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539节

如今大顺内部的权力结构,即便是贺珍这样的外围将领,也看得十分清楚了。在李自成刚刚开国称帝时,大顺内部以牛金星为首的“举人党”、以宋企郊和巩焴为首的“进士党”,这班文臣现在看来地位其实无足轻重。

即便牛金星与田见秀文武结合,相比李过、李来亨父子这一派力量也相距甚远。此前湖广方面从襄阳往汉中调来粮食二万石时,贺珍就已经深切感受到了李来亨在湖广后方的潜实力是多么雄厚。

更何况现在李过已经自号监国,想来称帝也只是时间问题。那么李来亨名为晋王,实际已经是抚军太子的地位。

苗里琛身为太子亲信,贺珍当然要对他曲意结交了。

苗里琛是个老实厚道的人,他看贺珍如此逢迎,明白其用意,也只是随意地笑了笑说:

“贺将军乃一方制帅,与我军阶等夷,没必要称我为苗帅。

将军说得不错,西军有侵扰汉中之忧。但是关中是我大顺重点经略的地方,人力物力也不是小小的汉中可比。

将军如果不愿意舍弃汉中汛地,随我一起北上平定长安之乱,便自留汉中,由我一军北上平叛便好。”

贺珍心里多少还是将汉中视为自己的个人地盘,不愿意轻易离开。何况关中局势动荡,在他看来还不如先在汉中以防守西军的名义,坐观局势发展,等到杨承祖露出破绽以后再行北上。

可苗里琛的话贺珍也不便于反对,他心中正苦恼如何应付苗里琛的时候,定军山的探骑却奔回汉中,送来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军情。

“伪西明军已遣翼王王光恩、督师辅臣樊一蘅领兵五万人来寇汉中,西兵已出剑门关,来势汹汹,将犯我之西陲。”

张献忠的动作竟然这样快!

贺珍心中先是一惊,继而又是一喜。从时间上来看,张献忠现在应该还没有获得关中大乱的消息才对,贺珍估计西明军应该是在收到顺军获鹿之败、李自成牺牲的消息以后,就在酝酿筹划北伐,只是此时恰好在关中骚然的时机上正式出兵。

贺珍既对西明军的来势汹汹感到震惊,又觉得自己有了不去陕西搅混水的好借口。

果然,苗里琛听到这条紧急军情以后,脸色同样大变。五万人可不是说着玩的力量,而且张献忠现在的兵马,恐怕还不止于,即便他要维持对巴蜀各地的统治,还要留兵云贵一带防备明军,可大西军全力以赴,即便以十万大军出剑门关,都并非不可能之事。

苗里琛看着贺珍,沉声道:“五万西兵寇关,贺将军,看来我们只能弃守汉中北上了。”

“啊?”

贺珍赶紧劝说道:

“不、不、不,苗帅,并非如此,并非如此的。西兵号称五万人马,实际上未必真有五万。自我驻军汉中以后,就时常派人南下入蜀暗访西明国情,据我所知,此翼王王光恩与张献忠并非一路人马,樊一蘅则是我以前的一位上峰。

张献忠如此布置,不派遣东王孙可望、北王李定国、锦江侯曾英、华阳伯杨展等川中有名战将来同我朝作战,反而以一个王光恩为主帅,又以一个手头没有多少兵马,只是和我有些旧交情的樊一蘅为督师。

我看张献忠并没有多大决心强攻汉中,这五万兵马估计充数的多,精锐的少。他大概是打了虚张声势,再让樊一蘅来招降我的盘算吧!

苗帅愿意听我一策的话,我可为大顺尽破此西寇!”

第610章 誓死保卫晋王妃

夕阳余晖中,顺军残破的旗帜为狂风吹拂,翻卷不止,好像是衣袖在空中飘荡一般,空使人感到凄凄冷冷。

前方隐约传来战马的嘶鸣、剑戟的撞击、枪炮的轰鸣,许多血肉之躯正在前方拼命杀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即便不是亲朋好友,也是许多年的同袍手足,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他们跟随着罗汝才、罗颜清、杨承祖,横行天下,在今天,他们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去追随谁了。

罗颜清穿着厚厚的铁甲,将她即便身孕数月依旧十分曼妙的身材完全遮掩起来。只是罗颜清没有戴头盔,她的发髻微微散开,任长发在西风中不住飘扬,也让她那张为曹营将士们熟知的面孔,展露在战场上所有人的面前。

“杨承祖谋害南阳王,起兵谋逆,罪在不赦。大顺只诛杨承祖一人,献其首级者封侯爵、赐万金,其余从众,借我曹营旧部,只是为杨贼蛊惑,并无一罪可言,幡然悔悟,临阵起义,当在此时!”

长安城附近的遗台故垒,烽烟未尽。两支大军各据鹿台、高陵之间,针锋相对,赵应元带着一群嗓门极大的力士,又将罗颜清的话在阵前大声重复了一遍。

但是不久,鹿台下的叛军兵力比大顺军更多,杨承祖本人亦在阵中。他被罗颜清的突然袭击打得十分狼狈,急匆匆带着一支轻骑从鄜州赶回长安,调集守军出城迎敌。

罗颜清则带着马进忠、赵应元二人,轻兵出潼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叛军反应过来潼关已经被顺军夺回以前,就打出了曹营罗颜清的旗号,连克华阴、华州、渭南,直逼临潼城下,以破竹之势,震撼关中。

彼时杨承祖还在带兵围攻延安,长安一带只有吉珪督率着高汝利和武大定两部降将防守。罗颜清虽然也只有数千兵力,可在她狂飙猛进、一往无前的气势下,就让人觉得顺军兵力必定十分雄厚,否则怎么敢于如此大胆出击?

吉珪虽然跟着罗汝才打了许多年的仗,但他精通阴谋、善于筹划,却不擅长统率兵马和临阵指挥。面对咄咄逼人攻入关中的罗颜清,吉珪不敢出兵迎敌,只能令高汝利和武大定两部退守骊山一线,等待杨承祖从延安南下救援。

叛军人心本就不稳,现在既受到大顺军的猛烈反攻,又受到罗颜清这位曹营大小姐的招抚劝降,一时间长安动摇,城内相继有曹营军官出城逃入顺军营中。

吉珪为此严加戒备,关闭长安全部城门,又以保甲之制控制全城市民,可也无法制止住曹兵人心的向背之势。

高汝利和武大定两人都是明朝降将,其中武大定本来是崇祯初年一位农民军豪帅蝎子块拓养坤的部将。他被孙传庭招降以后,秘密将蝎子块拓养坤暗杀,凭借此功在明军中步步高升。

这两人都只是遭到杨承祖裹挟,被迫跟随曹兵作乱。现在罗颜清攻势猛烈,看来杨承祖闭关自守、割据西北的图谋即将破产,他们当然就又升起了别样的心思。

面对如此局势,吉珪完全无计可施。他自己不懂得如何带兵,每日在长安城内焦虑惊惶至极,生怕曹兵再度叛变,或者罗颜清轻兵杀进城内。

高度焦虑之下,吉珪变得喜怒无常,举止异样。他已经有好几天没有吃饭,通宵不睡,彻夜不眠,精神越发脆弱,对于周围人的无端猜忌更是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吉珪只因为一个士兵说错话或者举止不当,甚至是表情和呼吸让其不满意,都会立即下令将其处死。而且吉珪在曹营这么多年,并没有在阵前厮杀的战功,却受到罗汝才的特别优待,自然也就受到不少曹营部将的嫉恨,他现在一时掌握大权,精神狂躁之下,居然趁机翻起旧账,追及那些曹营将领的往事,一个又一个地找借口将他们虐杀。

长安城内人心惶惶,前线的高汝利和武大定也随时有叛变可能。吉珪从早到晚一个人喃喃自语,仿佛在和鬼魂说话一般,他眼中无神,一旁的侍女甚至隐约听到吉珪在说“先凌迟曹贼”的字眼。

若非杨承祖及时率军赶回陕南,或许罗颜清手中的数千轻兵,就已经能够夺回长安。

杨承祖返回长安后,立即带着亲信兵马赶到鹿台扎营布阵,他一到战场,就骑着战马,亲手举起旗帜在阵中来回巡视。叛军士兵们看到杨承祖已经赶到,这才稍稍安心,士气有所振作。

杨承祖接管了高汝利和武大定手中的兵力以后,以鹿台和高陵为战场,依山设阵,密列营垒,且扎且进,沿着渭水两岸迂回挺进,慢慢包抄了罗颜清所部兵马的两翼。

马进忠好歹也是农民军豪帅出身,既跟着闯献曹合营作战过,也跟着左良玉打败过张献忠,沙场经验十分丰富,他一下就看出了杨承祖用兵的手法,担忧地说:

“大夫人,曹兵从我两翼包抄而来,他们兵力占据很大优势,一旦夹击,我们只有数千轻兵,恐怕支撑不住,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罗颜清望着临潼远处的岭巅,隘口上隐隐约约还能看到一段土城墙的残迹,据说是元末时关中军阀李思齐和张良弼交战时留下的遗迹。

挺立在岭上的叛军戒备森严,滔滔渭水两岸,也有像茂林一般密集的叛兵旗帜在向前涌动。风流云散,罗颜清又感到小腹处传来的阵阵刺痛,她心想着绝不能因为曹营而丢失关中,她想着无论如何自己都有责任为李来亨保住长安。

罗颜清的心中被责任感和愧疚感折磨,没人注意到她的额上、手背上都有轻汗流下。

骊山一线地势陡峭,土层瘠薄,树木也并不茂盛。叛军的动作和意图都十分明显,但大顺军兵力十分有限,罗颜清一时间居然也没有好的办法对敌人进行反制。

她轻咬着嘴唇,知道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下令后撤,而这样退下去,为了安全,或许还必须一口气退到潼关才能稳住阵脚。

首节 上一节 539/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