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487节

按照大顺制度,这班文官们,因为天子是戎装,他们今天都穿的是蓝色官便服,暂以绛色丝绦代替玉带。

但为着在东征的路上可以显示文官的官阶,官便服上也有补子,颜色是淡蓝。牛金星是一品文臣,所以补子用金线绣着一个大的云朵。宋献策的补子上绣着两个云朵。尚书暂定为三品,补子上金丝线绣了三朵云。

“终于到了这一天了!”

大顺军的诸将们,每个人胸中都好像有一团火焰在燃烧着。这是大顺开国的第一场大战,如果胜利,接下来大顺军就将直抵京师,之后削平南方,就更加是轻而易举。

眼看着数万里的锦绣河山,即将为新朝所有,大顺军全体上下,所有将士,都正为之感到心潮澎湃。

除了张鼐布置在前头的近万兵马以外,现在在李自成的左右,尚有整整八万余人。加上张皮绠在井陉关的那些守军,李自成已经掌握了大约十万的兵力。

如此庞大的军队,阵列绵延充塞于整条井陉道上。从山岭上向下望去,青石岭间,处处是金戈铁马齐鸣之声,战马的嘶吼、将士的声语,战声昂昂,气冲斗牛。

这是大顺军的长城!

“啊,太阳怎么起了风圈?”

宋献策仰望天空,突然自言自语了起来。李自成一边抬头仰视一边问道:“怎么回事?”

宋献策答道:“古人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其实日晕也是刮风的预兆。只是平时阳光较强,能看见太阳有风圈的时候不多。”

“主何吉凶?”

“并不主何吉凶。但要防备大风中飞沙走石,旗折马惊。”

“宋军师要卜上一卦吗?”李自成只是对宋献策突然表现出来的神叨有些好笑,“看看明日将是什么风向?”

宋献策摇头说:“不必。我过去卖卜时曾经在北直隶待过一段时间,北直隶一到夏天,必吹东南风。风是从海上来的,倘若是挟着雷雨,可以刮一天两天。如今是旱天,可能只是阵风,刮一阵即可停止。”

李自成点点头,也觉得此事无关紧要。他转而去和李过商议御敌之策,大家一边谈话,一边组织着这庞大的十万兵马准备出关解围。

只有宋献策走在最后,他的心头莫名生出一股压力。

宋献策在到李自成军中之前,虽然是一个江湖术士,但是他在同代的江湖人物中较有抱负,读书也较多,诸子百家之书,多曾涉猎,对于几部古典兵书名著,如《孙子十家注》等,特别下过工夫,精心研究。另外,他也略懂风角、望气、奇门遁甲等等知识,所以他能与一些负有不羁之才而对朝廷心怀不满的文人结为朋友,受到敬重。

宋献策虽然浪迹江湖,隐于卜筮,非儒家科举出身,但是他很明白君臣之义,深感李自成对他的知遇之恩,几年来竭智尽虑,为闯王赞襄鸿业。

他竭尽思虑,思考着接下来顺军和清军之间决战的情况。虽然张鼐和张皮绠都说清军主力在围攻真定,那么想来这么短的时间,即便皇太极断然调兵,清军也只能是仓促之间集合,决战的准备肯定非常不充分,相比士气高昂的大顺军,清军一定会落败。

唯独这一切过于顺利,让宋献策心上总是浮着一层阴影。

他心中隐约感到不安,可是又窥不到皇太极用兵的奥妙,以现在的情报来看,清军的确是大大处在下风,不用多想,胜券本来就操在顺军之手。

过关城的时候,宋献策从自己骑的骡马上下来,步行走过城门。他身材矮小,一腿残疾,所以江湖上或称他宋矮子,或称他宋瘸子。

宋献策一踮一踮地向前走去,远远看到张鼐带着一队骑兵恭候在前面不远处,看来顺军兵马集结的差不多,大战是即将爆发了。

由于习惯,他又一次抬起头来,望望太阳,忽然看见,有一条又细、又直、又长的白云,从东向西,横过太阳中间。他大惊失色,不觉在心中连声惊叫:

“白虹贯日,白虹贯日!”

牛金星不知道宋献策在想些什么,只是催促道:“我们该走了!”

宋献策听见呼唤,又忍不住向那一条又细又长、横贯在太阳中间的白云望了一眼,再次在心中惊叫:“果然是白虹贯日!”

他赶快下岗,踉跄一步,几乎摔跤。心里想不明白这预兆着什么,只觉得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决战,很可能不会如大顺文武群僚们设想的那样简单轻松。

为着万一考虑,宋献策又赶到李自成的身边,最后劝谏说:“陛下,这一回东虏倾巢而动,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绝大多数,还有汉军旗的几乎全部,都悉数南下。敌人兵力强大,一定要慎之再慎。”

李自成低头略一沉思,向军师问道:“差不多是十余万人马吧?我们加上真定附近的守军,兵力和东虏相差应该并不大。东虏久攻真定不下,士气已衰,十万人只能充作五万人看待,不成大患。”

“陛下,满洲兵强劲,未必因为一次攻城失利就丧失了锐气。满洲兵过去那么多次打败明军,近来还在大同和雁门挫败我军,我们不能不防啊。”

牛金星笑着说:“满洲兵锋的确锐利,不过大同和雁门战败,不是我军战斗不利,而是因为宣大边军叛降的缘故。我看连李来亨这样的年轻人,都能两次打败满洲兵,满洲兵即便精锐,也就是这样罢了,掀不起大的风浪。”

第550章 真是一条好狗

从井陉关城到获鹿县,不过几十里地。再从获鹿到真定城下,也只有几十里地。

在这方圆不足百里的范围里,两支超过十万人的军队,正在急速靠近着。也正是因为如此狭窄的范围,使得皇太极可以在大顺军主力出井陉关以前,依靠数量上拥有压倒性优势的骑兵,将井陉和真定之间的交通联络彻底封锁截杀。

真定城下的清军围城大营里,人马已经走得七七八八了。只剩下少数兵力守着两座御帐,用于迷惑真定守军。

不过这种迷惑,皇太极估计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真定城内缺乏足够的骑兵作为突击力量,使得他们根本上缺乏阻滞清军撤围的能力。

热风吹拂,使得脸色苍白的皇太极精神为之振奋了起来。几名包衣奴才跪在地上,让他们的主子踩在背上,缓缓上马。不过饶是如此,以皇太极现在的身体情况,只是骑上战马,身子都依靠开始摇摇晃晃,让周围的诸王贝勒,还有内院学士们,无不为之心惊。

“陛下,臣等不辱使命。井陉流贼小胜以后,又陆续增兵,估计流贼李自成主力兵马已至矣。”

智顺王尚可喜奉命率部袭击土门关,皇太极早已授意其稍微进取以后即可撤兵。结果不出皇太极的预料,顺军援兵果然已经差不多抵达前线,清军也因此加紧备战。此前皇太极早就分两次,从真定城下向获鹿一带撤走了约十万人左右的兵马,确认尚可喜带回的军情以后,皇太极便将真定附近最后的近五万关宁兵和汉军旗兵马也撤了下来。

早先撤往获鹿的约十万兵马,就是清军全部精华所在。满洲八旗的三分之二,蒙古八旗的三分之二,汉军旗的一半以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外藩蒙古兵和明朝降兵精锐,悉数集结于此进行休整。

他们秣兵历马,休养战马的马力,整备将士的军械武器。虽然清军存粮早已告急,但是皇太极深知此战一旦得胜,那么清军立即就可以扫平华北,到时候粮食问题就可以通过因粮于敌的办法,利用流贼的积蓄来解决。

至于此战如果战败……到时血流漂橹,士马恐怕十不余一,也就没有担心粮食问题的必要了。

尚可喜原是东江军旧部,先投辽东巡抚王化贞,后随毛文龙入皮岛。但他和孔有德、耿仲明不同,皮岛兵变时始终坚持忠于明朝,率部赶回皮岛,镇压兵变,杀耿仲裕、王应元等带头者,重新拥护继任东江总兵的黄龙出山收拾残局。

他全家数十口人死于辽东战乱,本来对于满洲人深怀刻骨铭心的血仇。吴桥兵变以后,尚可喜还曾经继续和当时同样在东江任事的金声桓合作,安抚东江诸岛。

直到东江总兵黄龙去世,和尚可喜怀有私仇的沈世魁接任东江总兵。沈世魁对尚可喜怀恨在心,屡屡寻找机会迫害尚可喜。无可奈何之下,曾经和满洲人有血海深仇的尚可喜,才终于走上了背叛民族、背叛国家的道路,派人前往盛京与皇太极联络,最终在崇祯七年正月初一,借元旦之会,逮捕副将俞亮泰、仇震泰,然后掠广鹿、大小长山、石城、海洋五岛军民万余人,最终携麾下诸将、辖下五岛军资器械航海投清。

尚可喜和同为三顺王一顺公的孔有德、耿仲明、沈志祥等人有很大的不同,他本来就和清军有着化解不开的国仇家恨,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去做一个大明朝的忠臣义士。

十年来他在皮岛餐风饮露,率部浴血奋战。可是当长官胁迫,尚可喜的个人生命遭到威胁的时候,大明朝的体制却没有给他留出一条活路。

首节 上一节 487/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