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95节

李来亨将筷子放下来,“哦”了一声,问道:“我们在山中已经打掉不少土寇,这些土寇大多没有长远的图谋,就是据地自雄,抢劫一些行商。不知道三大土寇,比起这等寻常土寇,有什么区别呢?”

“河南三大土寇,说的是登封一带的李际遇、汝宁一带的沈万登、嵩县一带的于大忠。这三人各有特点,李际遇做事严整但反复无常,沈万登为人豪侠但狡诈非常,于大忠则最为狠辣。除了这三者以外,还有一位叫袁时中的,也是河南有名的绿林强人,只不过袁时中不守山寨,而是更像咱们秦中民军一样,流动作战,就不称土寇了。”

李来亨好奇问道:“登封和汝宁离熊耳山都比较远,那看来高大哥的事情,是和嵩县的于大忠有关了?”

“对,我要说的事情,正和嵩县的于大忠有关。”高一功点头沉声答道,“嵩县原本有一位尚算贤能的知县何复。他在任上时,在嵩县县城附近修了一座山寨,名叫屏风寨。何复又别出心裁,任命一位秀才刘印月为千总,率军驻守屏风寨,使得屏风寨和嵩县县城形成掎角之势,一同围剿河南民军。”

高夫人给高一功倒了一杯茶水后,有些纳闷地说道:“这何县令现在还在嵩县吗?”

高一功笑道:“可笑的地方就在这里,嵩县民军被何复镇压后,便有京师权贵到嵩县来,要夺本地民矿为己有。何复不从,力行阻拦,结果反被上级免职。何复去职以后,嵩县又遭逢饥荒,当地的矿工便在于大忠率领下趁机造反。于大忠杀了何县令委任的秀才千总刘印月后,就趁机夺取了屏风寨,从此称霸嵩县一带。”

李来亨这才明白,原来河南三大土寇之一于大忠崛起的背后,还有这样一段故事。他想了想后,问高一功:“何复县令既然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官员,那他一手营建起来的屏风寨相比规模必然不可小觑。高大哥在熊耳山的发展,是受到于大忠的影响了吗?”

“不错,屏风寨踞高而建,形如要垒,名为山寨,实为关卡。”高一功喝了一口茶水后接着说,“于大忠为人极为狠辣,他听说我们到熊耳山发展势力后,便发出公告,说敢有有一家山寨与陕西人合作、卖粮于陕西人,他就将哪家山寨彻底平夷、灭绝。大家本来不信,继续和熊耳山的几位寨主合作,没想到于大忠真的出手,一夜之间将三家山寨近千口人全部杀绝。”

“如此狠辣!”

李来亨也为于大忠的手腕所震惊,虽然小虎队也攻灭了白土岗寨,夺取其山寨和资财。但第一,小虎队攻打的山寨都是民愤很大的豪强恶霸;第二,小虎队攻破山寨以后,只枭杀其首恶,不至于像于大忠这样将一处山寨的全部男女寨民全部杀绝。

一夜之间夷灭三家山寨,近千条人命,这位矿徒出身的河南大土寇,行事作风着实可怕。

“于大忠除了占据的屏风寨易守难攻以外,他手下的寨兵也很难对付。于大忠本人就是嵩县矿徒出身,他的部下也大多是矿工出身。他们特别擅长掘地攻寨,作战勇猛,凶狠非常,我在熊耳山与于大忠交手好几次,以咱们闯军百战精兵的本领,竟然也只能堪堪与于大忠战成平手而已。”

第105章 矿徒军

矿工……

李来亨听到嵩县矿工后,心里马上就联想到了晚清摧破东南的太平天国。他知道太平军的基本队伍之一就是广西和湘西南一带的矿工,在太平军中,失业破产的手工业者所占的比重仅次于农民,其中矿工又占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这是太平军和明末农民起义军很大的一个不同之处,相比较之下,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要来源,还是破产和失地的农民,手工业者特别是矿工的比例占比很低。

某种意义上来说,矿工是中国古代最接近于工人阶级的群体。他们往往宗族关系很弱,在特殊的生产环境下,养成了艰苦耐劳的性格和严明整齐的队伍纪律。太平军从起义初期开始,就能够坚守一些据点和根据地,并很快攻破名城大郡,除了晚清清军的战斗力相较于明末官军要弱很多外,矿工群体带来的土木工事与作战经验,也起到了极大作用。

李来亨知道太平军有专门的土营部队,就是全部由矿工组成的。他们在太平军攻城掠地的战斗中,专门担任挖地道的战斗任务,它的性质其实就是相当于现代的工兵。

土营成立以后,太平军整体战斗力有的很高的提升,士兵们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每次攻城战前都去挖掘地道,然后放置炸药用来炸城墙,为其他士兵的进攻打开通道。“夫贼之掘地道也,必离城数丈路,掘至城底,否则,城上易见而易防,故宜远。掘成之后,用空棺实以火药……使城崩坏,砖石俱飞,烟生迷乱,而大队遂得从缺处拥入”,“掀翻巨城、如揭片纸”。

明末的矿业相对晚清还没有那么发达,而且闯军主要活动的区域,也不属于矿产丰富、矿徒众多的地区。历史上的闯军并未吸纳到足够可以改变其攻城方式的矿工人群,所以李来亨一听到高一功提到的嵩县矿徒,心中就特别注意这点,将屏风寨和矿工的事情,先记在了心里。

高一功讲了那么多关于屏风寨和于大忠的事情后,又休息了一会儿,喝了几口茶水。坐在另一边,同高一功一起回来老营的白旺,替他补充说:“于大忠名为一寨寨主,可实际上他的势力早已笼罩了嵩县和熊耳山南麓。像我所在的栾川镇,已经到了熊耳山和伏牛山交界的地方,但也还会受到于大忠势力的影响。他现在放出话来,要和陕西人作对到底,甚至都影响到了闯营在栾川一带的发展了。”

李来亨两根手指敲着桌子,心中盘算一番后,说道:“于大忠的势力这样强大?虽然矿徒自古就是优良的兵源,但是咱们闯军都是秦中边民出身,经过十年征战磨练,骁勇耐战的风气绝不会比于大忠的矿徒军差。高大哥和老白,你们压制不了于大忠,除了他的矿徒军十分强悍,屏风寨又是一个罕见的要垒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李来亨问到这里,其实心中已经约莫有了答案,他不等高一功和白旺做出回答,便自言自语道:“于大忠到处宣扬陕西人和河南人的分别,他以河南绿林的领袖自居,俨然将咱们当成了野兽一般闯进中州的天外来客。闯军这几年历经艰难困厄,颠沛转战,新近进入河南以来,实力才有了飞速的壮大。但咱们人生地不熟,诸事草创,局面还没有完全打开,又缺乏和中州地面上有本领和声望的豪杰合作。”

“来亨,你的眼光着实毒辣。”高一功赞叹道,“于大忠就是用乡情相号召,使得闯军在熊耳山的发展举步维艰。山中的寨民们都不敢同陕西人合作,而我们陕西人也不敢在外落单。现在的情况,已经严峻到闯军若有三五个士兵,在外单独活动,便极大可能便寨民所杀,送去屏风寨处领赏。”

话听到这里,李来亨已经完全明白了高一功和白旺的用意。

他们三人被李自成留在山区守卫老营、收复山寨、发展实力,但是三个人的境遇却有很大的差别。

李来亨自然不用说了,他攻破白土岗寨、另立小虎寨后,依靠纵横卑阖、分化拉拢的手腕,已经制霸了伏牛山的南麓,“李公子”的名声甚至远播到南阳城;白旺虽然实力发展不快,但他所在的栾川镇一带,自古是伏牛山和熊耳山山区的一个中心市镇,物质资源比较丰富,兵力虽然增加很少,物力增加却很多;只有高一功所在的熊耳山一带,虽然历来是出强兵的兵源地,元末时的红巾军也曾在此掀起波澜巨浪,可由于于大忠的干涉和压制,高一功所部在熊耳山不仅没能打开局面、发展实力,反而受到一定打击,兵力不增反减,龟缩一隅。

发展到现在,不仅高一功在熊耳山被于大忠所压制,甚至连远在栾川的白旺都受到屏风寨的压制了。

高、白两人,这趟到伏牛山来,显而易见,既是向李来亨取经,也是向他求援。

李来亨心中野心很大,李自成本来只吩咐他们攻打、收服山区中的各家山寨,发展实力而已。按照李自成的计划,闯军在山区只是要维持一个“影响区”,但李来亨不满足于只维持一个势力范围形式的“影响区”。

李自成设想的这种“影响区”,只是希望可以确保这一地区对闯军比较友好,让闯军可以安全通过该地区,并从这一地区中购买或交换到足够的补给。

而李来亨想要发展出来的,则是首先要达到“游击区”的水平,确保闯军在地区内成为朝廷以外的最大势力,收编和压制其他一切不从属于闯军的豪强和土寇武装。在这之后,他才能继续考虑,将“游击区”进一步发展为“根据地”,即攻打地区的县城等中心城镇,完全摧毁朝廷在地区内的统治秩序。

为了达成李来亨发展“游击区”和“根据地”的计划,他首先就要彻底打平伏牛山和熊耳山本地的所有异己势力。将一切豪强、土寇武装,或者彻底消灭掉,或者使得他们服从小虎队的号令,成为从属武装。

所以即便高一功不来主动求援,等李来亨彻底控制伏牛山南麓以后,他也会继续向北面的山区发展,帮助高一功搞定于大忠和屏风寨。

“来亨,一功之前已经找过我了。但我仔细衡量过我们同屏风寨的实力对比,我想即便加上我这边的兵力,我和一功要联手对抗屏风寨,还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白旺十分沉稳,他给李来亨详细介绍了一下屏风寨于大忠的实力。白旺这段时间调查十分仔细,不光是屏风寨本身的兵力,还将服从屏风寨号令、与于大忠亲近的山寨兵力,调查了一清二楚。此时娓娓道来,极具说服力,也让李来亨得以在第一时间,把握到了熊耳山山区的势力分布局面。

李来亨沉吟一会儿后,回答说:“我知道高大哥这回上门来,不光是‘化缘’的事情。更重要的还是,我们三支队伍联起手来,看看要怎么打掉这个于大忠。小虎队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以后,精悍的战兵已有三百人,郝摇旗又另外训练了一批本地的饥民,虽然还不特别可靠和善战,但也有六七百人的兵员可供使用。”

“以现在小虎队的实力,再加上高大哥和老白手头的兵力,在野战中战胜于大忠的矿徒军,我想不成问题。但是我另外考虑,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李来亨竖起两根手指,一一解释道,“第一条是屏风寨踞高而建,他既然是嵩县县令何复当年修成的一座要垒,那么攻寨一定非常困难;第二条则还是和前面说的一样,我们在河南人生地不熟,要对付于大忠这种地头蛇,还是需要一些在本地有声望的人物帮忙才行。”

李来亨的话说到这里,高一功和白旺却相顾一笑。高一功站起身来,对李来亨说:“我们这一次到小虎寨来,自然不会是空手而来。我们既然来了,便是有了取胜的把握——这把握就在你说的第二条里。”

“哦?”李来亨眼睛一亮,他自然明白高一功这话是什么意思,“高大哥的意思是,你已经找到了中州本地的豪杰人物,愿和我们合作了吗?”

高一功点点头,笑道:“正是这样。说来也巧,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报应吧。于大忠不是在熊耳山为了立威,一夜之间攻灭了三家卖粮给闯军的山寨,夷灭了近千口人家吗?这其中一家山寨正好同熊耳山的一位豪杰沾亲带故,这位豪杰知道我们闯军打仗一点不比屏风寨的矿徒军差后,就主动联系我们,要同我们合作,一起报复于大忠。”

“好!有本地的豪杰做向导,那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李来亨击节称赞,他知道高一功这个人讲话从来都是有的放矢,高大哥既然这样说,想来事情就已经稳妥好几分了。

“不知道这位中州豪杰,姓甚名谁,是何方人物?”

第106章 裕州人

高一功回答道:“这位豪杰名叫李好,是裕州方城县拐河人。他原本在南阳做官兵,因为帮着弟兄讨要欠饷,而被上官嫉恨,不得已逃入山中结寨自保。”

“李好既然是裕州人,怎么会从南阳府的南面,跑到南阳府北面的熊耳山中呢?”李来亨有些疑惑,毕竟方城县拐河在南阳府南面,属于伏牛山的南麓,距离熊耳山还有一定距离。这个李好入山自保,为什么不直接进伏牛山,而要远去熊耳山呢?

“李好自己是裕州人,但他婆姨的娘家则在熊耳山。”高一功解释说,“这回于大忠灭绝三寨,其中一家山寨就是李好妻子的娘家。于大忠为人这般狠辣、横行霸道,李好一方面是想要为妻子的娘家报仇,另一方面也是他觉得,于大忠既然敢灭掉他婆姨的娘家,就是根本不顾忌和在乎他的实力,因此绝不能坐以待毙,需要主动寻求外力的帮助,来对付屏风寨。”

“原来如此。”李来亨点点头,“原来有这样的一层关系在里面,才使得李好愿意主动和咱们这帮陕西人合作。”

白旺也在一旁给李来亨做解释,他介绍李好说:“李好在南阳颇有名气,是一位成名已久的豪杰。他在拐河老家时,就常常为人打抱不平、行侠仗义,积累下了很高的声望。有一回官府在拐河征发民夫,却不肯发给口粮,李好便亲自到南阳府城却给大伙讨要口粮,挨了许多板子,才靠着几位熟识的军官,帮忙要回口粮。”

“后来拐河的官兵欠了大半年的饷银,大家便又想起了李好,都求他去索要饷银,结果这次却没有上回的好运气。他被上峰嫉恨,丢掉军职以后,本想独身逃往熊耳山,却没想到裕州竟有千人愿意举家跟随,拐河的官军里也有好几十人愿意跟着他进熊耳山。”

首节 上一节 95/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