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790节

安南南部则由阮氏家族控制,早在黎莫南北对峙期间,黎朝大臣阮淦之子阮潢因见郑检猜忌自己,便自请出镇顺化。

当时的顺化、广南省一带刚刚经历战火,形势不明朗,许多当地人甚至越海投奔莫朝,因而被郑检视为“鸡肋”。终

阮潢在顺化积极经营,争取人心,逐渐地巩固了他的统治,使广南省成为“市无二价,人不为盗,诸国商船凑集之地”,广南省自此成为后黎朝南部稳定的大后方,并不断吸纳从安南北方逃避瘟疫及战祸的平民。

此外,阮潢也将他的控制范围南向延伸,进入了占婆残存的领土。他周期性地将他的兵力送往北方协助郑氏政权,与莫朝长期交战。

阮主政权为了抗衡安南北部的郑主政权,主动接触了葡萄牙殖民者,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大量先进的军事技术,并且还通过葡萄牙传教士的渠道,与在孟加拉复国的孙可望父子取得联系,获得印度后西明王朝的太平天国皇帝朱由榔册封为安南国王。

郑主政权则亲附顺朝,为了获得大顺册封为安南国王,郑主政权还曾经数度派兵协助大顺军进剿云南、缅北一带的叛乱土司,最终因这一系列的外交努力,获得了李来亨的青睐,得以册封为王。

相较于郑氏政权统治了人口稠密得多的领土,阮氏也具备一些优势。首先,他们处于守势的地位。其次,阮氏在他们与欧洲人、尤其是葡萄牙人的接触中获益,得以购置较先进的欧洲军备,在城防中雇佣欧洲的军事专家。第三,地理形势对他们有利:大规模有组织的军队仅适合平原旷野,而此种地点在安南十分希少;山岳几乎挤进了海里头。

在郑主的一再请求下,大顺也曾经委派一些铸炮工匠到安南帮助郑主政权建立炮兵部队,但由于地形不利于北方的进攻,郑阮纷争始终没有出现结果。

华南海盗被顺军剿灭以后,其残部多数逃到安南海域,接受了阮主政权的招抚,被册封以各种官职。

大顺水师本来在进入安南海域以后,为了避免生事,就主动撤走。然而一些南洋延平公司的股东,却急于追剿华南海盗残部,好多回自己损失的财物,便唆使一些隶属于延平公司的船只擅自传入阮主政权的海域内,对阮主政权的水师及华南海盗余部同时发起进攻,将顺朝拉入到了这场绵延多年的安南内战里。

但是当时郑主政权的首领清都王郑梉才干有限,远远不及阮主阮福濒善战。

清都王郑梉获得了顺朝水师的支持以后,就冒然派出御林军,试图在大顺水师的协助下,采取浮海进取的方式,绕开安南中部和南部的一系列山河险阻,直取阮主政权的大本营。

结果在登陆时,郑主军队与顺军水师互相不协调,仓促登陆的郑主军遭到了阮主军的激烈反击。

阮福濒驱使大象百头直奔敌阵,继而步卒冲锋,郑军不敌后撤,又遭到华南海盗的袭扰截击。此战郑军损失惨重,光是被生俘的士兵就达3000余人之多。

此战以后,大顺军不得不更深层次地介入安南内战,为了保障郑主政权不被阮主政权的北伐反击摧毁,李来亨命大将马重禧率领顺军精兵一万五千人进入安南地区作战。

第896章 呆迷儿帝国崛起

先是协助清都王郑梉的儿子西定王郑柞,出兵彻底消灭了割据高平的莫朝残余势力。接着马重禧又领兵南下,在乂安挡住了阮主政权的北伐军。

当时阮主政权已经和孟加拉的后西明王朝建立了密切联系,大顺军在阮主北伐军的俘虏里,发现了不少西营故人。

马重禧将这些西营的老朋友们,全部送回开封,受到了李来亨的特别优待。

此事让大顺朝野上下逐渐开始高度重视起了孙可望在印度的发展,这些年来,由于山海重阻远隔,顺朝只是大概知道西营在天竺那边大致站稳了脚跟,但孙可望的势力到底发展成了什么样,兵力几何、人民几何、版图几何,就一概不知了。

如今看来,西明已经可以远到安南南部,支援阮主政权北伐,则其势力绝对不可小觑。

为了探明后西明王朝的发展情况,李来亨又在全国范围内广募使者和探险家,准备派往印度刺探西明的军机情报。

由于李来亨给出的赏赐极高,天子甚至说过,能效仿张骞凿通天竺者,即如张骞旧例,直接封侯,并且两代不降等。

一时间大顺文士之间,都掀起了一股“天竺热”,许多人都重翻旧书,试图从故旧史书中找出天竺现在的大体情况。

但也有更多实践派的冒险家们,则利用天主教和葡萄牙人的渠道,直接自称海商或基督徒,跨越山和大海,远到印度刺探军情。

在大顺的南方国境线上,在南洋的万里波涛中,一场宏大且历时十多年的冒险活动开始了。

这场伟大的探险,最终为大顺理清楚了南洋和印度全境山海的大致情形。

使得顺朝士人的世界观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并使得大顺在这个探险过程里,与西洋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都建立了外交及贸易关系。

孙可望最初由下缅甸向孟加拉三角洲发展势力时,印度尚处于莫卧儿帝国沙贾汗的全盛统治之下,兵力强大、国势强盛。

虽然孙可望在下缅甸一带依靠对于其他部族敲骨剥髓的短期政策,建立起了一支规模达数万人之众的强大军队,一时间横行下缅甸和暹罗之间,但也不敢于同莫卧儿帝国进行正面交锋。

孙可望用兵,一向非常重视谍报,他任命亲信冯双礼为东天竺总督经略孟加拉三角洲,又任命依附孙可望的宦官基督徒庞天寿为掌印太监负责对西洋各国的外交事务。

他效仿葡萄牙人的办法,借口通商,贿赂莫卧儿帝国的地方官员,得以在胡格利河口建立了一个小型的贸易站,用于刺探莫卧儿帝国内情。

胡格利河河面宽阔,河水也深,唯一的缺点是这一地区有洼地和沼泽,有害健康,人口稀少。

为此孙可望又派遣行营工部尚书王尚礼,带着一大批西营工匠前往当地砍伐树木、排干沼泽,开垦出了大片农田。

西营很快就发现孟加拉三角洲的农业条件,远比下缅甸一带优良得多。孙可望因此更加深尽快从缅甸撤走,以避顺军追击的战略。

他数次向西用兵,并吞了库奇-比哈尔,并进入阿萨姆地区;击败了阿豪马国王阇耶瓦琪;又兴兵灭亡了缅甸的阿拉干王朝。

孙可望利用在缅甸敲骨剥髓获得的大量金银财宝,专门用来贿赂莫卧儿帝国的地方官员,并设法以中华天子的身份,为太平天国皇帝朱由榔向统治莫卧儿帝国的沙贾汗求取婚姻。

这一举措最后给了孙可望介入莫卧儿帝国诸皇子夺位争斗的大好机会,当时沙贾汗的诸子之中,以奥朗则布才能最高,但也最不讨父皇沙贾汗的喜好。

其余三个皇子,也都是野心勃勃之辈,各自立场不同,也都控制不少军权,且拥有地方封建领主的一定支持。

孙可望遂利用太平天国皇帝朱由榔是沙贾汗女婿的便利条件,派遣庞天寿前往印度,交好诸皇子,为自己介入莫卧儿帝国的内斗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当沙贾汗卧病不起的时候,孙可望便支持他的长子达拉·舒科,甚至派遣冯双礼和窦名望亲自率军出战,介入莫卧儿帝国的内战,抗衡雄才大略的奥朗则布,使得这场内战愈演愈烈,变成了一场长达七年之久的大混战。

后西明政权则在莫卧儿帝国长年内战的空档里,与葡萄牙人合作占领了孟加拉全境,并逐步从反抗越发激烈的下缅甸全部撤出。

孙可望一度为了获得葡萄牙人的全力支持,授予了他们大量贸易特权。但当后西明政权在孟加拉站稳脚跟以后,他的儿子又都翻脸不认人,与新教徒英国人合作,血洗了孟加拉的葡萄牙贸易据点,彻底粉碎了葡萄牙人对于远东约翰王传说的幻想。

天法十二年,沙贾汗的长子达拉·舒科在内战中战局不利,被奥朗则布击败,退往孟加拉三角洲附近的比哈尔寻求孙可望的保护。

孙可望于是亲自领军进入莫卧儿帝国境内,他带领多达八万人的明军部队在比哈尔打败了奥朗则布派出的追兵后,沿着恒河西上,在阿拉哈巴德与奥朗则布统率的大军相逢,两军展开了极为惨烈的大会战。

明军经过多年的整训以后,器械精良、铳炮火力极为强大,但莫卧儿帝国在骑兵方面占据优势,还派出了大批战象部队。

明军长期盘踞下缅甸一带,缺乏优良马匹,孙可望的战术指挥能力也弱于奥朗则布。初战不利以后,明军退守比哈尔,依赖当地的城堡和强大的火炮火力对追击而来的莫卧儿大军展开反击。

奥朗则布围攻比哈尔达八个月之久,由于长期无法下城,莫卧儿大军之中疫病流行,后方又发生了大量叛乱。

无奈之下,奥朗则布只能和孙可望签署和约,明军交出当时已经病死的沙贾汗长子达拉·舒科的遗体和其子苏莱曼·舒科,奥朗则布则率军撤离孟加拉,并且承认了后西明王朝对孟加拉三角洲全境的占领。

和议达成以后,奥朗则布带着疫病流行、士气低落的大军撤离孟加拉,他整顿军队,准备返回阿格拉,军队到达恒河边上的时候,因为人困马乏,便解甲休息,预备翌日渡河。

首节 上一节 790/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