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664节

阎尔梅视社稷道德为立身立人之本,在后来的历史中,比起为清廷献计献策,又一次挖开黄河来水攻山东抗清武装榆园军的侯方域,阎尔梅刚好相反,顺治四年时阎尔梅就已经化妆为僧侣参加了榆园军,积极组织抗清活动,虽然屡屡失败,但仅凭他百折不挠的坚持,就不是侯方域那等人渣可以比拟。

复社与东林党的渊源极深,东林党中的确存在不少名不副实的人物,复社也总是因为言辞大过实际,在南明短暂的历史上,没有起到良好作用。

可是比较背叛民族的汉奸数量来说,复社中的确有侯方域这样的败类,可是也不乏夏允彝和阎尔梅这样让人感到值得敬佩的义士。

钱谦益可谓明清之际的诗坛盟主,大学问家。然而他在阎尔梅这等一般诗人骚客面前却显得十分失败。

康熙元年,阎尔梅见到了一直心亏而蛰居故里的钱牧斋,尽管钱牧斋有红袖添香,有绝代佳人催发其诗兴,然而在阎尔梅“大节当年轻错过,闲中提起不胜悲”的指陈之下,钱牧斋亦只有羞赧而已:“古古善骂人,当世无所推许。”正因为阎尔梅心底的坦荡,才敢于直陈当时的大诗豪。

阎尔梅的一句“死将为厉鬼,生且做顽民”,无论是对于大顺军来说,还是对于愿意抗清的明军明臣来说,都是一句足可以并且应该去刻入灵魂和骨髓中的话语。

在一个将汉人视作仆隶的反动帝国里,遵从就是背叛,忠诚就是出卖,死之人是要为动摇大清的统治而死,生之人则至少要做“顽民”,即便没有反抗的力量,也要顽抗地不为反动帝国的统治添砖加瓦。

史可法被高谦裹挟去江北以后,沦为了军阀的政治俘虏,他在弘光朝廷里的日子过得也很不好,多年积累下来的政治清誉,已经差不多全部败坏在了高谦的手上。

史可法的日子都这样困难,那么作为史可法幕僚的阎尔梅,自然更不用说。

弘光朝廷是糊不上墙的烂泥,但阎尔梅以忠义自诩,并不因此就背离那乌烟瘴气的江南小朝廷。

给了阎尔梅致命一击的,是江北三镇军阀提倡的北伐之事。

本来,阎尔梅自己就是首倡江南北伐之人。他曾经劝说过史可法利用黄鸣俊和朱大典组织的浙勇“渡河恢复山东”,也曾经劝江南君臣厉兵秣马作为和大顺军谈判的地盘,还曾经希望弘光皇帝派出一个重要的大臣领衔,组织使节团前往徐州或开封和顺军和谈。

但这些事情,完全被弘光君臣置于一旁。

正相反,弘光君臣在清廷大学士刚林的唆使下,在战略上已经彻底倾斜向了“联虏平寇”的一侧。

这对老家就在沛县的阎尔梅来说,不啻为一个最大的打击。

因为按照清军一贯表现出来的作风,如果南明军队真的和清军联手背击大顺军,一旦顺军在徐州战场失利,那么阎尔梅的故乡沛县必然遭到一场空前的灭顶之灾。

当此弘光君臣乱政之时,被阎尔梅认为可以领江南士林之望的史可法、钱谦益,却没有一人能够做出有力的反对。

李建泰、苏观生这些北来大臣,虽然有心反对江北三镇背击顺军的谋划,可是却缺乏足够的力量,结果只能是有心无力。

黄鸣俊、朱大典也都掌握一定兵力,福建郑家更是势力庞大,但是除了一个郑森曾经出言反对以外,这些人,竟然没有一人提出过尖锐的反对意见。

眼见南明军队配合清军夹击徐州的计划,已经迫在眉睫。对于阎尔梅的故乡沛县来说,一场大屠杀似乎同样在劫难逃。

他终于对南明朝廷彻底失望,正在此时,许都在沛县接见了徐州境内各县的父老乡绅,“宣传”了大顺军的政策,并且很快就将这些宣传传入了南明军队的控制区内。

其时阎尔梅本来就已经因为对朝政彻底失望,离开了南京,准备返回沛县老家隐居,即便是死,也要和父老乡亲同死。

他到徐州附近时,突然听闻了山东招讨使许都的名号——这个名字对阎尔梅来说并不陌生。

阎尔梅二十一岁时游学江南,结交了许多复社文人,在这过程中自然认识方以智、陈子龙、许都等人。

特别是许都名声在东南极大,阎尔梅对许都的豪侠之风,素来敬仰。他在徐州附近听说许都竟然已经是大顺军的山东招讨使,精神世界无疑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抱着这样的疑问,阎尔梅仔细了解了许都派出士兵宣传的大顺军种种政策。他终于骤然发现,或许明朝的灭亡已经是寿终正寝,新的王朝正在中原大地上慢慢升起,而这个新的王朝,也势必将承担起保卫中华、驱逐鞑虏的任务。

“许生,谁能想到你竟然成为了流……竟然成为了大顺军的山东招讨使?将这件事说给你的浙江乡人们说,谁又会相信呢?”

阎尔梅很快就赶回沛县老家,他正赶上了清军猛攻飞云桥的时间。但许都和阎尔梅是多年的故旧,许招讨可谓是立马就放下了手头组织民夫的一切工作,率先跑来接见了阎尔梅。

“用卿兄白衣入朝,在江南朝廷中竟然不能得志,弘光君臣的腐朽无能,从此处也可见一斑。”许都直言道,“眼下睿酋多尔衮兴兵数十万进攻徐州,大顺朝的生死存亡都系于此城,用卿兄,大顺的晋王爷乃天生神人,往往用人于草野之间,我不会劝说你立刻归诚大顺,但也希望你多看一看,多想一想,了解一下,现在的大顺军究竟是一个何等模样。”

第747章 从屋上建瓴水

阎尔梅不是空手而来,他虽然是白衣入朝,但毕竟出身沛上豪门望族,回到徐州老家以后,很快就散尽家财,组织起了多达二千余人的民兵部队来协助许都。

从此也可见到江南士族们的财力是多么雄厚,阎尔梅已经是以清正闻名于世的人物。他关心贫苦百姓,对待家族佃农也很少刻薄地进行剥削和压榨,但是凭借数代积累的财富,竟然还是拥有能够组织两千人民兵部队的财力。

那么其他贪婪远过于阎尔梅的江南士绅望族,财力又是何其雄厚?

许都对东南士卒早就深感失望,不过他对这些人的心理也特别了解,这一点是李来亨与其他大顺军将领都不能相比的优势。

许都很快就把阎尔梅树立为旗帜,大加表彰,宣传他白衣来徐、组织民兵协助大顺军的事迹,又暗中密令手下将士们到处传言:

说阎尔梅白衣入朝,已经深得晋王李来亨的赏识,待徐州之战结束以后,就会被拔擢上汴,白衣卿相,位列尚书、侍郎之职。

这样的消息一经传出,由大顺军将士推波助澜,在徐州各县很快就疯狂传播了起来。本来徐沛一带的士绅豪强们就对清军的屠城威胁,深为恐惧和忧虑,现在又传闻大顺军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有功于守卫徐州者,今后都会被列入另册,特加重用的消息。

不消说了,对于誓死也要做官迷的士绅一辈来说,什么样的消息,也没有能当官的消息更好了。

坊间疯传晋王李来亨和先帝李自成、光中天子李过不同,是“会用人”的英明领袖。据说他是大顺军中最善待士绅文人的一位大帅,不然的话,许都、阎尔梅等明朝时的豪士,怎么会骤然得此殊荣和大位?

不必说了,散尽家财,组织民兵,投李晋王去吧!将来必可做大官啊!

正从曹州出发率军疯狂追击多尔衮大军的李来亨,伏在马背上已经两天一夜没有解甲。他地内衬衣物完全被汗水浸湿,严寒的冷气又将这些衣服上的水渍冻成了一片白霜。

征人铁衣寒,李来亨穿着这样一身厚重又冰冷的衣服,当然是忍不住打了好多个喷嚏。

他看着身旁随同行军的方以仁、顾君恩两位文人,见到他们同样衣不解甲,跟随诸将辛苦奔驰追击的样子,就笑道:

“乐山,好直,此战若能击破多尔衮,幽燕不过唾手可得,直捣黄龙府也不在话下。到了那时候,天下间将再无人可以抵抗我辈。

我当年和你们谈均田大计的时候,你们都担心反对力量会太强。那么今天再看又将如何?徐州一役不胜则亡,一旦胜利,孤想推行什么样的均田政策,难道还有人能够抵抗吗!”

“殿下欲平天下士绅乎?”

在战马上疾驰很长一段时间,精神已经极端疲惫的李来亨又打了个哈欠,说:

“将来营田法是必须在天下范围内广泛推广……当然,孤绝不将士绅一辈逼入绝境。等到平灭多尔衮后,营田新法的力量都会有所减免,孤看还很有必要继续扶持士绅一辈向耿应衢那样的绅商转型。

这天下……这天下该有些变化了。”

首节 上一节 664/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