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183节

文官们在朝堂上一般都会维持自己温文尔雅、翩翩君子的风度。

不过李荩忱现在眼前的文官们,似乎并没有一点儿这样的风度。

一个个挽起袖子、吹胡子瞪眼,恨不得把对方给吃掉,而那些没有胡子或者胡子还吹不起来的小年轻们,比老一辈儿们更不需要注意什么,跺脚破口大骂,就差直接抄起来笏板打人了。

坐在上首的李荩忱也有些无奈。

这些人之所以这样,不为别的,单纯是为了抢人。

大汉现在每个地方都缺人,所以为了抢夺这些新科进士甚至是秋闱以上的人才,六部尚书们不论老幼,一个个斗志昂扬,甚至就连太尉府、通事馆、御史台都卷入其中,让按理说应该居中调度调解的唐亦舜等人目瞪口呆。

这帮家伙就算是自己不要脸了,总得给陛下留点面子吧?

群臣殿上互相谩骂,成何体统?

这样的场景李荩忱实际上也是见怪不怪了,上一次金陵书院书生毕业的时候,六部也曾经出面抢夺人才。

六部的官员虽然多数都出身世家,很清楚书院和科举考试制度为整个世家制度的生存带来了多大的威胁,双方甚至说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也不为过,但是这并不妨碍六部抓紧抢夺人才。

嘴上说着不要,内心之中这些世家出身的官员也是很诚实的。

朝廷如今任务之重,那是有目共睹,如果自己这边没有那么多的人才,自然就要在做事上输给其他部门,每半年御史台都是要对各个部门进行考核评比的,任何一个部门主官可都不想看着自己负责的这个部门落后于人。

因此有人才脱颖而出,大家当然会不管一切的冲上来抢夺,若是落到了别人的手中,那保不齐会让别的部门一下子超过自己部门。

自从有了部门之间业绩的评比之后,原本六部之间一成不变的高低顺序,一下子就被打破了,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礼部而或者掌管着钱粮的户部和掌管着官吏升迁调度的吏部就能一直待在六部的顶端,只要大家做的出色,其余部门也能够成为六部之中的第一,比如上半年工部就曾经因为成功研制出来官干什么,真的要论打架的话,武将不是更强么?

陛下轻轻咳嗽一声,大殿上终于还是安静了下来。

动用甲士来驱赶臣子,这在大汉的朝堂上也不多见,陛下虽然没有主动开口,但是已经明确的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爱才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人才绝对不是货物,大殿之上如此争夺,成何体统?”李荩忱的声音冰冷,让群臣都是咯噔一声,不过李荩忱也不好把话说的太严重了,本来大家爱惜人才是一件好事,“朕会让吏部和御史台会商此事,秉公分配,如果吏部拿不出来一个让所有人满意的方案,那朕会出面主持今年秋闱以上的考生进行抽签,抽中哪里就是哪里,这样最公平!”

大家顿时都噤声不敢多说,同时一道道目光都瞥向吏部和御史台。刚才你们这两个地方叫唤的也不弱,可不能厚此薄彼。

若是抽签的话,最后获得几个人,又获得什么样的人,那可就完全听天由命,大家当然不愿意,这种最公平的方法,一旦老天爷捉弄人或者谁的运气特别好的话,很有可能就成为最不公平的方法。

所以还不如让吏部和御史台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需要分配呢。

李荩忱的话锋一转,把话题轻飘飘的带开“说到抢夺人才,现在这些人才都已经在朕麾下,但是北方还有众多的人才依旧沦落胡尘之中,朕此次以科举选拔人才,就是想要向天下昭彰朕选贤举能无所避讳之心,也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科举的成功举行吸引更多的北方人才前来,在这件事上,各部务必全力配合通事馆,北方的人才对于我大汉日后渡淮北上有莫大的用处。”

朝堂上的官员们顿时神情变的凝重几分,同时拱手称是。

朝堂上抢夺人才,本来就是大家为了眼前的政绩而做出来的一场闹剧罢了,但是南北方之间为了人才而引发的冲突,却绝对不会是一场闹剧,而是一场真的关乎到国运的大战,每一个大汉官员都是参战者,万万不能掉以轻心。

单纯的就人才一件事,当初大汉和宇文宪的北周就曾经几度交锋,尤其是在大汉吞并了关中之后,宇文宪就曾经收留了不少向东而来逃难的鲜卑家族和手上沾满了中原百姓鲜血的汉人家族,之后宇文宪还曾经想要争取韦孝宽、李穆等人,毕竟这些人都是曾经的北周重臣,在军中朝野的影响力都是一等一的。

可是韦孝宽和李穆那都是怎样的人精,李荩忱把他们拉到校场里见识了火炮和火枪之后,他们就已经知道宇文宪终究不可持,真的对上大汉的新式火器,宇文宪的北周军队就算是再怎么精锐,也是没有优势的。

权倾南北

第一六三二章 舆论之战

随着韦孝宽和李穆等人留在长安,大多数的关中家族也都稳下心来,所以这一场人才的交锋,或者说是对杨坚政治遗产的分割,实际上还是李荩忱占了优势,不过宇文宪也并非一无所得。

之后双方围绕着北方世家,也曾经几度交手。

可惜主持闻喜裴氏的裴矩团结清河崔氏等家族,像是个滑不溜秋的泥鳅,两处逢源,谁都不得罪,所以这一场针对北方人才归属的战斗,实际上到现在也没有分出来个高低。

不过对此李荩忱倒是并不着急,等到汉军主力北上跨过淮水和大河之后,这些北方世家会如何选择,已经不需要再多考虑。当初李荩忱入关中的时候,韦孝宽和李穆等人不也选择倒向了大汉么?

毕竟对于这些大世家们来说,根基就在北方,就在固定的这个地方,一旦根基之地完全落入敌人的手中,那自己实际上也没有什么选择了,当初华夏衣冠南渡的时候,有正统在,而且是众多家族乌泱泱的一起走。

可是现在不一样,北方的世家经过连年战乱,也已经星散,早就不可能和当初衣冠南渡的时候一样抱团了,而且衣冠南渡那是簇拥着华夏正统向南走,可是现在如果让这些家族跟着鲜卑人一起向北走,这不等于自己做出来背弃祖宗的事情么?

这种给自己的家族抹黑的事情,裴矩等人绝对不会做。

如今的大汉,已经不存在什么所谓的真正的世家,随着科举考试的进行,实际上世家的立命之本都已经被连根拔起,世家已经演变成了如果没有人奋起的话只会一代代衰落下去的贵族,等到几代人之后这个家族就会烟消云散。

因此李荩忱并不会大张旗鼓的再接纳北方世家进入到大汉的体系之中,你想保持世家在朝堂上超然的地位,那是不可能的,所能做的也不过就是和南方的世家一样,最终把整个家族融入大汉的社会当中,世家便不再是世家了。

或许也是出于这方面的顾虑,虽然现在南强北弱的局势非常明显,再加上南方的确占据了道德上的优势,但是闻喜裴氏和清河崔氏等家族还在掂量和观望。

李荩忱想要吸纳的人才,主要还是中原腹地的寒门人才,而不是这些豪门望族。豪门望族最后会自己根据天下大势做出选择的,而那些寒门人才如果一时不查的话,反倒是有可能从自己的手心之中溜走。中原大地,终究是神州腹心,人杰地灵之处,李荩忱当然不希望会有那么几个惊才绝艳的人才被北周利用。

所以大汉现在还是要加大对人才的优待力度,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大汉。

“同时白袍务必要做好人才的甄别工作,朕需要的是有心为复兴华夏衣冠而努力的人,绝对不是宇文宪的奸细。”李荩忱的目光又看向陈禹。

“臣遵旨。”一向在朝议上不会多说话的陈禹急忙起身。

陈禹也已经有一段时间在朝堂上露面了,这位一向温文尔雅的中年男子站起来,在座的群臣也都下意识的打了一个哆嗦。

温文尔雅那都是表面的,谁不知道这是位不折不扣的活阎罗?

好在他的那些骇人心脾的手段,都是用在了敌人的手中。

而李荩忱径直说道:“另外年初就要开战,为何而战,因何而战,太尉府和白袍也要尽快拿出来一个章程。”

“还定中原,乃是天理道义,是偏安江东的华夏衣冠三百年之夙愿。”杨素急忙说道。要说开战的理由,这个理由从道义上就已经非常的完美。

李荩忱微微颔首,他当然知道自己北伐的话不会缺少大义,这样的大义口号三百年来历朝历代屡试不爽,但是现在大汉面临的局面和历史上南朝任何一个朝代面临的局面又有所不同。

鲜卑,应该算是北方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典型。李荩忱犹然记得后世曾经有的一个笑话:

汉人问鲜卑人,你是谁啊?鲜卑人对汉人说,我要征服你。汉人不置可否,你可以试一试。百年之后,汉人问鲜卑人,你是谁啊?鲜卑人对汉人说,我是汉人。

相比于早年进入中原的五胡,鲜卑绝对是融入华夏文化体系之中最好的一个族群,这也就使得中原和北方沦落胡尘时日颇久的北方世家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投靠鲜卑的人如过江之鲫,否则北魏也不可能这么快收拢人心,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北方的王朝。

首节 上一节 1183/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