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158节

宇文宪守卫洛阳的心思非常明显。

之前大汉入关中的时候,为了防止汉军调转马头直接杀向自己,宇文宪亲自坐镇洛阳,甚至还调动国内绝大多数主力——这还包括王轨在淮北的部分军队——沿着大河南北两岸展开,随时准备应对从西向东杀向洛阳的敌人。

之后虽然宇文宪退回了邺城,不过洛阳左近,屯驻的北周军队绝不在少数,更何况潼关到函穀关一带还有尉迟迥的主力,作为掩护洛阳的第一道屏障。

当初为了拿下洛阳,北周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和几代人的努力,现在为了守住洛阳,宇文宪必然也会不惜一切代价。

河南之地若是都丢掉了,北周将失去肥沃的土地不说,更重要的是北周将会丢掉中原。

在这个道义和正统被看的非常重要的时代,中原就象徵着正统,北周手里还有中原,或许还能吸引到不少人才,但是如果连中原都丢掉了,那就会沦为北方蛮夷,人才,尤其是汉人人才,谁还会去眼巴巴的投靠北周?

至于鲜卑自己的人才······

这么多年的汉化,鲜卑人在骨子里早就已经不再认为自己是鲜卑人、是草原上金雕和苍狼的后代了,在道义和正统上,他们的看法未必就和汉人有差别,更何况李荩忱对待鲜卑人并没有想要赶尽杀绝的意思,甚至诸如长孙晟等人还颇得礼遇,因此丢掉中原之后的北周,甚至都未必能够吸引的了鲜卑人才。

没有人才,这也就没有什么好打的了。

所以不管是从什么角度考虑,一旦大汉选择洛阳作为突破点,宇文宪绝对不会坐视不管。

洛阳,的确是目前来看最佳的和宇文宪决战的地方,洛阳城池无疑是宇文宪肯定会全力把守的不说,洛阳城外北侧有鼎鼎大名的邙山,南侧则有伏牛山,而向西有函穀关和潼关,向东则有虎牢关,洛阳周围称得上山丘高低起伏、连绵不绝。

这些山丘拱卫着洛阳城池,只不过在汉军眼中,这样的本来应该是对守军有利的地形,却正好是发挥汉军步卒的优势而想办法压制鲜卑骑兵的绝佳之地。

在之前北周和北齐围绕洛阳展开的连绵大战之中,北周虽然有鲜卑骑兵之利,但是正是因为受到洛阳城周围地形的影响,反倒总是发挥不出来实际水平,导致北周军队几次进攻洛阳城都悻悻而归。

没有想到这个曾经的汉魏都城,竟然会在这三百年乱世的最后时候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当初北周和北齐决胜负,就是在这洛阳城外拉开阵仗,如今大汉和北周决胜负,却又要在这洛阳城下了。

曾经参与过北周进攻洛阳之战的李询,感慨万千。而更多的出身南方的将领,则是幻想着那个雄踞在中原上的雄城,一个个跃跃欲试,洛阳城既然会成为决战之地,不知道谁又会是攻入洛阳城的首功?

既然大家都有机会,那说什么也得争上一争!

“届时我大军分别从华阴、南阳和淮南三个方向发动进攻,”杨素沉声说道,“另外北方河套的偏师也会随机应变,最终目的便是逼迫尉迟迥从潼关经函穀关向洛阳以西撤退,逼迫王轨经淮北、许昌向洛阳以东撤退,同时引诱宇文宪带领鲜卑骑兵南下支援,我大军将合围洛阳、与敌人决战!”

众将同时点头。

既然是要决战,那自然就是把越多的敌人引诱到这个决战圈子里最好,只有敌人的人数多、人数密集,大汉火炮和火枪的优势才能儘可能的发挥出来。

当然了,也不用害怕宇文宪不会响应。

对于骑兵来说,想要发挥骑兵的主要作用,自然也是期望敌人的兵马聚集的越多越好,这样骑兵突击才能发挥出来最大的连带和制造混乱的作用,如果一大队骑兵的对手只是数量和自己相差无几的步卒,那出动骑兵就太浪费了。

之前南朝名将陈庆之之所以能够凭藉七千白袍骑兵就把整个北方搅动的天翻地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对于骑兵战术的了解和认识实在是太深了,每次都能在敌人聚集了大批兵马想要阻拦他的时候,带着麾下的骑兵从敌人笨拙的阵型中展露出来的缝隙里直接向纵深穿插,最终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敌人自己先陷入混乱。

只要是懂得骑兵战术的将领,肯定都期望能够有敌人大队的步卒出现在眼前,所以如果李荩忱给了宇文宪这个机会,宇文宪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十有八九会带着鲜卑骑兵主力南下,以求能够使用自己手上的最后撒手锏给予汉军致命一击。

顿了一下,杨素再一次看向李荩忱:“陛下,现在仍然难以确定的,就只剩下了时间。”

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还是得李荩忱来确定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进攻,这样现在一切的计划才有一个目标。

李荩忱微微颔首:“朕已经接到了工部的报告,把现在生产霹雳车的人手都抽调出来,一年之内肯定能够生产出来满足需求的火炮和相应的炮弹,至少一百门火炮应该是有的。”

大家都轻轻的鬆了一口气,火炮的数量当然是多多益善,不过工部也没有三头六臂,人啊,还是要知足的。一百门火炮可不是一百门霹雳车,其能够发挥的作用肯定要远比霹雳车大。

真的如果有一百门火炮,就算装备的不是具有爆炸性能的开花弹,而是单纯的实心炮弹,也足够敌人的骑兵以及城墙城防喝上一壶的!

“所以一年之后的开春,大河解冻之后,大汉三军便准备北伐,”李荩忱果断的说道,“届时按照太尉府制定之计划,各部务必奋勇争先,或是聚歼敌人主力于洛阳城下,或是在海军的帮助下强渡大河、和敌人决战于邺城,不管如何,留给我们能够用来北伐的机会就这一次,朕希望三军上下奋勇争先,攻破邺城、光复汉土。”

众将同时起身,郑重拱手:“臣等遵旨!”

第一五九三章 送别

大汉新设立之安南州,象林郡。

几个月之前这里还是林邑国的都城,而现在已经变成了大汉统治下的一个郡府,这里也是大汉现在所能统治到的最南端的郡府。

自从汉军进入象林之后,从朱崖、番禺乃至于北面的南安(今泉州)、晋安(今福州)以及会稽、江阴等地的商船都络绎不绝的进入象林码头。自从大汉和林邑开战之后,南方海上商路来往船只都需要受到海军巡弋战船的检查不说,陆地上的商路以及从朱崖、番禺等地经过象林再到南洋各地的商路更是彻底断绝。

在这之前,不少商队都是经过陆路抵达象林之后再乘船出海,或者通过小船将货物从番禺等地转运到象林之后,再换装大船运往南洋各个地方,毕竟直接用大船从番禺千里迢迢的运送货物到南洋各个岛屿的话,耗费颇多,中间能够节省一点儿成本自然是一点儿。

朝廷对林邑用兵,那是国事,商贾们本来就不敢多抱怨什么,而且如果朝廷真的能够拿下林邑,那么就意味着之后货物中转象林等地的话,将不会再面临着林邑方面刻意收取的高额费用,这对于商贾们来说绝对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短期内的损失当然算不得什么,这笔账大家还是算得清楚的——当然了如果有个别不识相的算不清楚,朝廷和大军会帮他们算清楚。

因此当初朝廷进攻林邑的时候,甚至商贾们不但没有人站出来表示抗议,甚至还有不少通过积极的徵调自己手中的商船为朝廷转运粮草和兵员,正是因为有了足够的民船帮着从后方转运物资,海军才能够抽调出来足够的船只从象林向北进攻卢容,否则的话这么多人每日里人吃马嚼,海军的船只得一直跑来跑去转运物资才行,哪里还能抽得出来手帮助陆军进攻卢容?

好心自然就有好报,朝廷对于这些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反正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商贾们自然也不会亏待,在南征之战中立下功劳的这些商贾,在大汉恢复象林码头的运转之后,自然就获得了朝廷根据他们的功劳制定出的免税或者减少税收的待遇。

而且朝廷也对当初跟着林邑一起走的林邑商贾家产进行查抄,基本上他们的家中财物都落入了朝廷的手中,不过他们麾下的那些大小商船,朝廷自然是不感兴趣的,海军也没有胆量拿着这些东西去经商,因此这些商船在海军的眼中自然不过是一艘艘破烂,但是对于大汉的商贾们来说可都是宝贝,所以朝廷乾脆按照功劳大小将这些没什么用的缴获分发了下去。

这些当初积极帮助朝廷的商贾们可以说佔到了天大的便宜,不说别的,就是象林的关税豁免,就足够让他们之前受到的损失完全得以弥补回来。

这些商贾们在此次大战之中佔到的好处,自然让那些一开始还心中有所抱怨,所以并没有出力,最后自然也没有获得什么好处的其余商贾们追悔莫及,早知道朝廷有如此厚待,那么就算是倾家荡产也得帮助朝廷啊。

毕竟在这之前,历朝历代对于商贾一向是没有什么好脸色的,单单是从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就能够看出来,商贾一直都被排在社会三教九流的末端,因此只会有朝廷出面伤害商贾的事情,却很少听说朝廷什么时候会给商贾好处,所以这一次真正有胆量赌一把朝廷态度的商贾终究是少数,而朝廷自然也不吝惜于给他们足够多的好处。

好处是有很多种的,真正让人羡慕的并不是明面上的那些东西。

税收、船只方面这些明面上的、以封赏的方式奖励下来的好处还都只是小的,真正的好处实际上是在看不到的地方,这些为朝廷征战做出贡献的商贾,肯定在朝廷那里已经留下了姓名,到时候朝廷有什么好事,肯定也是先让他们吃肉,剩下的人只能跟在后面喝汤。

不说别的,现在朝廷已经开始着手在象林南方修建新的商贸码头和一个崭新的专门用于同南洋进行贸易的城镇,而这些有功劳在身的商贾们,自然就是优先入驻码头和城镇的人选,其余人就只能在旁边先眼睁睁的看着了,这是什么,这是关乎到子孙后代甚至整个家族的事情。

南征之战已然结束,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但是大汉新的征战还没有开始,所以商贾们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在大汉之后的战斗中说什么也得做出点贡献。

大汉的商贾们的积极性已经完全被调动起来,让这本来就很热闹的象林码头显得更加热闹,来来往往的船只和码头上忙碌着卸货的丁壮,无疑是在告诉所有人,虽然象林城的主人换了,但是这座城依然是南洋海岸线上的一颗明珠。

当然了,上层的人都清楚,在南方河口位置新建立的那座城池,将会取代象林,成为大汉在南方新的象徵,而象林最终则将成为大汉海军的一个重要港口,大汉海军将会以此作为跳板,让自己的战船征服整个大洋!

“你我兄弟今日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啊。”罗毅向着戚昕拱了拱手。

一艘战船已经在码头上等候,站在戚昕身后前来送行的人不少,包括象林太守虞世基、白袍安南总管裴蕴等人都在。大家前来自然是为了南征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罗毅送行。

首节 上一节 1158/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