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147节

现在李荩忱已经明确表示出来给他撑腰的态度,他说话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唯唯诺诺。当即黎俊说道:“天朝兵威虽重,但是历朝历代对安南的统治却往往短暂,在草民看来,并不仅仅是因为天朝距离安南遥远,实际上从天朝的岭南前往安南,路途也算不得远”

“那是什么原因?”杨素也饶有兴趣的问道。

如何稳定在安南的统治,也一直都是朝堂上文武们关心的问题,也是现在大汉亟待解决的问题。

修缮道路固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等到道路修缮好了又是什么时候了本来就颇难确定不说,在这之前大汉也不能对安南就此听之任之。

“因为安南之地域划分呈现出从北到南的长条形,并且中间还有横山的阻隔,这就意味着大汉如果想要建立起对安南的完善的统治,只能依靠大海和横山中间狭窄的道路,”作为一个林邑人,很显然黎俊对于林邑的了解远在其余的大汉官员之上,“因此长期以来这阻碍了南北的消息沟通不说,从西边来的敌人还随时可以拦腰斩断安南的南北联系,尤其是象林和北方交趾、九真等地的联系。”

“那如果继续向西,又会遭遇什么?”唐亦舜径直问道。

“从林邑向西,是扶南的地盘。”裴子烈此时也开口了。

而文官们顿时微微前倾,一个个打起精神。

一般情况下代表武将发言的都是太尉府的杨素,作为车骑将军的裴子烈,虽然是朝堂上武将之首,但是平素里实际上很少发表言论,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身份摆在这里,一旦他开口了,几乎就代表着李荩忱的意思了。

那么说这一次也是陛下在背后指使的,特意找来一个林邑人,然后把大汉从安南西向的问题摆到了桌面上?

更让文官们紧张的是,他们对于安南的了解也都是南征之战后进行补课的,要说从安南往西还有什么,他们真的是一问三不知了,扶南这个名字也只是很久之前或许什么时候听说过或者从哪一本南方风物志的书上看过而已。

扶南,是位于后世柬埔寨一带的古国。

其实扶南对于华夏来说并不算陌生,甚至后世了解扶南的历史都要从华夏的古籍上寻找资料。在三国时期,扶南甚至还曾经通过海路和当时的吴国有所往来,不过后来华夏陷入南北朝乱世,自然也就没有人再关心远在天南的这个国家了,三百年乱世之后,这个时代的人自然也就淡忘了还有这么一个国家存在。

“扶南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听闻过,而扶南之外,尚且还有几个藩属国,其中最大的便是真腊。”裴子烈沉声说道,显然在这之前他就已经对南方做足了功课,否则这种绝对算冷门的知识,他不主持南方战事,应该并不了解才对。

“扶南占地虽广,但是大多数都是雨林山地,人丁稀少,真腊也有类似的情况。”此时李询也开口说道,他率军南下安南,对南方的局势当然要比其余人清楚,因此说出来的话自然也比没去过南方的裴子烈和林邑人黎俊来的有信服力。

第一五七七章 皆大欢喜

顿了一下,李询又补充道:“这一次本着不多树敌的原则,我大汉右路军从南中向东南进入安南,但是路上还是和真腊发生了一些冲突,不过双方尚且保持克制。”

“可想而知,真腊也好,扶南也罢,肯定不会坐看大汉一口将安南吞下去的。”裴子烈也补充了一句,“如果安南掌控在我们的手中,大汉就能够凭借安南、南中和岭南三处完成对真腊和扶南的半包围,因此一旦朝廷从南方撤回大军,安南必将受到扶南和真腊的骚扰乃至于进攻。”

文官们顿时皱紧眉头。

就知道你们武将们没安好心,现在怎么样,露馅了吧?!

说到底,就是想要驻军嘛!

不管是找出来什么借口,只要能够证明安南这个地方不安全,军方保留军队的目的就达到了。

不过军队保留下来倒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安南的安危也的确需要军队的维护,但是很明显,军队流露出了想要从安南继续向西进攻,彻底占领整个南方的意图,这就比较危险了,因为这意味着大汉财政需要继续为南方的战事掏钱,而如果战斗长时间难以结束,甚至大汉还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显然是文官们最不想要看到的。

现在的大汉,可穷得很。

“对扶南和真腊,暂时不要动兵。”李荩忱开口。

武将们对视一眼,都露出诧异的神情。

陛下这个大汉最大的主战派和激进派,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竟然反而要求不动手?

倒是有些奇怪啊。

而文官们自然是松了一口气。

“大汉天威已经展现出来,遣使督促扶南朝贡,”李荩忱冷笑一声,“若是从了,那么从此扶南和真腊就是大汉的藩属国,如果不从的话,那就给他们一个教训。”

满朝文武顿时面面相觑。

人家扶南远在天边,小日子过得好好地,甚至还有了自己的藩属国,现在大汉跳出来摆出天朝上国的架子,就让他们直接朝贡,恐怕换做谁也都会不愿意吧?

更何况这三百年来华夏和扶南几乎没有任何的联系,完全属于大家各过各的小日子,大汉从天而降,直接就要求对方朝贡,这怎么看都有些勉强

“臣以为善!”裴子烈径直开口说道。

其余的武将们也纷纷应诺。

而文官们则一脸黑线。

什么遣使督促朝贡,分明就是等人家拒绝了之后,以此为理由好对扶南开战罢了!

军队讲究师出有名,显然现在军方乃至于陛下都已经不打算等着扶南主动挑起事端,决定自己先找理由准备开战了。

“唐卿家觉得有所不妥?”李荩忱笑吟吟的问道。

唐亦舜打了一个激灵,无奈的说道:“臣同意。”

李荩忱点了点头:“那就好,对了,上一次说到象林码头的问题,朕已经着令工部考察安南沿海大小港口,包括象林和卢容等地,以及往南和往北的大小海湾,从中遴选出来优秀之处建立商埠,以通商带动安南的发展,而海军择选剩余港口建立自己的水寨。”

“臣以为可行。”商部尚书唐正良急忙起身。

“臣同意。”王昌也跟着答应。

这是军方对文官那边做出的让步,还是很有诚意的。

毕竟文官们想要的正是一个能够来往通商的地方,这样就能够通过大汉现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商贸网络尽快的将安南纳入到大汉的整个体系之中。

至于商贸体系,现在文官们倒是没有“士农工商”、商人是最卑贱的行业这种守旧思想,当然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有守旧思想的老臣们几乎都已经从朝堂上退下去了,现在朝堂上的这些年轻人一个个锐意进取的,几乎清一色的都是革新派,就算是上了年纪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顺应潮流,否则他们将会是第一个被推翻的。

所以现在的大汉朝堂上,呈现出三百年乱世开始之后从未有过的革新气象。

大汉对旧有的商贸进行改革之后,大汉已经做到了“货通天下”,在朝廷的担保下,钱庄也如雨后春笋一样诞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并且进一步的刺激了大汉的商贸发展,可以说现在被商贸联系起来的城镇,已经开始从原本的自给自足向着单一化、集中化产业发展。

既然我能够用更加低廉的价格从别的地方换来更好的东西,那么为什么还要自己生产呢?既然我能够把自己这里的特产运到别的地方卖出更高的价格,那我为什么不多生产一些这种东西呢?

首节 上一节 1147/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