵马说成“未满百人的流贼”,就为了让知县心动,赶紧出兵消灭流寇。

果然,知县听到叶老爷的这番说辞后,神色显然是为之意动了。他口中不断念叨着“以数百秦中劲兵,击数十疲惫残贼”这句话,信心是越来越坚定了。

叶平章一看便知,知县已经被自己说动了大半。只是张守备毕竟知兵,看他的模样,还是不太乐意带兵出城作战的,叶老爷便又加了一把筹码。

“城中良绅早对这股害民的流寇,恨之入骨了。大家都托我来,禀报县君,只待县君发兵剿贼,城中士绅都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各家还可以凑个二三百家丁壮勇,协助县尊老爷,剿灭这股流寇。”

“好呀!未曾想到我山阳县绅民,还有此等期期报国之心!”知县听到叶平章的加码后,大喜过望,感到城中士绅可以不计前嫌,出钱出力讨伐流寇,这等报国之心着实热切。

“以数百秦中劲兵,击数十疲惫残贼,已经是狮子搏兔、游刃有余了。何况现在又有绅民们,以期期报国之心,主动组织乡勇数百,加以助战。这岂非是万胜之算在握了吗?张守备,我看择日不如撞日,咱们就定下今天为出兵搜贼剿寇之日吧!”

“这……?”

守备张岩听王知县一口一个“数百秦中劲兵”,非常无奈,自己所有兵力还不到百人呢,怎么说着说着,就成了数百劲兵了?

可他看王知县和叶平章两人相谈甚欢,主意已定。又考虑到,流寇固然不像叶老爷说的那样,只有未满百人的兵力,但从他部下人马的探查来看,应该也就在一百到二百之间了。

以自己手下的一百秦兵,在加上叶平章组织的乡勇两三百人,兵力对流寇已据有很大优势了。这样对比一番实力后,张守备又看了一眼教谕张万道,见这个老头子眼观鼻鼻观口的样子,知道是指望不上了,便只好点点头,同意了王知县和叶老爷的计划。

第46章 伏兵山阳(一)

闯营大队兵马出龙驹寨后,李来亨和高一功便分别统带一队近百人的部队,先过丹水渡口,然后慢慢南下到山阳县境内,搜括粮秣。

官军在军岭川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杨嗣昌得悉。到时候杨督师一定会调遣重兵,北上围剿闯营。因此留给闯营搜集粮食的时间非常紧张,李来亨也知道,商洛山中本来就是个人烟稀疏、地瘠民贫的地方,加上连年的大灾和战乱,老百姓逃的逃,死的死,留下来的稀稀拉拉,无衣无食,苟延时日。

山阳县一带虽然遭遇的战乱和饥荒比较少一些,可军岭川官军惨败后,本地的土寇也蜂拥而起,割据山寨,分守一方。县内许多在县城没有房屋亲戚的百姓,就只能选择投奔这些山寨之主,成为寨民了。

这些土寇山寨,对闯营采取中立态度,并不加以攻击,但也十分警惕,据寨自守。李来亨本打算直接出兵搜剿这些山寨,但高一功认为,土寇熟悉本地地理人情,而且又占据深山险要。以小虎队和高一功所部实力,剿灭这些山寨并非难事,但却很浪费时间。

首节 上一节 42/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