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748节

“郭君镇奉命平滇南却久战无果,苗里琛和马宝这时候都已经平定贵州全省了,赏罚应当如何处置?”

顾君恩拜首道:“微臣身为兵政府尚书和参军院总裁,似无此裁量边将功过的权力,此事还应交政事堂议论。”

李来亨笑道:“哈哈哈,好,什么事情都交政事堂部议。顾好直竟这样的安静吗?让郭君镇班师吧!自从去年春天的徐州之战以来,大凡南征北战的重任,都是交由雄丽和刘师傅负责。

他们两人奔波二年之久,为大顺平定了西北、东北,消除内忧外患,不知道立下了多少战功!

朕不忍心使爱将暴露于野两年时间,此事也交给政事堂,还有兵政府、吏政府议论一下。你们讨论讨论,将郭君镇、刘芳亮两位大将召还回京,另加优容,不可慢待。

滇南和宁远的军务,就让郭君镇、刘芳亮各自推荐大将接手吧。”

虽然李来亨说话和和气气,但朝中大臣们都听得出他的言外之意。自从徐州大战以后,李过、李来亨父子便都不再亲征,军国大权主要操在了郭君镇、刘芳亮两位大将的手中。

现在东南西北,天下几乎悉数平定,这种托兵权于外的形式,看来天子已有打算进行变动了。

虽然李来亨声言要让郭君镇、刘芳亮自己推荐继任的人选,但谁又不知道李来亨自己的心目中必然已有了合适人选呢?

内廷外朝并非完全没有联络,特别是在天子故意想要透露一些消息的时候,方以仁很快就从宫中熟人那里得知了李来亨的意思。

接到消息时,方以仁正在天子新赐的宅邸中,和堂弟方以智一起接待一批从桐城赶来开封参加科举的士子。

方以仁兄弟两人,都穿着素色袍褂,头戴书生网巾,手持折扇,乍看之下,就和路旁常见的穷酸文人一模一样。

但府中众人,对待那位年纪轻轻但已有老学究气质的方以仁,都显得畏畏缩缩,不敢直视。

毕竟如今方以智已经加吏政府侍郎,任弘文院掌院学士,对于人才的推荐选拔,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弘文院即明朝的翰林院,虽然顺朝已将其改为弘文院的名称,但朝臣士人还是多呼其为翰林。翰林这条路,是清流上进的一大捷径,谁不想通过方以智的这条路子蹭一蹭呢?

不过坊间也有传言,听说天子不欲方党权势太盛,有意迁方以智为国子监祭酒,让他好好教书授课去,不再执掌弘文院。

但不管是弘文院掌院学士,还是国子监祭酒,那都是一般士子不能望其项背的地位。

大家能够有幸进入方府参加饮宴,也无非是沾了桐城籍贯的光。

至于方以仁……

政事堂排名第一位的平章政事,顺朝目前唯一一位品级达到太子太师地位的文臣,方太师身为大顺独相,说权倾朝野是过分了。

但一定要说顺朝有哪个官员权倾朝野的话,那么无论文官武将,似乎也只有方太师能够享此殊荣。

方以仁静静饮酒,他对天子透露出来的意思有些诧异:

“以袁宗第代刘芳亮主管辽东战事,这并不奇怪。但是让西宁公李定国代郭君镇,主官平滇战事?李定国归附大顺时间不久,骤然加此重任,这就有些随意了。”

方以智带着一副西洋眼镜片,大冬天还摇着折扇说:

“大兄,陛下如此重用新人,莫非是那句话?圣上用人如堆薪,后来者居上!”

方以仁嘘了一声,笑道:“密之狂妄了,竟然敢抨击陛下,糊涂啦。”

方以智说:“太宗皇帝和陛下多次都下诏,要求大臣们广开言路,不得以所谓避讳、违制、犯禁之词来限制言路,即便只是一得之愚,陛下也能倾听。

因此近来朝中种种言论,是越来越开放了。这点话有什么事?”

“陛下非常之人也……你跟着陛下也有些年了,难道还看不透陛下的雄猜之心?无论如何,都要管好自己,这才能做好天法朝的大臣。

否则便是我也救不了尔等。”

方以仁最后一句话是朝着府中其他桐城籍贯的学子说话,这些人都低下了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年龄比方以仁还大,毕竟方以仁虽然贵为太师,年龄也不过三十多岁。

顺朝的高官显爵们,特别是楚闯嫡系出身的潜藩旧臣,几乎清一色都很年轻,国初的蓬勃朝气,好像历朝历代都没有过这样青葱的景况。

不过比起年轻的重臣们,天法帝自己才是最年轻的一个人。

方以仁想到此又哈哈大笑地饮酒,正是因为年轻,所以才能自信,方以仁才能自信于天子的自信。

这样自信的李来亨,完全还没到需要清洗国初功臣的程度。

方以仁不禁觉得庆幸,大顺开国之艰难,古所未有,自己参与其中,跟随李来亨走到今天这步已很荣幸。

以三十岁的年龄而位极人臣,何况还没有开国皇帝铲除功臣的风险担忧,今后可能还会有好几十年位高权重的好日子。

幸运啊!何止是幸运?

方以仁仔细想想,决定还是动员亲附自己的朝臣们上书,最好还是劝劝李来亨任用西宁公镇守四川的决定。

他并不是完全反对重用李定国其人,在李定国刚到开封的时候,方以仁也上西宁公的府上和李定国深入交谈了一番,对此人的才干很感钦佩。

而且李定国确实非常熟悉西营内情,也了解孙可望的处事手法,用他来对付孙可望是极合适的。

第844章 方太师的议论

朝廷中,自称方以仁门生的人,数量实在不少。

方以仁对这种情况,也不加以制止。但是真正被他纳为心腹之人,亦即所谓方党者,却又少之又少了。

今年以来,已有过不少被朝臣看做“方党”的大臣,因为在清田驰禁改制过程中,偏袒士绅,或者圈地牟利,而被天子处以极刑。

这些人,其实几乎全部都和方以仁没有太多关系。

但方太师对此还是照单全收,他多番上书请罪,甚至写过请辞平章的奏疏,只是天子一样不理会。

另外一些科道言官闻风而动,攻击方以仁,天子同样只是留中,并不处置。

李来亨和方以仁的关系,微妙又特殊。

他们互相自知根脚,也因此使得大顺朝堂,异常平稳。现在顺朝虽然兼并了前明的大批旧臣,闯营老人的分量被稀释很多。

首节 上一节 748/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