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179节

李荩忱等人都微微颔首,实际上就是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现在就发动进攻,但是进攻的持续时间可能不会太长,因为军队一旦北上,春耕很难有所保证,自然再下一轮的夏收和秋收就很难提供足够的粮食,因此不管是怎么打,都只能止步于明年年内。

还有一个选择自然是等到来年开春之后再行北上,春耕完成之后,粮食至少可以保障今年年内以及来年下一场春耕之前的消耗,给了汉军至少两三个月的时间,如果再算上岭南一年三熟的农作物的话,那就等于让汉军又多了至少两个月的时间,加起来就是小半年啊!

北方雄关众多,尤其是还有潼关、虎牢关以及大河这些阻碍,想当初李荩忱入关中的时候,武关就曾经阻拦汉军长达一个月之久,若是想要在年内就一路破关斩将杀入邺城,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可是如果进行到一半戛然而止,那么很难再构筑起来一道坚固的防线,很有可能会在原野上遭到鲜卑骑兵的反扑。

到时候汉军缺少粮食,在北方原野上又很难抵挡鲜卑骑兵,保不齐会演变成又一次的“元嘉草草,仓皇北顾”,当初的元嘉北伐,不就是面临了类似的情况么。

而当朝的人当然不会知道,历史上还有一次端平入洛,也是和这个一样的遭遇,当时的宋军远道北上,缺少粮食又正值冬季,被蒙古骑兵从北到南一路席卷、势如破竹,最终南宋丧失了最后收复中原的机会。

李荩忱当然不倾向于让端平入洛的悲剧提前千年上演,所以他是想要选择后者的,这也是李荩忱为什么一直坚持要等到春耕之后,就是想要让大汉的粮食有更多的储备,哪怕这种储备还在田里,至少给人一个念想。

毕竟一年半的征战时间和小一年是不能相比的。

小一年可能只够汉军杀入洛阳,但是一年半应该足够汉军突破大河了。

杨素显然也明白李荩忱的想法,所以他刻意强调出来了现在开战的弊端,当然了这也是为了让军方大呼小叫的将领们能够坐下来冷静冷静。

对于太尉府和工部来说,当然不期望着现在就开战,因为工部的新式火器还在紧张打造中,淮南各军已经开始接收,但是关中各军因为路途遥远的原因,现在还在转运,等到军队之中熟悉这些火器,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这些辛苦打造出来的火器起不到什么作用,那工部和太尉府这么长时间来的忙碌不就功亏一篑了么?

另外太尉府可是有论功行赏和抚恤伤亡的责任在身上,如果火炮和火枪还没有大规模列装,战争就已经爆发,伤亡肯定会更大,到时候太尉府承担的压力当然也大。

所以太尉府是期望着能够把战斗开始的时间稍微往后拖一拖,能够再等一等的,在这一点上自然是和李荩忱一致。

其实只要是军中老持稳重一些的将领,都是类似的想法,只是往往架不住下面群情激奋。大汉关中、淮南等地的驻军也已经有两年甚至三年没有见过阵仗了,大家当然都期望着能够抓住机会建功立业。

对于普通将士们来说,若是等到自己退役之后战斗才爆发,那岂不是自己之前和之后的将士都有功劳,就自己没功劳么?而对于将领,尤其是年轻的低级将领们来说,没有战功,自己就只能一直蹲在这个位置上,谁不想再向上走一走?

所以现在军中众多将士的呼声,也不容小觑。

好在军中已经建立起来了完善的主簿教导制度,有主簿负责压制汹涌的军心,至少还能让军队不至于现在就嗷嗷叫着扑上去。

“朕之意,还是等到来年春天。”李荩忱的手轻轻敲着扶手,“刘休征现在到何处了?来了就宣!”

“刚到门外,”袁大舍急忙说道,“宣刘休征!”

刘休征此时大步走进来,见到李荩忱之后郑重行礼:“拜见大汉天子。”

李荩忱的声音冷了几分:“关中起边衅之事,尔可曾知道?”

刘休征有些无奈:“已然知道。”

“有何解释?”李荩忱冷声说道,“难道贵主认为由尉迟迥出面,用‘误会’两个字就能解决?”

刘休征的额头上已经冒出了汗水。

挑起边衅的事情他也是后来才收到的消息,宇文宪在往来信件之中向他摆明了自己的意图,宇文宪就是想要通过这一次试探一下李荩忱的态度,看李荩忱到底敢不敢大打出手。

至于深层次的意思,刘休征当然也能揣摩到一二。

齐王殿下是坐不住了,怕是想要尝一尝九五之尊的滋味。

第一六二六章 朕要解释

若是此时刘休征身在邺城,可能会直接准备劝进表,可是现在刘休征在建康府,在敌人的朝堂上,而很明显敌人的皇帝看上去对这件事非常的升起,这让刘休征自己也很无奈、同样也很气愤。

也不知道是邺城的那些胆大妄为的家伙,竟然敢在这个时候劝说宇文宪在李荩忱和大汉的底线上反复横跳!

难道他们真的以为南方的敌人是那么好招惹的么?

一旦这位喜怒无常——至少在刘休征的眼中算是——的皇帝陛下生气,那么将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双方将会被卷入这一场北周故意挑起的战争之中,付出无数的代价,这个代价是钱财,也是性命。

作为一个乱世之中少有的和平主义者,这并不是刘休征想要见到的,所以他很无奈,因为他知道战争最后发生与否,也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只能尽可能的让战争稍微再往后拖一拖,同时要让齐王殿下看清楚,那些想要争名夺利的家伙们,为了一个从龙之功,到底带来了怎样的麻烦。

当然宇文宪现在或许还没有什么麻烦,他刘休征的确是有大麻烦了,如果今天他不能给李荩忱以及朝堂上这些虎视眈眈的汉军将领们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帮家伙还不知道会把他怎么样呢?

自家有错在先,不见得李荩忱就不会“不斩来使”!

“华阴和潼关之间,是双方约定好的分界线,两边都有派遣斥候兵马来往巡逻,将士们多有血性,一言不合爆发冲突也在情理之中。”虽然心里已经把邺城中那些出馊主意的家伙们骂了一个一百遍,刘休征还是得硬着头皮解释,“尉迟老将军已经把我方犯军规之将士鞭笞惩戒,偶尔冲突,全因误会,双方将士死伤不多,还请陛下宽宥。”

刘休征的意思很明显,我们也不是只说了“误会”两个字,人也好好地收拾了一顿,怎么能说我们的道歉一点儿都没有诚意呢?

根据尉迟迥报告上来的消息,因为汉军骑兵来援的很快,再加上汉军斥候都携带有精良的弩箭,所以实际上自家北周斥候死伤也有五六人,刘休征甚至怀疑尉迟迥这个数据都有刻意的缩小,毕竟汉军就死了四个人,受伤了四五个,若是北周死伤人数比汉军还多,大家脸面上也抹不下来。

所以刘休征的话里实际上还有一层意思,大家的死伤本来就差不多,都没有占到便宜,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啊,干嘛非得在这件事上总是纠缠不清,一句“误会”又不是解释不过去。

“贵军军营之中行军法,轻重缓急我们皆不知道,如何就能让人宽宥?”裴子烈沉声说道。

你们自己说打过了就是打过了?

刘休征顿时轻轻吸了一口凉气。

这个车骑将军,是给自己挖坑啊。

要是自己说你们有意见可以去自己看,那岂不是等于让自家军营对敌人敞开门户?要是把人送到汉军那边去,那北周军队的面子还要不要了,军心溃散,恐怕也就在一念之间了!

刘休征只能庆幸驻扎在潼关的北周主将是尉迟迥,尉迟迥的名声在外,至少自己还能拿来搪塞一下:“尉迟老将军乃是天下闻名的宿将,治军一向严格,既然行军法便是行军法,虚假之事自然无从谈起,还请车骑大将军放心。”

裴子烈冷哼一声,倒也不好再迫下去,毕竟一来尉迟迥的确是敌我双方都尊重的对手,拿着尉迟迥的声名作文章的确是令人不齿的事情,二来还有陛下和尉迟炽繁这一层关系在,自己质疑尉迟迥的话,反倒好像是自己要和贤妃娘娘过意不去了。

杨素紧接着说道:“擅起边衅,导致贵我双方在前线上大动干戈,粮食来往运输、将士枕戈待旦,这中间的耗费又该如何说?归根结底,错误在贵国,贵国应该给出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否则我朝陛下又如何安慰将士们建功立业、为袍泽报仇雪恨之心?”

说得好像我们那边没有大动干戈似的······刘休征腹诽了一句,但是自家毕竟是先动手的,自然理亏:“那贵国认为应该如何处置?”

“朕需要宇文宪给朕一个合理的解释,另外双方各自收束兵马,”李荩忱的声音也平缓了一些,“一旦开启战端,可就不是那么好结束得了,所以双方还是冷静一些比较好。”

解释,解释,又是解释!

刘休征暗骂一句。

首节 上一节 1179/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