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宋风流

大宋风流 第141节

陈庆之笑了笑:“倒是等了有一会,不过这门子倒是很热情,不光让我到里面坐,还端了碗素面给我。”

“哦,还有此事?”对于大门口的这些勾当,贾昌朝也是清楚得很,自己没坐到这个位置之前,自然也受过委屈,听到陈庆之的话自己忍不住瞪了一眼,刚刚那收了陈庆之银子的门子顿时吓了一跳,自己哪里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少年居然跟钦差关系这么好。

陈庆之也不过是吓唬一下对方而已,毕竟吃了这么一个小亏不还回来的话心里总是有些不舒服,既然已经吓到他了之后,自己便立刻把话题给扯开,贾昌朝也不愿意跟这些门子置气,两个人一前一后便进到了潘园之中。

到了客厅之后,两个人分宾主坐下,丫鬟很快把茶水端了上来,等到茶水泡好之后,贾昌朝这才问起陈庆之的来意。

“小官人等了这么久,一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想要与老夫说吧?”

陈庆之笑着点了点头:“还请贾大人容学生卖个关子,有个问题我倒是想问问贾大人?”

“哦?”贾昌朝顿时一愣,接着好笑地点了点头:“小官人问吧,不过千万不要问老夫不知道的,莫让老夫出丑才行。”

“大人放心,只是很简单的问题。”陈庆之笑过之后,便接着问道:“大人来杭州已有数日,觉得杭州百姓的生活如何?”

“这个嘛……”这个问题好像不是很难,贾昌朝笑着说道:“据我所见所闻,江南一带百姓的生活十分富足,就是跟东京汴梁相比也不差,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之地。”

“既然大人也知道杭州城的百姓安居乐业,那学生还要问一句,大人可知杭州城的百姓又是靠什么产业来维持生活的吗?”

“哈哈哈。”听到这,贾昌朝顿时哈哈一笑,拍了拍大腿笑道:“小官人这道问题可难不倒我,杭州自古便是以纺织业闻名,百姓当然靠的是纺织了。”

“大人说得不错,杭州城的百姓靠的就是这大大小小的纺坊来维持生活,只是这里面却是有利有弊,不知大人可有时间容学生细讲?”

“哦?”贾昌朝这次到江南,就是奉了官家之命来体恤民情,织造乃是江南维稳的关键,自然也在自己的考察之中,现在听到陈庆之提到织造的利弊时,自己脸上的笑容却渐渐隐去,点了点头说道:“小官人但讲无妨。”

“杭州织造大概分成两个部分,首先是以张家、苏家为首的第一阶层,光是这两家每年卖出去的布料就已经占了总数的七成之多,而其它数百家的织坊却只能卖出区区的三成。”

陈庆之的第一句话,就让贾昌朝顿时一愣,这个数字好像跟地方官员报上来的数字有些差距,自己明明记得报上来的苏张两家只是占了四成而已,这倒底是谁说了谎话?

贾昌朝可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脸上的表情立刻变得严肃许多:“小官人再说一遍,苏家与张家的份额能占到几成?”

“七成。”陈庆之依然镇定地回道。

这回贾昌朝直接问道:“小官人的消息是从何而来?”

陈庆之笑道:“织造工会。”

“织造工会?”贾昌朝想了想,自己好像从来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到底是哪里来的机构?

不等他问起,陈庆之便主动地说起,其实这个工会就是自己办的,目的就是想让占大部分的小织坊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至于刚刚报出来的数据,也是自己根据苏家与小织坊上个月卖出布料的情况大概估算而来,总之一句话,若是再这么下去,杭州城的这些小织坊恐怕全都要倒闭,到时候为数众多的百姓都会失业的。

居然这么严重?

贾昌朝的脸上露出一丝沉思,听起来陈庆之的话并没有什么虚假,他也没有骗自己的理由,若是真的像他说的那般,那么杭州的织造恐怕并不如自己想的那样顺利,也许这里面还有些自己不知道的秘密吧。

想了一会,贾昌朝再次抬起头的时候,看向陈庆之的眼神多了几分的戏虐:“老夫明白了,小官人之所以跟老夫讲这么多,怕是就跟这织造工会有关系吧?”

“大人一听便知,学生不敢欺瞒大人,不过学生建这织造工会,的确是为了杭州城的百姓着想,大人可知汉朝时有条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如今学生便想再创造一条新的丝绸之路。”

第196章 宏伟的蓝图

这……口气,未免太大了些吧。

不怪乎贾昌朝会这样想,想当初丝绸之路是何等盛世,从中原一直到西域,甚至丝绸之路都影响到了遥远的大食,只是随着大唐国力的衰落,以及吐蕃的兴起,北方丝绸与瓷器产量连年下降,古老的丝绸之路也终于走到了终点。

现在陈庆之居然提出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想法,如果真的可以成形,那对于大宋来说,岂不是一件大大的幸事。

想到这,贾昌朝似乎隐约抓住了什么,先不管陈庆之这条新丝绸之路到底能不能建成,但这个概念却是极其吸引人的眼球,若是自己做些简单的支持,等回到东京之后,自己就有机会在官家面前把这个概念复述一遍,相信官家一定会欣喜若狂,到时候自己岂不是也没白来一趟江南。

越想越觉得陈庆之真的是上天赐给自己的礼物,只不过下任的杭州知府并不是自己,这个礼物也只能是让范仲淹去笑讷了。

心里幽幽叹了一声,贾昌朝脸上的笑容却是愈发的灿烂,感慨地摇了摇头:“看来老夫的确是老了,待在参知政事这个位置上这么长时间,却都比不上陈小官人有魄力,陆上丝绸之路已经走不通,那么咱就来海上丝绸之路,好主意,妙,实在是妙。”

被他这么一夸,陈庆之脸上顿时露出一丝难为情,腼腆地摇了摇头:“只不过是一个想法罢了,当不得贾大人如此夸奖。”

“哎,怎么当不得?”贾昌朝故意地一绷脸,接着冷哼道:“朝中那么多的官员,每个月拿着官家给的俸禄,却什么事都不做,每天只知道白吃白拿,以后小官人若是做了官,一定要有今天这样的想法,要做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

好家伙,自己连一个县试还没通过呢,这就已经开始给自己支招当官了,陈庆之苦笑地点了点头:“多谢贾大人教诲。”

摆了摆手,贾昌朝接着问道:“对了,小官人既然已经有了主意,那到我必是遇到了难事,说出来,说不定我就能帮你解决呢。”

陈庆之等了这么半天,要的就是贾昌朝这一句话,自己连忙拱手道:“学生的确是遇到了一个麻烦,对于学生来说是天大的麻烦,可是对于贾大人来说,只不过是顺手而为之的事情。”

不经意间的一个马屁,却让贾昌朝的心里更加开心了起来,装模作样地摆了摆手:“哎,也不能这么说,小官人说说看,要是本官帮不了你乐子可就大了。”

“贾大人过谦了。”陈庆之接着笑道:“是这样的,再过几天这织造大会就要开始了,可是这消息却一直也没放出去,只有寥寥一些织坊的东家知道这件事,要是到时候来的人少的话,不过是面子上不好看,或许还会影响到存货的数量。”

“嗯,这倒是这个大问题。”贾昌朝点了点头,接着拍了拍胸口道:“那本官能帮你做些什么,小官人只管说来。”

脸上流露出一丝难为情,陈庆之接着说道:“学生想请贾大人帮着在这些县衙里面查一查,看看整个杭州城到底有多少织坊,他们的地址又在哪,然后学生想把请柬发到每一家的手上。”

搞了半天,就是这么一点事呀。

贾昌朝不由轻轻一叹,心里琢磨一下,果然这件事就像陈庆之说的那样,自己没当成什么大事,他却根本没法办得了,不过要是只做这点事,是不是显得自己的参与度有些不够,回到东京之后也没办法跟官家交待。

犹豫了一下,贾昌朝抬起头时,却是哈哈一笑:“我当是多么难的事情,小官人放心这件事就包在我身上了,而且不光这样,你只负责把请柬写好,送的活也交给下面的人去办就行,还有……”

陈庆之一听,顿时大喜过望,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一般的好事,自己连忙点了点头:“大人还有什么吩咐?”

贾昌朝笑道:“此事事关重大,若是能成必为大宋国库开源之好事,这样吧,本官就在这杭州城多留几天,等到你开大会的时候,本官也想去凑凑热闹,不知小官人欢不欢迎?”

还有这等好事?

若是说刚刚掉的是馅饼,现在掉的可就是黄金了,有了贾昌朝这个钦差坐镇,想必这个织造大会一定能够顺利的成功。

其实陈庆之的心里也有些疑惑,为何贾昌朝对自己这么好,不光是替自己发请柬,而且还亲自跑过去替自己站台,这已经不是所谓欣赏二字就能概括的事情,不过既然贾昌朝非要来,自己也不好把人往外赶不是。

既然事情已经商量好,接下来便是分头行动的时候,贾昌朝要派人去杭州附近的这些县城里收集织坊的资料,而陈庆之则要赶回去,差不多要准备上千份左右的请柬,这对自己来说,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

首节 上一节 141/8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明末不求生

下一篇:我的历史聊天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