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423节

如果只是这样,吴三桂还可以硬着头皮,继续靠陈新甲借师助剿的国策,跟在皇太极的身后打仗。但自从明清联军在山西的大捷传回北京以后,固然明军官兵和崇祯皇帝都喜出望外,崇祯还为此下令北京欢庆大捷三天三夜,可是皇太极在这以后却加紧了包围关宁军的动作。

吴三桂心中越发不安,山西大捷的消息传来以后,崇祯皇帝斗志昂扬、信心倍增,几次下诏要召关宁诸将入京面圣。吴三桂一直以关宁兵在白沟河之战中伤亡惨重、需要休整为理由,拖延时间,没有奉诏入京。

他很了解崇祯皇帝的做法,知道朝廷对于跋扈的武将,是否对付这些武将,关键在于军队实力如何。经过白沟河一战以后,很明显关宁军在崇祯皇帝心中的地位正在直线下滑,孙传庭却靠着山西大同之战和雁门之战的胜利,已有了乘风而起之势。

此时皇帝要求关宁军诸将入京面圣,也由不得吴三桂会怀疑这是不是解除兵权的先声了。

洪承畴看吴三桂还在犹豫,不愿意进入清军军营里,就走近他,低声道:“长伯知道白谷已经从大同回师了吗?”

当啷!

吴三桂心中一惊,提在手中的配件都惊落在地,他心中震怖,瞪大眼睛,不可思议似地问道:“孙督师不是正在围攻太原吗!”

“长伯还不知道吗?李自成已经从陕西渡河到山西了,传闻他率领兵马四十多万星夜赶到太原城下解围,孙督师独木难支,已经解围了……皇上听说山西战事稍稍缓解,便急调白谷回京。”

“独木难支?我听说……我听说清国的九王不是也在山西吗?”

洪承畴露出一抹神秘莫测的笑容回答说:“战场上刀枪无眼,我听说是睿亲王为闯贼流矢所伤。大清的八旗兵因为主帅受伤,所以不敢冒然进攻,都暂时退回大同一线……长伯以为崇祯皇帝急急召回白谷是要做什么?”

吴三桂听到这话,心知肚明,看来山西战局的变化就出在清军的消极作战上……

不过更让他紧张起来的,正和洪承畴说的一样,是皇帝究竟为何这时候要急急把孙传庭调回京师?

“洪先生……你和孙督师也是多年好友,他回北京来,能够重新再见一面,总归是件好事。”

“哈哈哈!”

洪承畴突然哈哈笑了起来,笑得几乎仰翻过去,笑着笑着,他好像眼角都快笑出了眼泪似的。

“长伯,你不明白吗?”洪承畴仰起头来,斜眼看着吴三桂,“皇帝要你入京面圣,又要孙传庭不顾山西剿贼军事的紧张情况,速速回京,目的何在?”

吴三桂低下了自己的脑袋:“我……我不知。”

“长伯,好做好做。天下分裂,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洪先生到底什么意思?”

洪承畴不再多言,他弯下腰帮吴三桂将掉落到地上的宝剑捡了起来,双手奉回吴三桂手中,然后拍了拍他肩膀,笑着说:

“白谷要回京师,大汗对他也很感兴趣,想在白谷入京以前,设宴款待一番。只是大汗和白谷素无渊源,白谷这个人又一向看重华夷之辩,须臾之间,大概不会同意和清军会宴。”

吴三桂皱起眉头,更感疑惑:“设宴无非小事一件,现在明清两军联合作战,大汗想见孙督师,怎么会见不到呢?总有机会。”

“长伯啊长伯……大汗的意思是,白谷毕竟是明军主帅,由大汗亲自出面邀请总是不方便的。现在明军诸将之中,除了在大同和雁门表现不错的高杰以外,就数你最为一时名将。若是你出面邀请白谷饮宴,白谷当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吧?”

吴三桂好像终于明白过来了一些什么事情,洪承畴看着他的表情,更感好笑,吴长伯这样的人精,又怎么会是现在才明白过来呢?

“长伯,好做!”

第474章 中兴大明啊

虽然联军主力已经撤离太原郊外,但是联军和闯军的战斗还没有结束,双方依旧有相当数量的部队在山西中部的苛岚州、定襄县等处州县交锋。

李自成亲提战兵六万渡过黄河以后,经过平阳府,立即直趋太原城下。李自成麾下的白广恩等将领,皆是孙传庭的故人旧将,他们熟悉秦军战术,才一交锋就立即发现敌人之中并无传闻中凶悍坚利的八旗兵。

闯军诸将,包括李过和牛金星在内,当时都因为大同之败和雁门之败的缘故,对八旗军的战斗力心有余悸,都认为清军没有出现在太原城下,显然是潜伏他处,另有图谋。

所以李自成并没有第一时间将主力部队投入太原战场,展开解围作战,而是驻军太原城城南的悬瓮山,立下大营,牵制孙传庭的攻城部队。并派李过率领一支精兵,向北迂回往天门关方向,沿途搜索清军兵马的踪迹。

这就给了孙传庭从容撤出晋中的机会——本来雁门之战以后,闯军留守山西的三万主力,大半覆灭,只有田见秀、姜瓖、任继荣在太原城拼凑出一万守军,形势危殆,根本不可能阻止孙传庭的攻势。

可是雁门之战结束以后,多尔衮立即改变了此前对孙传庭言听计从的态度,先是下令二万清军在太原攻城战时退兵石岭关,消极作战。不久以后,再前方探骑送来李自成已经渡河入晋的消息后,更是直接在没有提前通知孙传庭的情况下,直接退兵返回大同。

这几乎陷孙传庭一支孤军于李自成援军的团团包围之下,当时李来亨也和刘芳亮从固关方向出兵,有侧击孙传庭兵团的态势。如果不是李自成对于“消失的清军”心怀疑虑,没有直接开战,那么毫无疑问,孙传庭这一支三万人的秦军旧部,势必全军覆没。

崇祯十六年三月底,孙传庭利用闯军援兵尚在犹疑的机会,赶在李过切断天门关的退路以前,断然停止攻城,放弃了几乎将要攻克的太原城,立即退兵。

孙传庭命高杰殿后,全军北指,立即退往宁武关和雁门关设防。秦军在孙传庭的整顿之下,虽然纪律比之以前已经好了很多,但毕竟不比清军那样如臂使指、整齐划一,于闯军围堵下的紧急撤退,自然也是险象环生。

只不过李自成始终认为清军潜伏在太原以北的某地,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只有李过一支轻兵对孙传庭北撤部队进行了尝试性的拦截。

但是李过兵力有限,只在天门关附近和高杰所部交战一次,闯军骑兵全部下马,以长矛结阵,依山阻击。秦军虽然拥有局部上的兵力优势,又是思归之军,可是因为地形缘故,居然被李过用少数兵力阻截了很长一段时间。

若非高杰的部将李成栋率领数百人穿林过山,在闯军侧翼打出清军旗号,使得李过在犹豫以后,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拦截,孙传庭整支军队,就差点因此陷入进退失据的地步里。

这之后,直到秦军一直撤回到雁门关和宁武关一线,李自成才慢慢确认了明清联军的撤退并非诱敌,而是确实径直撤回晋北。

闯军内部对于明清联军的突然撤退,也出现了不同的猜测和意见,如牛金星便认为孙传庭和多尔衮(他还认为孙传庭和多尔衮是一路人)突然北撤是由于孙传庭养寇自重的原因,李自成本人则认为明清联军突然撤围,主要应该是恐惧于李自成带来的闯军主力兵团,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山西地形复杂,不利于发挥虏骑的优势。

但对孙传庭来说,秦军能够在大同之战和雁门之战的连续胜利以后,避免在太原城下的失败,在军队士气依旧比较高昂的情况下撤回晋北,已经是他能够预想到的最好情况了。

“英吾,虏军……清兵现在态势如何?”

白沟河联军战败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天下,几乎完全抵消了孙传庭两战两捷为明廷带来的回光返照作用。清军现在观望不前,态度暧昧,京畿又异常空虚,崇祯皇帝虽然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打开边墙,放皇太极率领清军主力入关,可是明廷内部对于皇太极非常不放心,朝廷屡次往雁门关送来诏书,要调孙传庭回师北京护驾。

孙传庭担心事情再这样发展下去,大明会有不测之祸。他礼貌性地接待了一批本地官绅以后,未做深谈,就又找到高杰询问多尔衮的动向。

高杰虽然是李自成的旧部,是从流寇中投降于朝廷的降将,但他生得十分英武,年纪虽然也不小了,但英挺程度居然不下于刘芳亮,俊采风流,也难怪会和李自成的妻妾纠缠在一起。

高杰是个直言无忌的人,还在闯营里的时候,他就曾好几次直言当时地位仅次于李自成和刘宗敏的大将田见秀是庸才。

等室内的仆人退出去以后,高杰便两手一摊,无奈地说道:

“东虏的九王口口声声说愿意派兵接防宁武和雁门两关,可实际上却处处拖沓,至今只派来数百兵员。”

孙传庭闭目道:“朝廷催促愈来愈严厉,我也担心虏酋到燕下以后,会再生变故,如此必须克期回京。”

“大人于举世昏昏、众口嚣嚣之际,亢直敢战,两战两捷,那些手无寸功的言官辅臣,凭什么来议论咱们秦军?”

首节 上一节 423/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