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776节

他们是发自真心的认为:一旦实行科举改革,则天下必乱,社稷必亡。

他们是为了维护李家天下,才不惜血溅宫阙,也要阻止这场祸国的乱政。

改革阻力如此之大,就算是一贯专断自为的李来亨也不得不让步了。

天法十二年五月,李来亨下诏亲自向朝臣解释,朝廷从未密议过所谓科举改革的事情,此事完全是荒谬至极的市井流言而已。

对于此前因直言进谏而获罪的大臣们,一概恩赦;对于犯阙的当科士人,同样恩赦。

本来应该在今年二月份举办的会试,此前由于流言被暂时中止,现在也在六月份重新举办恩试。

看起来群臣获得了重大胜利,但李来亨也咬紧了牙关,不仅将大量重臣的名字默默记在心中,从此将他们打入另册,于此后数年间缓缓将这批人贬官的贬官、致仕的致仕、流放的流放、处斩的处斩。

李来亨还转变了改革方式,他不再直接对天下读书人看得极为紧要的科举动手。

而是慢慢提高了乡官学校毕业生的地位,天法十三年春,皇帝诏令各地效仿陕西新政,开办农政学校,并让农政学校的毕业生获得和乡官学校毕业生一样可以直接担任基层官吏的机会。

不久,天法十四年五月,皇帝又诏令各地开办矿政传习所。

由于这些机构都有陕西新政的成果在前,毕业生大多也只能做九品下的基层官僚,甚至是些不入品级的下流胥吏,所以并没有朝臣在意。

第877章 进士馆

天法十五年,李来亨诏令山东、苏松、浙江、福建、广西五省,开办船政传习所,以为海运招商局和南洋延平公司储备骨干。

天法十六年二月,由于部分省份财用困难,无法办理那么多种类的学校和传习所,皇帝即诏令财用困难的甘肃、贵州、广西等省停办种类繁多的学校、传习所,而是将这些机构全部合并为综合类的县、州、府、省四级官校。

天法十六年七月,有谏议大夫巡视地方时,发现浙江省的船政传习所中充斥官商勾结的情况,地方海商利用传习所为渠道收买海运招商局的船只,为自己夹带私货。

李来亨趁机下诏,罢免全国所有的各类官办学堂、学校、传习所,皆仿甘肃、贵州、广西三省旧制,将其合并为县、州、府、省四级的正式官校。

李来亨除了在潜移默化中,利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在地方上建立起了完善的四级职业教育体制以外,还借朝廷的党争案,将不少地方上的书院也收为国有官办。

天法十六年十月,一些大臣认为实行职业教育的官校都能享有朝廷拨款,而培养士人的书院却没有朝廷拨款,这岂非是有辱斯文?

于是李来亨立刻诏令官办书院,全部得以享有朝廷拨款,借此派官员开始直接管理官办书院的行政工作。

而在基层官员的升迁上,李来亨已经尽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常常越级拔擢各类官校和官办书院的毕业生。

甚至不少人未经科举,并无功名,就已经在几年间升到了五品、六品的朝官之列。

有些士绅也慢慢回过味儿来了。

这回他们没有像过去那样,发动全天下读书人的舆论同天子为难。而是恰恰相反,大部分发觉皇帝有意重用官校和官办书院毕业生的士绅,都是立即选择了让自家子弟不去参加科举,而是跑去官校就读了。

毕竟几年前的那场科举改革,是在大部分人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危及大部分人的关键利益。

而现在温水煮青蛙的改革措施,则可以让一部分人先慢慢准备起来。

那些发觉皇帝用心的士绅,也大多不对外说出这种想法,而是抓紧时机,赶紧安排自家的子弟去官校就读,好赶上这波仕途的东风。

改革措施的直接、间接方式不同,便直接造成了天下人的接受程度大为不同。

到天法二十五年以后,在六品以下的官吏之中,各类官校出身的毕业生和科举正途出身的士人,已经大约达到了二比三左右的比例。

三品以下,六品以上的高级官员中,官校毕业生和科举士人的比例,则达到了一比三左右的比例。

而且由于科甲正途出身的士人,大多对于复杂的行政细务缺乏经验,在很多专业岗位上,根本不可能竞争得过官校毕业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有识之士也终于开始呼吁起来:应该在科举考试中增添数学、地理等新内容了!否则科甲士人,在朝堂上根本无法和官校毕业生竞争!

天法二十七年,朝廷在制度性的会试以外,新增了经济特科考试。

经济特科考试是为选拔“洞达经济时务”人员专设的科目,由天子下诏举行,令各部、院长官及各省经略、节度、学官保荐人员参加考试。

为了鼓励士人学习经济时务的各种专业行政知识,李来亨将考试的入选门槛放得很低,参加考试的一百八十人,最后录取的人数竟然多达一百二十七人之多。

其实通过考试的,大多为庸梁之士。但毕竟首开新风,所以朝廷特为重视。

天法二十八年,为了解决殿试进士多不通时务,难以同官校毕业生出身的官员竞争等问题,朝廷决定在京师特设进士馆。

凡是一甲授弘文院修撰、编修的进士,还有考中二甲的庶吉士们,全部要先进入京师进士馆学习实学,“以明彻天下大局,并于刑名、地理、学习、理财、农、工、商八项政事,皆能知其大要”。

天法二十八年九月十二日,京师进士馆正式开学,令新进士入学,并下令国子监学员闲暇时亦可旁听。

政事堂上奏的《更定进士馆章程折并清单》中即规定:

“进士馆系奉旨特设,造就已仕人才,以期振兴实学,陶育人才。令新进士用弘文院修撰、编修及中书者入馆学习。

学员分内外两班,内班住馆肄业,外班到馆听讲,弘文、中书职司清暇,作为内班住馆肄业,分部人员愿住馆肄业者,仍照旧办理,愿在本衙门当差者,即作为外班到馆听讲。

其已得要差,本政府咨明留署之员,则毋庸听讲。如弘文、中书因精力不济,愿归外班听讲,亦听其便。

而新进士有在学堂充当教习及总理学务事者,由该省经略、节度先行奏咨在案,如三年期满实能称职,准与本馆学员一律办理。

上一两科进士如有弘文、部属、中书自愿入馆者,自行呈请本衙门堂官咨送,文谕院考察后,可收者均予收入,毕业后与此次新进士一体办理。”

进士馆每年分两学期,正月开学至小暑节为第一学期,七月开学至年终为第二学期。

学科分十一门:史学、地理、教育、刑名、钱谷、纵横、兵政、农政、工政、商政、格致。算学、田径为选修科目,习否听便。

为规范教学,规定学生如不守学规,不遵教课,轻者记过,重者记大过,情节严重者即时请旨办理,并随时咨回原衙门交堂官察看。管理及教学人员亦不准旷职瞻徇。

为了督促和鼓励进士馆学员,每学期结束,文谕院的官员会同进士馆监督分科考验学员,成绩为平时分数与考验分数平均计算,及格者得及格凭照一张,三年毕业后由钦派大臣会同文谕院官员举行毕业考验,但肄业未满六学期或所得及格凭照不满三次者,不准与考。

第878章 夺嫡之争

但由于进士馆后来中途停办,其外班人员在发得讲义自修后,亦准与考。

首节 上一节 776/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