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612节

他站在山岭上,山脚下、山道中、长城的驰道上,全部被“胡骑所填满充塞。”那些留有辫发的披甲人,自辽东甚至更遥远的岭北之地远道而来,带着关外风尘仆仆的霜雪之气,杀伐狠厉地自北向南穿行而过。

大队的骑兵战马嘶鸣不断,八旗兵们一边向前小步走着,一边用刀枪拍击盾牌和铠甲,发出刺耳的金属尖鸣。

崇山蜿蜒,带着黑黝黝如蛇的长城腾空翻滚着向远方绵延,屹立威严,深沉踏实,映带着山脚下行过的所谓“胡骑”,形成了一幕让李澄感到心潮澎湃的史诗绘卷。

他对弟弟凤林大君李淏说:“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此诚帝王之室。睿王得幽州,复取代、赵,已经取得了高屋建瓴于中原的态势,我认为明朝已经难以复兴,清廷之得天下,显然将是意料中事。”

凤林大君李淏看着世子那副醉心于多尔衮霸业的神态,心中深感不悦,他刺了一句说:

“可惜燕云十六州,州州无余粮。我们虽然是质子,但毕竟是国宾,特别是兄长,身为摄政王的私交好友,也只能使用通州仓中的腐烂陈米。

燕京粮荒至此,摄政王虽具有帝王之室,却没有帝王之资。”

李澄知道自己的弟弟凤林大君李淏和其他在北京活动的朝鲜人一样,多数都是亲明派。这些人的脑海中只有春秋大义,一点看不到利害关系,还在做着中兴明朝的大业。

李澄问道:“你近来还和崔孝一有联络吗?”

崔孝一是朝鲜义州人,其伯父早年间跟随都督麻贵抗击倭奴。崔孝一以武出身,事光海君时为刑曹佐郞。

他和跟随朝鲜都元帅姜弘立一同往击努尔哈赤的朝鲜名将金应河是好友,朝鲜兵在萨尔浒被满洲人击败以后,姜弘立投降,金应河死战身亡,崔孝一闻言以后即投军屡与清军作战。

天启七年,清军入寇义州,崔孝一便统军挫败清军兵锋,还曾经好几次和明朝总兵毛文龙联军一处,抗击清军对朝鲜的侵略。

明朝发生剧变以前,崔孝一正在吴三桂的军中作为谋士,为关宁军联络朝鲜。明廷剧变以后,东虏窃据北京,吴三桂甘心为奴前驱,崔孝一绝望之下本想绝食殉明廷之亡。

但是大顺的龙衣卫依托李建泰、陈子龙、张家玉在北京的关系,趁着剃发令的混乱又发展出了不少谍报人员。崔孝一也受到龙衣卫的影响,略微知道了“中原流贼”在河南抗击清军的情况,由于消息道路传闻造成的种种流变,崔孝一竟然认为可以借流贼之兵恢复明室。

他因此找上了朝鲜世子兄弟,想要说服朝鲜重新发兵,与中原流贼南北共击多尔衮。李澄作为亲清派,知道此事以后当然立即将崔孝一斥退,只是因为崔孝一也是朝鲜人,李澄担心事发连累到自己,才没有向多尔衮告发此事。

凤林大君李淏其实私底下还和崔孝一等朝鲜亲明派存在联系,但他讷讷不言,只说“与崔孝一无涉”了。

李澄连连摇头:

“你看,那都是八旗军的兵马。这样的队列和部伍,岂是朝鲜小国所能抗衡的?满洲人凶猛善战,天下所无,摄政王定鼎中原,这就是天命,不是我们能够抗拒的。”

冬日的燕北之地雪花漫天飞落,西风不断吹拂着裸露出来的山壁,草木的枝柯便发出一种铜韵般的颤响。

古道行军处,大军南下络绎不绝,塞外胡天百万峰,这时候好像都在为摄政王的威灵所颤动着。

滦河有一部分没有完全结冰,浑浊的河水就夹着碎冰,自苍茫中流来,又向苍茫中流去,水面上狂乱地起落着的,如蝶在飞舞。

凤林大君李淏望着封冻的河流,看着远方苍莽的沧海,对兄长的话完全不以为然。他认为自从苏观生等明朝忠臣义士带着津辽水师南逃以后,清军没有水师战船,作战都将十分不利。

不管是渡黄河,还是过运河,没有水师的东虏,难道真的能够飞渡天堑吗?

凤林大君李淏想到最近的京中传闻,不少小道消息说中原流贼已经在开封拥立了明朝后裔为帝,这大清的国运,难道还能长久吗?

不过李澄的想法却完全不同,他和弟弟不同,因为同摄政王的私交亲密,所以李澄能够了解到一部分清军秘密活动的内幕情报。

朝鲜世子李澄知道自从去年获鹿大战结束以后,自多尔衮斗倒豪格,独掌清廷政权以来,摄政王并不只是颁布了一个剃发令,便没有其他作为了。

实际上这段时间,多尔衮已经连续派出好几波使节团前往南方,联络南明势力,准备合击流贼。

如此想想凤林大君李淏和崔孝一等朝鲜亲明派,是何等愚蠢!

他们居然还在做着明朝和流贼结盟,共击清军的幻梦?殊不知在远交近攻的利害关系下,江南的南明势力,其实反而更亲近清廷,更倾向于联虏以制寇!

第688章 大清南征闯孽

光中元年,或者应该说是大清昭和元年的元宵节,过得并不安稳。

剃发令造成的伤痛还没有平息,北京附近的百姓们,就又负担上了新的沉重包袱。清廷虽然依靠剃发令,已经抄没了许多士绅的家产,但多尔衮还是感到军资不敷使用,因此又在和内阁商议以后,命内院草拟了增加岁入的办法。

于是不仅三饷尽复,而且在辽饷、练饷、剿饷以外,又新增了一项东师饷。

北方百姓的负担,显得尤为沉重了起来。

清晨树枝上厚厚的雪还不曾被惊扰,整棵树都低垂着头,歪歪斜斜地倾侧着。整个山谷都是悄悄的,似乎是怕惊醒谁的沉睡。

炊烟缓缓地向天空升腾,院门被费力地打开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已经剃成辫发的百姓悄悄地循着脚印前行,笔架山始终在那屹立着,柳河依旧被封冻大半,不再流动,人们于新年见面也只是随意寒暄两句,微微地点头。

天空弥漫着飞雪,太阳是不会出来了,只有西风悄悄地吹着。

过去让北京百姓觉得如糖似絮的雪,此时只让这些亡国之人感到十万分的悲痛与肃杀。

胡骑踏雪而过,战马的四足深入雪中近半,摄政王多尔衮也在满洲众多亲贵的拥簇下,立马山冈之上,眺望着清朝大军的总动员和行军。

范文程穿着一件厚厚的貂皮对襟大褂,连连搓着手说:

“今次大举,将兴兵三十万南征,尚倍于获鹿,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

满洲的重要宗室诸王贝勒之中,豫王多铎已前往陕西、英王阿济格则在山东济南领兵、礼亲王代善在北京留守,其余的有力宗室,以济尔哈朗为首,以下的衍禧郡王罗洛宏、承泽郡王硕塞,及贝勒博和托、博洛、尼堪、硕托,镇国公艾度礼,辅国公满达海、吞齐喀,全数随从多尔衮出征。

多尔衮骑在马上,他看着这一排满洲的宗室亲贵们,全部都在自己的麾下俯首听命,终于感到大清国的实权完全落入了自己的手中。

这,是那老谋深算、自以为万全的皇太极,曾经预料到的情况吗?

他看着这样一支庞大、强悍的军队,心中油然而生不可思议的豪情。大清在获鹿大战以后,依旧能够聚集处这么一支可怕的军队,那么还有什么是多尔衮做不到的呢?

“数月之间,练兵治谷,合辽左强兵、幽燕军器、蒙古快马为一军,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

多尔衮志得意满地说:“发炮启行!”

几十门礼炮同时奏响了清军的进军乐曲,除了这些满洲宗室以外,另外还有臣服于清军的蒙古外藩王公、背叛了豪格的三顺王一顺公等部汉兵,大军聚集,民夫不可计数,人流人海,充塞于铺满雪花的京师大道。

剃发令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多尔衮不在乎人们留的是什么发型,他在乎的是让所有人被迫效忠于他、臣服于他。

对于那些不愿意效忠和臣服的人,剃发令也是一个很好的借口,正可以用于剥夺他们的家产。

首节 上一节 612/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