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171节

徐敞已经根本无法用多少石粮食来向李荩忱汇报了,现在仓库之中的这些粮食不断地从各地汇聚进来,又不断地运走,所以就连统计的官员都很难说到底是多少石,因为这个数据都在实时变化。

“为何粮食会如此之多?”李荩忱沉声问道。

江南水稻,是两年三熟,也就是说这两年里正好熟了三次,按理说要比岭南的一年三熟数量少才对。可是岭南通过灵渠北上转运的粮食,也不过就是这个数量罢了。

当然岭南的开垦面积和规模暂时还比不上江南,但是也不应该相持平

“幸而这两年虽不算丰收年,但是天公作美,雨水颇多,天气温热,粮食生长也快。”徐敞微笑着说道,“当然之前的江南,也并非没有这等粮食产量,只不过大多数的田地都在世家的手中,世家耕作之后,所收的粮食只有少部分作为税款上缴朝廷,其余的多被搜集起来自家藏纳,或者买入市场以赚取金钱。”

李荩忱吸了一口气,他这一世生于山野之间,也是从被世家们看作荒蛮之地的巴蜀起兵以至今日,对于世家的真正力量以及运作的方式实际上并不是非常了解,至少没有亲自体会过,而世家动乱的时候,也是李荩忱用最简单、最暴力的手段直接镇压下去,所以他自己真的没有想过,世家们动乱的底气在哪里。

确实,有粮食,有金钱,甚至还有自家的大量奴仆,的确有煽动叛乱的本钱。

只可惜这些本钱在大汉军队和火枪面前不值一提,因为关键的差距不在钱粮,还是出在了人和科学技术上。

现在这些世家倒下了,他们储存的粮食和钱财自然就成了大汉的战利品,而他们的那些奴仆全部都取消掉奴籍,成为自耕农,不说别的,就是耕作的效率和干劲都和原来不一样了。

“现在虽不算丰年,粮食却也足够用,但是如果遇到饥荒呢?”李荩忱径直丢出来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现在粮食入仓、出仓,源源不断的北运,尚且能够保证籴粜平衡,可是如果遇到饥荒呢?

“既是荒年,朝廷不宜征战。”徐敞径直说道,“届时开仓放粮,可解一时之饥。”

“此非万全之策。”李荩忱摇了摇头。

常平仓的原理他是明白的,丰收的时候就存粮,饥荒的时候就放粮,这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历史上的隋炀帝也是这么想的

洛口仓、回洛仓和黎阳仓三个大粮仓,存储了大量的粮食,在隋炀帝看来就算是真的有动荡也可以高枕无忧。

可是事实呢,真的大饥荒来临的时候,朝廷开仓放粮的话必然会造成哄抢,最终粮食一点不剩,国家军队都无法维持,而如果不开仓放粮的话,流民众多,叛乱四起,自然也就到了国家分崩离析的时候。

隋炀帝对他的军队充满信心,可是最后却是家国破裂,而他存储下来的那些粮食,也都被瓦岗等流民以及各地的诸侯瓜分干净,没有起到任何一点维持国家社稷的作用。

因此李荩忱绝对不敢把希望寄托在常平仓上,常平仓对付对付小饥荒还好,但是一旦大饥荒来了,尤其是蝗虫满天飞,那时候常平仓这些粮食可起不到什么作用,就算是开仓放粮也不过就是泥牛入海,能顶几天乃至一个月,但是顶不住一年啊。

尤其是如果在大汉对外动兵的时候出现了饥荒,那社会将会彻底动荡。

李荩忱更不能寄希望于老天爷每年都能给丰收。

老天爷才是最不靠谱的存在。

“唯有多开垦田地,且每块田地之中增加产量。”徐敞到底是辛辛苦苦种了两年地,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李荩忱微微颔首,开源节流嘛。

“前者非臣之所能,而后者,臣或可努力。”徐敞急忙说道。

他不过就是个太守嘛,吴郡之外的他也管不着。

“开垦田地之事,朝廷也在尽力,而后者,”李荩忱斟酌说道,“卿家可曾见过野生之水稻?”

徐敞怔了一下:“见过,陛下之言是何意”

“水稻分为籼米和粳米,各有所长,如果能够让两种水稻互相授粉,是否会择其所长?另外水稻”李荩忱突然意识到自己如果说什么雄蕊和雌蕊之类的,恐怕徐敞会听得云里雾里,即使是对农耕有所了解的随驾户部官员,此时也瞪大眼睛,显然不知道陛下是什么意思,“走,我们去田里。”

说是没用的,只能现场教学了。

看着站在水田里,手里拿着水稻侃侃而谈的陛下,身为秘书监的秦思祖有一种荒诞的感觉。

陛下出身山林,了解种植也就算了,但是他好像了解的也太深了吧,这是之前没有人曾经考虑到的问题,而看徐敞等人的神情就知道,李荩忱说的显然并非没有道理。

“如果让他们自己授粉的话,长出来的水稻就会有问题,所以我们掐掉这一部分,让他们之间互相授粉。”李荩忱举起水稻,指着水稻里面的雄蕊和雌蕊。

现在李荩忱盼望着江南能够成为天下的粮仓,而江南发展起来之后,再如法炮制在荆湖、岭南、巴蜀等地加大屯田规模。

随着道路和运河的修通,就算是哪里发生了饥荒,大汉也可以从容的以这些地方为中心向外快速转运粮食。

而要说增加粮食的产量,至少在这个科技还都只是刚刚起步的时代,没有什么比杂交水稻来的更加靠谱了。

后世的袁隆平袁大德鲁伊,就是靠着杂交水稻让华夏终于有了不需要依靠天时的温饱,当然了李荩忱也不得不说后世那么多喷子和键盘侠,就是被袁老给喂得太饱了。

第一六一三章 一粒米,一个国

杂交水稻的操作很复杂,让袁隆平倾尽一生心血,但是实际上原理要远比转基因等等来的简单。水稻作为自花授粉植物,自家的雄蕊花粉就能落在自家的柱头上,换句话说就是不折不扣的近亲结婚,生出来的果实自然比不上异花授粉的。

因此如果人工去掉水稻的雄蕊或者雌蕊,让其能够异花授粉,自然就实现了水稻的杂交,去掉了水稻自身“近亲结婚”带来的缺陷。

而同时粳米和籼米作为水稻的两个亚种,各有其优势在,对二者进行杂交,就类似于后世的“混血儿”,自然也能汲取其中的优点,培育出来更好的大米。

得赖于江南优良气候,水稻本来就容易高产,而如果在这上面再下点功夫,江南快速变成天下的粮仓,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李荩忱此次南下,主要的任务就是考察江南农桑之事,因此随行的官员多数都是朝中和农耕有关系的,比如户部,比如工部,又比如朝廷最新设立的劝农司。

所谓劝农司,实际上就是朝廷为了分割出来户部的一部分权力。户部主管朝廷的钱粮财政收入,钱财和粮食都在户部的掌握之中,对于朝廷来说显然并不见得是什么好事,而且对于陈叔慎等人来说,每日里花钱和赚钱就已经足够令人头大了,粮食这边户部也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明清时期的朝廷官制之中,确实是户部尚书管理朝廷的钱粮,因此户部尚书在私下里往往又会被称为“大司农”,因为在汉代大司农就是主管农桑的,而即使是到了明清时期,华夏的国库收入和粮食还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但是现在大汉的工商业快速发展,农业反倒已经越来越不是朝廷的主要收入,粮食一般不会再转换为钱财进入国库,而是直接进入市场被售卖干净或者直接运往前线作为军粮。

对于明清时期的户部尚书来说,农耕的收获就是朝廷的主要收入,所以户部尚书管理农耕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样的规划对于大汉显然就不适用了。

因此将农耕分割出来也在情理之中。

李荩忱期望能够在六部之外新设立农部,不过暂时还是被大家劝住。农耕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是陛下你最好先看清楚一下现实,朝堂之上,官员们各司其职,已经疲惫不堪,每日里围绕着自己手头上的那些事情团团转,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才来支撑,那么就算是设立再多的部门有什么用,所以还是先等今年的殿试结束了比较好,至少朝廷又有了一批新鲜血液。

朝堂之上的难处李荩忱当然也能体会到,所以他自己也退了一步,农部固然可以先不组建,但是相关的机构得来一个,因此李荩忱从相对比较清闲的礼部抽调出来三个人,又去户部好说歹说把原来负责农桑这一块的官员给挖了过来,总共凑够五个人,组成了这个劝农司,目前是直属于尚书省的,意思自然非常清楚,等到人凑齐了,那么农部就会以此为基础组建起来。

而劝农司之中也有李荩忱熟悉的面孔李渊。

首节 上一节 1171/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