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92节

李来亨也知道,虽然闯营最后只获得了缴获大炮中的一小部分,但这毕竟还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若非万不得已,他绝不愿意轻易放弃掉。

“掌家。”李来亨此时在闯营中地位不断上升,已经跻身闯营最核心的战将之列,可以直接去见李自成了。他径直走到李自成和另外几位大将李过、刘芳亮、李双喜议事的小屋内,将方以仁所说的大炮运输困难的问题,讲给大家听。

李双喜有段时间没和李来亨好好聊过了,他一把搂住李来亨的肩膀,笑道:“好小子,最近办事越来越有大将的样子,想想当初在竹溪县时的小乞丐模样,真是想不到今天嘞!”

“双喜,别和来亨胡闹了,咱们要谈正事。”李自成只披着一件露出胳膊的羊皮袄子,他笑骂了李双喜两句,倒是站在李自成身后的亲兵卫士党守素见到李双喜这样一幅不成器的样子,又扶额轻叹两声。

李自成正色道:“大家觉得那些大炮要如何处理?”

“我想……”刘芳亮细想一会儿后答道,“干脆少带走一些粮食,这样或许便能把大炮运走了。”

李过则反对说:“就算少带一些粮食,我们也没有足够的骡马运输。而且我们要离开联军的话,粮食是最紧要的东西。”

“补之说得不错。”李自成点了两下头后,对李来亨说道,“粮食才是我们最为紧要的东西,那些大炮就留给罗汝才吧,我们干脆不要了!”

李自成这话刚一出口,李双喜就大吃一惊,反对道:“义父,你怎么这样说,那些大炮凭什么要白白送给罗汝才?何况曹营打算投降了,将大炮送给罗汝才,他将来岂不用来攻打我们?”

“哈哈哈,双喜儿,你不了解罗汝才。”李自成又哈哈笑了起来,“我说过,罗汝才并不是一个会出卖兄弟的人。他现在有所动摇,是受了惠登相的影响,我们若将大炮留给他,罗汝才更加会觉得自己对不起朋友,这样就更加不会投降了。”

李来亨听到这话,犹豫一会儿后,说道:“掌盘,刚刚曹营的罗颜清过来偷偷告诉我,说是曹营将要对我们动手了,劝我们早些离开,罗汝才似乎没有那么好心。”

“哼。”李自成眯起眼睛,“来亨,你以为罗汝才御下如此不严,会连自己的亲妹妹都管不住吗?我对罗汝才的了解比你们每个人都要深,罗颜清提醒你曹营要动手是假,劝我们早些离开才是真。这样看来,或许罗汝才已经快要压制不住其他营头了,若我猜的不错,我们再不走,惠登相可能就要联合其他营头动手了。”

李双喜又大吃一惊,他在人情世故方面实在太薄弱许多,对这些勾心斗角一点理解不到。其他人则迅速领会到了李自成话中的意思,李过跟着问道:“我们现在脱离联军,究竟要去哪里?”

“我看还是应该回去陕西。”刘芳亮第一个回答,“我们对陕西最熟悉,而且那里灾民很多,民风又强悍,随时可以募兵增强实力。”

李自成听完刘芳亮说的话后,又看向李双喜,示意李双喜也提意见,李双喜便说:“去陕西很好啊!咱们又能打回老家了,我们就去陕西吧!”

似乎是对李双喜的答案并不满意,李自成又望向了李来亨。李来亨心中一动,知道闯王内心恐怕早就定了主意,便回答说:“我看去陕西很不妥,陕西受灾多年,地方残破、人烟稀少,而且三边秦军既多且强,我们去陕西前途是很渺茫的。如今杨嗣昌到处抽调兵马,官军全部集中在湖广和川陕边界,相反河南腹地官军兵力空虚。而且河南人口稠密,如今受了旱灾、蝗灾,流民众多,听说较大的山寨股头就有上百股。”

李来亨又补充说:“中原流民人数远比陕西多得多,但他们不比陕北边民剽悍善战,大多缺乏作战经验。我们若进入中原,就像是一点星星之火投入干草之中,必将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好,好,好!”李自成连连击掌称赞,“如今咱们突然出去,只要奔入河南,号召饥民,就会立刻扭转大局,使朝廷惊慌失措。来亨说得极好,我们就应该去河南,像一颗熊熊燃烧的火种一样,将朝廷为我们堆叠在中原大地上的干柴,全部点燃!”

“事不宜迟,咱们立即轻装出发。将大炮都留给罗汝才,将中原留给自己!”

上弦月已经落去,山影昏黑,树色如墨,闯军趁着夜色,将老营营房中的重要物资全部席卷一空。所有人分成数队,田见秀率领头队、袁宗第率领二队、高一功率领三队,保护老营。李过和李来亨率领精兵作为四队,走在老营后边,剩下李双喜等亲兵暂时跟着老营出发。

虽然闯营动作干净利落,但能够这样悄无声息地撤出夷陵城,似乎还是由于曹营的刻意放松。原本由曹营兵马驻守的北门,今夜不知为何无人看守,门洞大开。李来亨带着小虎队走出城门后,骑在战马之上,回望夷陵城,微微叹了口气,便对郝摇旗笑骂两声,叫他催促小虎队的大伙,急速行军,离开夷陵了。

一个时辰以后,曹营终于行动起来了,杨承祖和罗颜清率部接管了闯军的驻地。罗汝才紧随其后,带着亲兵队伍赶到,他看到罗颜清带人将一批大炮运了出来,惊奇问道:“小清,闯营怎么没有把大炮带走?”

罗颜清脸上带着忧愁和思念的神色,不知在想着谁,她回答说:“闯营在大炮边上留了张纸条,落款是李来亨。他说闯营上下都敬服曹帅,眼下虽然大家要分手别行,但也要伤了和气,这些大炮是闯营留给咱们的送别礼。”

罗汝才愣在原地好长一段时间,他抬头仰望天空,喃喃道:“我一辈子不愿对不起朋友,这回却还是对不住李自成了,又哪有脸面去受杨嗣昌的招降?”

(第一卷《乳虎啸谷》完)

第101章 李公子

南阳是唐王就藩的封地,自东汉光武中兴以来,就被称为帝乡名郡,算是河南省内较为富裕的一块地方了。而且南阳盆地在群山拱卫之中,北阻秦岭,隔绝了从北方而来的寒冷空气;南限巴山,阻挡了南方的炎热与潮湿。

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使得南阳一带有幸避免于崇祯十三年河南省的惊人天灾。这一年河南地区的气候恶劣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而且除了连续几个月的干旱和蝗灾以外,杨嗣昌主导的加派剿饷、练饷,在天灾之上,又增添了人祸。

河南除了南阳府一地外,几乎都是颗粒无收,中产以下的平民又为了躲避朝廷的摊派,纷纷将土地抛荒逃亡,使得河南省的农业生产彻底停滞。

这种种情况叠加起来,最终就令明朝的腹心之地,沦为了一片人间地狱。

“如今中原大地,流亡满道,骴骼盈野。我前几日过洛水时,亲眼目睹到永宁县附近,一村上下数百人,一起投水自溺。天下残局,实不忍言!”

在南阳府城的一间小茶肆里,陈可新刚刚入座,只喝了一口粗碎茶叶泡成的汤水,就忍不住痛心疾首,说起了自己在来南阳路途上种种的所见见闻。他头戴一顶青色折角巾,身穿麻布圆领袍,仪表堂堂,顾盼有神,一看便知是个腹里有货的读书人。

茶肆内各色人等混杂,有不少散兵游勇和赌痞在这一带鬼混。陈可新的友人用眼角向他暗示,官兵也在喝茶,示意他不要乱说话。

不过茶桌上的另外一人,他和陈可新类似,有功名在身,虽然不及陈可新的举人,但他作为南阳诸生,倒也不惧怕等闲的官兵。

秀才摇头晃脑、引经据典讥讽省内的藩王,他一开口便直指当今天子的亲叔父福藩,讲道:“咱们河南遭此大灾,一面是天灾所致,可另一面也实在是因为亲藩过多啊,否则何至于演出全村泥门投水的惨剧来?我们河南一省,也不比其他省份富裕到哪里,却有七亲藩就封于此。特别是洛阳的福藩,神庙当年被郑贵妃所蛊惑,几乎要立福王为太子,若非满朝正人君子的反对,就要酿成大祸了!可惜福藩不能为太子,却来祸害我们河南人了。”

秀才的话实在说得太过露骨,以至于陈可新和他的同伴都将秀才嘴巴捂住,不让他再胡说八道了。秀才讲的福王之事,是万历年间的一桩公案:福王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的宠姬郑贵妃所生。子以母贵,朱常洵自然受到神宗的特别偏爱。在万历后期围绕着立太子的一场激烈斗争中,朱翊钧拗不过朝野舆论,被迫同意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立爱子朱常洵的初衷既不能实现,他和郑贵妃就多方在经济上给福王以优遇,不仅大量赐给宫中积累的财物,而且对于福王请乞的庄田、行盐、商税等也无不“朝报而夕可”。朱常洵就藩洛阳,同明初以来分封的诸王相比在时间上虽然要短得多,但拥有的财物却是“富甲天下”。

陈可新是湖北夷陵人,而非河南人,他对河南被分封了七个藩王的情况不是很熟悉。将秀才嘴巴捂住后,陈可新便又忍不住好奇心,向茶桌另一侧的同伴问道:“年兄,亲藩系天潢贵胄,都到这种境地了,藩王们还会巧取豪夺、压榨民力吗?”

那人苦笑一声后,压低声音回答说:“温故,你有所不知。除了咱们南阳的老唐王以外,河南亲藩大多豪奢糜费。就算是开封的周王号称贤王,其实也在利用这场古来罕见的天灾,用轨寄、投效等办法,兼并中州田地。”

温故是陈可新的表字,所谓温故而知新。他本是夷陵的举人,在夷陵州城靠着自家财力和他个人的威望组织了一支民团队伍,上城帮助官军守卫。可由于闯军奇袭夷陵,猝不及防之下,陈可新身陷贼巢,不得不暂时隐姓埋名,藏在友人家中。

后来沅兵复攻夷陵,陈可新组织的民团被闯军所征用,搬运木材——就是这一点坏了事情。杨嗣昌指挥秦军和左镇收复夷陵以后,左良玉便借口陈可新帮助闯军组织民团抵抗官军,将陈家资财全部抄没,念及他有举人功名在身,才没有将陈可新治罪。

陈可新家产俱尽,又因涉嫌通贼被关了三个多月。直到最近他在河南为官的一些同年帮手,才将他救了出来。但陈可新在湖广是再不能混下去了,只好北上中原,来投奔自己同年科考的老朋友,顺便找份工作来做,至少要能够养家糊口。

“温故,你不知道,河南流行一句话,叫做‘中州芳草王孙路,尽入朱门帝子家’。”那个胆大包天的秀才借喝茶的机会,又开始胡乱说话,“河南的七亲藩,以福王为首,都在蒙蔽天子。若我有机会和温故你一样考到举人,去京城参加会试,那我一定要将这些情况统统禀报于圣天子,好令燕京派下钦差大臣,清靖中原!”

“我路过洛阳时,见过福王府花园的一角,确实是富丽堂皇,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当时洛阳正逢饥荒,宫墙之外凄凉愁惨,无异鄷都地狱;宫墙之内,却是纸醉金迷,说不尽的豪奢糜费。朝廷不懂得用人,河南官员都不能约束福王,也实在令人气愤。”

陈可新自认为他的惨淡境遇,主要原因在于倒霉地撞上了闯军攻城,因此对于闯营最为仇恨。但由于他的家产是被左良玉所直接抄没,因此在敌视闯军之余,陈可新不免对朝廷和官军的评价也降低了很多。

自他进入河南省界以后,耳濡目染的都是一片愁云惨雾、易子而食的可怕画面,更让他增添了对当朝官员的鄙夷和蔑视。只是南阳府的境况却和河南其他地方不同,不仅道路上流民与饿殍较少,而且南阳府城内至今还是一副太平光景的样子。

陈可新不禁疑惑道:“只是南阳府为什么这样太平呢?两位年兄,不知道南阳的父母官是何人,竟有这样定海神针、擎天一柱般的能力。能够定乱于沧荒之中,实是稀世之名臣呀。”

“呵呵,温故兄,你有所不知,本府的父母官为官碌碌,实在没什么好提的。”秀才轻蔑的笑了两声,他看到陈可新一脸疑惑的表情后,才解释说,“南阳府能有今天这样的太平光景,第一靠的是分封在南阳的老唐王,是国朝宗室里罕有的人物。崇祯九年时,东虏入塞连克宝坻,直逼北京,京师戒严。老唐王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

另一人在旁为秀才补充道:“老唐王因干犯国规,被圣天子废为庶人,圈禁凤阳高墙,但亦可见老唐王与其他亲藩有决然不同之处。唐王兄弟都是儒雅随和之人,唐藩因此很少巧取豪夺田地,也不利用宗室特权经营盐、铁、百货,南阳府受惠于此,民力有所保存。”

“原来如此,这样看来,唐王虽然不像开封周王那样有偌大的贤王名声,却有真正的贤王之实。不过年兄说唐王是第一点,那第二点又是什么呢?”

首节 上一节 92/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