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521节

“我跟随先帝平定陕西以后,就派人到各地踏勘田地、整理黄册。这明朝以前旧有的土地田册文书,早就是乱得不成样子了。而且我自己也实在识不得几个大字,真要按序整理田册文书,不消说是费时费力,而且恐怕被下面的官吏舞文弄墨欺瞒一番,我也瞧不出端倪来。

所以我就干脆听了吉珪的意思,对于那些无主荒地,都允许老百姓们自来领取耕种——自然,领了无主荒地以后总要给大顺多交点粮吧!这可不算是违了先帝免赋三年的宗旨呀。

其余军屯之法,我也都照旧是按照先帝在河南的做法,一体推行。前一段时间为了筹措军屯所需的耕牛种子,颇是废了我一般手脚,好在陈节度从襄阳调来一批粮秣物资,给咱们渡过了难关。

所以你们瞧瞧,现在陕西全省之内,就算是过去让我们活不下去的陕北一带,又哪里不是一幅幅百废俱兴的模样呢?

有这样的好气象,我怎么能短了你们援兵的吃食!”

辛思忠对吉珪此人尚有一些印象,知道过去闯曹刚刚合营的时候,此人是一个显得皮里阳秋的阴狠毒辣的谋士。却不知道吉珪对于民政经略,居然也有几番手腕,当然从罗汝才的话里来看,陕西的田稼生产,能够恢复得这样快,也是得力于荆襄节度使陈荩的大力支持。

毕竟是湖广熟,天下足。现在湖广粮食的几个主要产地,早就被李来亨稳定巩固地控制在手中,而且又通过营庄制确保了绝大部分的剩余粮食能够被大顺直接掌握。

拥有这样强而有力的后援,罗汝才在陕西大刀阔斧的刷新政治和恢复生产,也就并不困难了。

反倒是罗汝才表面看起来虚浮无力,一派沉迷酒色的样子,辛思忠也没想到在民生经营的方面,南阳公是一点都没有松懈。

罗汝才毕竟也是经历过陕北连年饥荒的人,何况他走南闯北,还曾经诈降于明朝。不管是对于一般的饥民百姓,还是对于那些颇有资产的地方士绅,抑或是中下层的文官胥吏,罗汝才对这些等人的行事作风、心理想法,全部都有着入木三分的毒辣认识。

加之他身为大顺内部,名义上地位第三高的人——仅此于天子李自成和“秦王”张献忠——在张献忠决心拥立明朝桂王朱由榔称帝以后,更是大顺朝名义上的第二人。

以此权位推行革新之策,当然是像烈阳融雪一般,对于一切阻碍和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米剌印是土司官出身,过去也经常和明朝官吏觥筹交错,敬服道:

“南阳公种种经略之法,皆鞭辟入里,合于时势。其实过去在前朝的时候,又岂非没有仁人志士想要刷新政治、一改西北颓靡饥荒之状?实在因为到处上下勾结,人人因循守旧,地方上士绅、豪强、胥吏的关系又是盘根错节,谁有能力能够一洗死局?

幸而大行皇帝席卷西北,南阳公坐镇长安,一把利剑开辟混沌,霎时间便解此前朝十余年未解之死局?逮乎天命啊!”

辛思忠还不知道自己手下这位果毅将军米剌印,明明是一个土司主出身,吹捧起罗汝才来,居然还能讲得这样头头是道。

只有丁国栋知道米剌印能够在明朝边军里做到副将,当然也和米剌印善于交际有关,他便揶揄道:

“米果毅这一番话同样是鞭辟入里嘛!”

罗汝才嘿嘿一笑:“将军莫把我当成明朝的大官吹捧,老辛知道我这个人性情如何。我在西安成日是饮酒作乐,其实也当不得什么好官。无非是为先帝守住关中这条后路,至于恢复民生……我自是一个陕北人,知道年年饥荒、人人相食的场面是怎样,心有余悸,老天给了我一个做事的机会,我不去为桑梓谋几分利,回到延安老家,是要被父老乡亲指着脊梁骨骂的!”

辛思忠又推说数句,强调罗汝才在西安的经略如何得力,哪里有贪酒好色的样子?

但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罗汝才在大顺朝的地位十分特殊。南阳公在西安沉迷酒色,先帝和现在依旧在关东奋战的李过等人才能放下心来吧!

要是罗汝才日日在西安整军经武,人们才会担心南阳公是不是将有不臣之心了。

在这一片声音里,只有杨承祖默默计算了一下辛思忠带入西安城中的兵马数量,与吉珪低语说:

“这几标甘肃兵,估摸每一标都有许多人马还在城外,入西安城内的,统共在八千余人的数目上。”

吉珪阴冷一笑:“还要小心戒备……袁宗第这人是闯营元从大帅之一,非辛思忠这等小将可比,我们始终要戒备北面,否则让袁宗第南下做了黄雀可就不好了。”

杨承祖哼道:“北面无须多虑,袁宗第自有人来对付他的。”

第590章 我大明同治中兴了

与陕北顺军隔河对峙的晋北一带,清军正在积极的调兵遣将之中,道路上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人马,旗帜招展飞舞,多尔衮的车驾在大队军马里面,显得格外显眼。

他才刚刚从北京回来,近来行程特别繁忙,有时候骑马,有时候坐车,在大同城内的时候也会和明朝官吏一样坐轿子。

如今多尔衮不再只是大清国的睿亲王,而且更加是辅政王之一了。

即便不是涉及晋北一带军事的文书,只要重要性达到一定级别,也都会送到多尔衮的手中。所以他每天公务都异常劳累,在多尔衮的车驾附近,总是守着许多位从征文官,他们随时准备接受辅政王的指示,把多尔衮的面谕交代,变成符合朝廷标准的文书格式。

大批侍卫守护着车驾,多尔衮的轿子停在一处空地上,王府包衣们在轿子前面将黄椅摆好,上铺椅垫,又在前边摆好案子。

多尔衮随手把他在大轿中看过的文书放在案上,然后就每件文书面谕有关文臣如何批示。接受面谕的大臣唯唯听命,拿着交办的文书恭敬退去。

这些公文文书的开头第一句,全都是:“大清国叔父辅政睿亲王令旨”。

多尔衮有些望着北京的方向,即便到了此时,他的心情还是十分遗憾。辅政王比不得摄政王,前面冠着的叔父两字,也不比豪格的皇兄两字更高一筹,这就更让多尔衮感到失望。

皇太极……

多尔衮对皇太极的看法非常矛盾,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四哥是天纵奇才之辈,没有皇太极在危急时刻挽救努尔哈赤胡搞的种种乱政,大清国何来今天入关占领北京的风光?

可是皇太极为人阴狠狡诈,努尔哈赤刚刚死去,皇太极就用阴谋诡计逼迫多尔衮的生母大妃阿巴亥殉葬,这又让多尔衮对他恨之入骨。

不过多尔衮从皇太极身上学到了一点,那就是在权力斗争上,使用任何卑鄙的阴谋诡计,都是在允许和正确之列的事情。

“他该死……却死的太不合时宜!”

轿子前面的从征文官们,都恨不得自己是个聋子。虽然多尔衮没有指名道姓地说出来,可一句话,谁又听不出来是在直斥死去不久的皇太极呢?

皇太极在获鹿之战清军刚刚得胜以后就死去了,不仅仅是影响了清军趁机扩大战果的事情,对多尔衮来说,最糟糕的事情,当然无疑是皇太极死去的时候,自己没有在他的身边,丧失了一个趁机夺取大清国皇位的绝佳机会。

同在获鹿战场的亲王,共有三人,分别是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

这三人里豫王多铎和英王阿济格都是多尔衮的同胞兄弟,豪格则是皇太极的长子。

在皇太极突然暴毙的情况下,豪格带着南翼军回到御帐,几乎差点就坐稳了大清国第三位皇帝的龙椅宝座。好在关键时刻,多铎和阿济格及时赶了回来,多铎有自己的政治野心,阿济格则效忠于多尔衮,他们两人联手反对,即便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也无法立即在御帐中称帝继承皇位。

加之获鹿大战的时候,刘泽清和高第两人临阵脱逃,带兵准备逃回北京控制明廷政权。

所以清军依旧没有从生死危机中脱离出来,豪格即便想要依靠皇太极的余威发难,多数将士也绝不会跟随。

所以豪格只能接受多铎与阿济格的建议,三人一同带领部分兵马返回北京。等待抓住刘泽清和高第以后,再召集诸王贝勒,商讨出皇太极死后大清国的政治安排——也包括崇祯皇帝死后明朝权力格局的政治安排。

刘泽清和高第两镇久败之兵,即便没有多铎、阿济格和豪格的追击,也绝不是坐镇北京的礼亲王代善对手。

何况追兵随即赶到,明清两军尚未交锋,二镇就已惊惧溃散,刘泽清、李建泰、高起潜几人不知去向,高第则被吴三桂追上斩杀,其兵已没入吴三桂部下。

首节 上一节 521/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