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51节

但这时,房外突然传来咔嚓一声重响,让崇祯皇帝眉头一皱。他将房门打开,走了出去,屋外寒风凛冽,田妃急忙取了一件貂皮斗篷,披到天子肩上。

原来是院中几个宫人,爬到树上招挂彩灯,不小心弄断了几根树枝。这本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使崇祯想起了两年前东虏入塞时,大风吹断院中古槐树枝子的往事。

皇帝心中升起一种不安感来,他准备转身回房,看到房门两侧,被宫人张贴了新的门联。这一则门联笔法饱满,端庄浑厚,写的是:

四海升平,翠幄雍容探六籍;

万几清暇,瑶编披览惜三余。

崇祯皇帝看着这副对联,又想到如今天下遍地烽火的险恶局势,低声说道:“四海升平……万几清暇……若杨嗣昌真能奏得奇捷,助朕收拾江山,以致太平。朕又岂吝通侯之赏?”

这时候一个太监,行色匆匆地小步走到秉笔太监王承恩的身边,与他耳语几句后,又递来了一份奏疏。王承恩听罢色变,手中一抖,将那本奏疏掉到了地上。

“是谁送来的奏疏?给朕看看。”

王承恩的模样引起了崇祯皇帝的注意,他将下颌抬起,让宫人将掉落地上的奏疏捡起,读给他听。

宫人刚将奏疏在手中打开,还没开始读。王承恩就啪的一声,跪倒在地,磕了三下头后,叫道:“奏疏是秦督郑崇俭送来的!秦督提兵入川,秦抚驻西乡、紫阳,扼献贼后路。秦督奏疏称辅臣杨阁部失机未至,错使献贼逃出生天。更令闯贼跃出郧阳,奔入商洛,兵寇长安,几成关中大患。”

“什么!”崇祯皇帝大感不可思议,他满心以为杨嗣昌亲自出马督师,三个多月的时间,一定可以奏得奇捷,却没想到迎来的是三边总督郑崇俭的攻讦。

但崇祯的为人虽然多疑,可当他一旦决定深信某人的时候,又往往会给予不可思议的宠幸。他将三边总督郑崇俭的奏疏接过,亲自阅读,读着读着,便问王承恩:“你知道郑崇俭是否同什么人朋比为好,故意攻讦辅臣?”

王承恩心中惴惴不安,他知道崇祯皇帝对杨嗣昌尚存圣眷,但也不敢冒然介入督师和总督间的冲突里,便小声答道:“奴婢未曾听过。”

崇祯将奏疏紧紧捏在手中,又举起手来,似乎想将奏疏摔到地上。可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到,秦兵和楚兵一起围剿献贼,献贼未能立即授首并不奇怪,或许秦督是因此和杨嗣昌意见上有矛盾。但是据陈新甲汇报,闯贼一支兵马只剩下一小股残贼,且困守郧阳山中,覆亡可待,结果却忽然突出商洛,兵逼西安,这无论如何,都属于杨嗣昌的过失了。

皇帝好好思虑一番后,心中有了主意。他还是倾向于杨嗣昌一方,但也觉得有必要好好敲打辅臣一番,加紧催促他出兵援剿献、闯等贼。

“给朕草一道诏书。”

王承恩闻讯,赶忙叫太监们将黄纸文书和笔墨都拿过来。他将黄纸放在一名小太监背上,便在院中亲自撰写了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流贼祸国,十载于兹,万姓涂炭,陵寝震惊。凡我臣子,谁不切齿!逛来天心厌乱,运有转机。元凶巨恶,自相携贰,秦兵击汉,楚兵遏川,革、左等观望徘徊于淮甸,此皆待戮之囚,不足为朝廷大患。惟献贼张献忠、曹贼罗汝才、闯贼李自成此三贼为国家腹心之忧,虽经屡败,凶焰未戢;孤军奔窜,仍思一逞。笼络有术,死党固结而不散;小惠惑人,愚民甘为之耳目。若不一鼓荡平,则国家腹心之祸,宁有底止!”

“朕前已迭下手诏,谆谆告谕:务将逆贼三股,火速剿灭。不意秦督禀奏,献贼出奔釜底,闯贼突驰周镐。督师辅臣一向实力剿贼,卓著劳绩,朕甚嘉慰,岂可有相州之失?”

“于戏!凯旋饮至,古有褒功之典;执馘献俘,朕所望于今日。但有殊勋,朝廷不吝封侯之赏;倘负重寄,国法自有处罚之款。朕等待卿早日饮至,为劳旋之宴。钦此。”

崇祯所拟的诏书,旁敲侧击。一边将郑崇俭的攻讦告知于杨嗣昌,一边又从各个方面对杨嗣昌施加压力,要求他克日剿除逆贼。否则……否则天子的圣眷是很易变的。

皇帝感到一阵的疲倦感,他用手指揉了揉眉间眼眶,说道:“再取内帑银二万两……算了,国用困难,还是先取内帑银五千两,一并送去襄阳吧。”

王承恩双膝跪倒在地,将快速写好的诏书捧在手中,先说“奴才领旨”,然后才又慢悠悠补上一句,说道:“正月将至,皇上当歇息歇息,若劳累了身体,社稷何辜。”

崇祯皇帝这才想到明天就是除夕日了,他心中烦躁,眼看就要过年了,可他却连一点闲心都没有。不过多亏了王承恩的提醒,让他又记起了一件事,便又说道:“再拟一份旨,朕都忘了马上就要过年。从内库再取帑金三万,分赐给朕的几位亲叔父,也算聊表宗亲之情了。”

第56章 杨嗣昌

望大家支持,多投推荐,点一下投资和收藏,最后再冲击一下,看看能否签约

=======================

正月将至,襄阳城里到处照灯挂彩,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督师行辕附近,前后左右的街巷非常肃静。自从杨嗣昌到了襄阳,这一带就布满岗哨,不许闲人逗留,也不许有叫卖声音。今天因为要召开军事会议,更加戒备森严,实行静街,断绝行人往来。

辕门外,官兵如林,明盔亮甲,刀枪剑戟在早晨的薄雾中闪着寒光。一对五六丈高的大旗杆上悬挂着两面杏黄大旗,左边的绣着“盐梅上将”,右边的绣着“三军督司”。督师行辕外面,守备森严,连文武官员的马匹也都得离辕门左右十丈以外的地方停下。

明季以来,师无纪律,主帅威令不行,军律废弛,成了普遍情形。所以杨嗣昌在襄阳升帐理事,就竭力矫正旧日积弊。他严格号令,以显示督师辅臣的威重,使被召见的文官武将们感觉到这气象和熊文灿在任时大不相同,知所畏惧。

襄阳二百里内的文武大员,全都在行辕二门以外肃立等候。杨嗣昌在侍从的帮助下,穿戴好二品文官仙鹤补服,腰系玉带,头戴乌纱帽,又等了几刻钟,等到外面肃立的官员们都快站不住了,才在一大群官员的簇拥中,从屏风后缓步走出。

两名执事官捧着尚方剑和“督师辅臣”大印侍立两旁,众幕僚也分列两旁肃立侍候。承启官先走到堂前,一声传呼,二门内应声如雷。那等候在二门外的文武大员由湖广巡抚方孔昭领头,后边跟着监军道、总兵、副将和参将等数十员,文东武西,分两行鱼贯而入。

文官们按品级穿着补子公服,武将们盔甲整齐,带着弓箭和宝剑。文武大员按照品级,依次向杨嗣昌行了报名参拜大礼,躬身肃立,恭候训示。

杨嗣昌做足了场面戏,显出一派督师辅臣的威风后,没有马上训话,也没让大家就坐。而是请出崇祯皇帝的圣旨,他将圣旨摆到北面香台上,领着文武官员们敬拜一番后,才命大家就坐。

杨嗣昌拈拈胡须,随即慢慢站起。他做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先是引述了崇祯皇帝新近发来的诏书内容,而后先是自责两句,最后却将话头转到文武官员们身上,训诫了他们一番剿贼无功,又暗嘲了秦督郑崇俭两句。

“本督师深受皇上厚恩,界以重任,誓必灭贼。诸君或世受国恩,或为今上所识拔,均应同心戮力,将功补过,以报陛下。今后剿贼首要在整肃军纪,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如有玩忽军令、作战不力者,本督师有尚方剑在,副将以下先斩后奏,副将以上严劾治罪,决不宽贷!”

文武官员们互相看看,一方面真心惧怕敬畏杨嗣昌手中便宜行事的尚方宝剑,另一方面许多人又觉得这次放跑张献忠,又让李自成突入商洛,原因难道不是杨嗣昌部署有误吗?

杨嗣昌接着又训了一阵话,无非勉励大家整饬军纪,为国尽忠,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成国家中兴之业如何如何的笼统套话。关于今后作战方略,他只说为机密起见,将在之后分别训示。

等到这些文武官员一个个行礼,退出行辕以后。杨嗣昌才脸色一变,他脸上的肌肉颤了两颤,坐了下来,勉力喝了两杯茶,才叫承启官请真正重要的人物左良玉进来。

承启官引着左良玉走了进来,杨嗣昌主动起身,带着左良玉走到督师行辕的后院商谈机密。这后院本为之前因招抚张献忠失败,而被崇祯处置了的理臣熊文灿修建的,院中有个亭子,上面还有一块熊文灿亲笔手书的牌匾,写着“竹外亭”三个字。

在熊文灿任总理时,这地方左良玉来过多次。但杨嗣昌的气度和威仪,确实不是熊文灿可比的。左良玉走近过来,饶是他这等跋扈悍将,心中也不免有许多紧张。

“参见阁部大人!”

杨嗣昌早已决定要用“恩威兼施”的办法来驾驭像左良玉这样的悍将,所以对他的行大礼并不谦让,只是站起来拱手还礼。他心中一边想着究竟要如何使得左良玉听话,一边等左良玉坐下后,询问了一些近来的作战情况。

“昆山将军好气度,若谷先生拔将军于行伍之中,置之统兵大将之位,可谓有识人之鉴。”

昆山是左良玉的字,杨嗣昌以字号称呼左良玉,又提起侯恂提拔左良玉的往事,恩威并施,显是要慢慢整治这个骄兵悍将。

左良玉赶快起立,叉手说:“不敢,大人。”

杨嗣昌笑笑,示意左良玉坐下,接着说道:“自古为大将者常不免功多而骄,不能振作朝气,克保今名于不坠。每览史书,常为之掩卷太息。今日正当国家用人之时,而将军亦正当有为之年。日后或封公封侯,名垂青史,或辜负国恩,身败名裂,都在将军自为。”

“今上天纵英明,励精图治,对臣工功过,洞鉴秋毫,有罪必罚,不稍假借,想为将军所素知。闯贼突出商洛,皇上十分震怒。本督师素念将军战功煊赫,便飞书燕京,说你有大将之才,兵亦可用,恳皇上格外降恩,使你挂平贼将军印,戴罪立功。”

左良玉心中暗想,闯贼突出商洛,那也是杨嗣昌你自己没有足够兵力在商南,如何全都怪罪到我身上。

不过表面上他还是跪下,叩头谢恩道:“这是皇上天恩,也是阁部大人栽培。良玉就是粉身碎骨,也难报答万一。至于剿贼的事,末将早已抱定宗旨:有贼无我,有我无贼。一天不把流贼剿灭干净,末将寝食难安。”

首节 上一节 51/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