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266节

这点儿分寸李荩忱还是有的,他也不打算流露出来对陈智深的不信任,不过给陈智深敲敲鼓还是很有必要,上一次许昌之战,这个家伙的推进速度就让包括太尉府在内的朝堂有些不满,这个一向以敢打敢冲出名的猛将多少有些磨蹭,正是因为许昌之战耽误的时间有点长,所以才导致现在出现了汉军西路和中路竟然不能会攻洛阳。

虽然中路的距离要明显比从潼关到洛阳的距离长,但是这一路上阻挡陈智深的主要都是一些小杂鱼,毕竟尉迟迥和王轨的防区交界的地方,几乎是天生的薄弱区。而从潼关到洛阳,每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血战,甚至就连李荩忱自己亲自来指挥,都不一定有把握。

这个陈智深,不是在闹情绪就好,还是得警告他一下,李荩忱当即斟酌说道:“先告诉陈智深,如果他不能在三天之内拿下轩辕关的话,那朕就亲自主持此战。”

曹忠和陆子才顿时松了一口气,陛下既然这么说了,那亲自上战场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前线虽然迟迟没有取得突破的战报传来,但是也能够肯定周人坚持不了太长时间了,宇文达就算是勇气可嘉,双方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依旧是没有办法只凭借勇气、甚至还是一个人的勇气就能够弥补的。

李荩忱现在当然也不会有事没事就往战场上跑,御驾亲征固然可以振奋士气,但是也代表着没有了皇帝的后方中枢,很有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陷入迟钝甚至干脆停止运转。

这一次北伐,李荩忱也并没有坚持冲在最前面,他已经不是一名将领,而是堂堂九五之尊了,冲锋陷阵本来就已经不再是他的责任,如何在后方统筹安排才是。

李荩忱北上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过一过征伐的瘾,而是面对现在北方战事紧张、官员缺乏的情况,必须要起到主心骨的作用,一来他必须要在军事上起到统筹指挥的作用,各路兵马的战略目标还是李荩忱来制定的,如果李荩忱还在建康府的话,一次战报来往就花费少说半个月的时间,这仗就不用打了。

二来他还要起到稳定后方的作用,各地新收复的州府需要李荩忱来安排人才进行管辖,诸如颍川世家这种地头蛇也需要李荩忱来安抚,以免他们和地方接管的军队和官员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从而为前线厮杀的将士们减少后顾之忧。

这才是李荩忱北上的主要目的。

只要他在,宵小之辈不敢腾云驾雾,大汉前线拼搏的官员将领们也可以吃一颗定心丸了。

除非是像清江口和梁郡那样已经迫在眉睫的战斗,李荩忱也不倾向于干扰将领们的战术安排,他只要负责在战略上把把关就好了,而且这一次太尉府也几乎算是主力尽出,等于李荩忱随身携带了大汉的参谋部,这战略上的安排也只需要杨素拿出来合适的方案让李荩忱来挑选就可以了。

因此说句实话,陛下更像是一个吉祥物。

“许昌而今的粮草有多少?”李荩忱紧接着问道。

粮草才是大汉继续征战之根基,没有粮草一切都是免谈。

陈智深提兵北上之后,许昌的后勤实际上一直都是曹忠负责的,曹忠也清楚指挥大兵团攻坚作战并不是自己的长处,我一个擅长搞后勤的你让我去攻城,那当然是不怎么擅长了。而后勤这一方面,长期以来作为李荩忱大后方负责人的曹忠却是颇有些本事。

只是李荩忱从颍水这一路走来,亲眼目睹着颍水上的船只来往越来越多、越来越快速,就知道曹忠做得很不错。

曹忠沉声说道:“我们抢在秋天之前拿下了许昌,在秋收应该可以有不错的收成,但是这些粮食终究只能支撑军队继续作战到冬天,还是需要依靠从南方转运更多的粮食过来。”

第一七四一章 粮食,从四方而来

李荩忱点了点头,北方的耕作早就已经在多年的战争之中被摧毁的差不多了,尤其是淮北和中原地区,从沿路上森林茂盛的景象就可以看出来,若不是长期已经没有人居住和耕作,这些几乎是天下九州之中最适合居住的土地上怎么可能会是大树参天?

在大汉的计划之中,倒是没有指望着能够依靠中原的粮食来支撑战斗进行下去,除了中原的耕作情况的确不如人意,还因为汉军在最初制定战略的时候也无法确定到底什么时候才拿下这些中原腹地,已然做好了冬天尚且还在许昌以南和函谷关以西作战的准备。

现在来看情况倒是没有糟糕到了那种程度,但是随着汉军战线的推进,前线对于粮食的需求自然也是与日俱增。

不过大汉倒是没有忽略掉这些问题,李荩忱可不敢真的让军队就地取粮,一旦开始就地征集粮食,很有可能引起民怨不说,对于军队的士气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个冬天宇文宪也很有可能趁机发动反攻,如果汉军将士甚至还要为吃饭的问题犯愁,那这反攻说不定根本就承受不住。

李荩忱从来不怀疑汉军将士的士气,但是他从来不敢也不会用汉军将士们的士气和斗志来打赌。

在大汉拿下淮北之后,就已经积极地开始开垦,一来是继续从淮南向北方迁移一部分人口,二来是就地向北周降兵发放土地让他们耕作,三来自然也是发动地方上的民众,解散城塞和坞堡,让百姓有胆量从城中和村落之中以及山上走出来。

淮北地区的山并不是非常多,但是在这乱世之中淮北作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在山区、沼泽等等大军一般不会轻易经过的地方,还是有很多百姓藏身生活的,就像是当初李荩忱他们所在的那个村子一样,村落一般不再进行耕作,而是以相互掠夺以及打猎、捕鱼等等为生,比如当初李成他们的村子,也曾经一次又一次和几个山头外的那一伙山贼打过。

朝廷要做的自然就是劝说这些人下山,在山上苦苦支撑,自然比不过在山下好好耕作。

当初李荩忱就是通过这个办法让巴人下山,然后一下子将巴蜀这个天府之国重新建设起来的,而现在故技重施,甚至不需要李荩忱再多点拨,地方官员们就知道应该怎么办,毕竟巴人下山和岭南部落走出山林已经是大汉开垦的重要成功案例,多多少少大家都清楚。

不过等到这些粮食播种下去就到明年春天了,再收获至少也是明年夏天,现在的大汉等不到那个时候。南方,岭南甚至更远的林邑,依旧是大汉未来的粮食来源。

朝廷已经着手开辟了新的航道,甚至就连海军的一部分船只都出动,浩浩荡荡的从岭南甚至林邑直接通过海路向北转运粮食,走海路的最大好处自然就是路途顺畅,在陆地上走的话需要通过严关走陆路北上或者进入福建再北上,就算是走水路也必须要经过运力相当紧张的灵渠,而在海上则是一点儿阻拦都没有了。

粮食从南方转运到江南之后再进行分装,通过大江和运河转运到淮水再转运向各个战线,大汉现在拿下了徐州,甚至一部分船只已经直接从江南北上徐州,直接向东路军供给粮食,这样在无形之中就减少了淮水和运河的压力。

另外不可忽略的是,大汉的陆战队也随着船只直接北上徐州,已经在徐州集结演练,李荩忱并没有放弃使用陆战队跨海进攻北周的想法,甚至随着现在战局的变化,陆战队也变成了李荩忱的撒手锏。

不过李荩忱已经不倾向于使用陆战队再进攻青州,此时的青州已经暴露在了大汉的兵锋之下不说,就目前的局势,宇文宪也放弃了救援青州。

也不怪宇文宪胆小,青州这里除了泰山之外几乎没有横亘在主干道上的山脉,虽然是丘陵地区,但是靠近中原的西部却一马平川,大军完全可以一路向北推进,哪怕是泰山山脉也起步到多少阻拦的作用,历史上泰山也从来没有作为一处天险而存在,或是因为泰山神圣的地位,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孤零零的一座泰山根本拦不住什么。

所以与其在青州死守一座座城池,还不如把主要的兵力都撤退到大河以北,准备依托大河天险和汉军作战。当然了,这撤退也不是只撤退兵马,百姓肯定也都要打包带走的,实际上在战争开始了没有多久,北周就已经开始有计划的转移河南之地的百姓,人多而且注定无法守住的青州就是主要的目标。

之前王轨坐镇淮北,青州是他的大后方,为了稳定淮北军心尚且还不可能轻动,现在淮北已经被攻破,北周转移青州百姓财产的动作自然也就更快。

李荩忱之所以快速的让东路军向前推进,就是指望着能够尽可能的从宇文宪的手中抢下来点什么,不过这应该只是李荩忱的一厢情愿了,宇文宪既然早就已经有所计划,那必然不会再让汉军捡到这么大的一个便宜,而且现在大汉还得为洛阳之战做准备,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放在原本就倾向于防守的东路军身上。

不过东路军平稳接收青州,这应该是必然了。

而陆战队的进攻重点自然就放到了邺城甚至更北的幽州上,宇文宪既然打算集中兵力固守大河,那李荩忱就让他的后院起火。

现在洛阳战局尚且不明了,陆战队也只能先等着。

车队已经抵达了许昌,李荩忱径直伸手掀开马车的帘子,站到四轮马车的前车部分,这里站的是马车驭手以及坚持贴身护卫李荩忱的李平,见到李荩忱出来,李平急忙想要搀扶:

“陛下,刚刚进城门,还有一段路,陛下小心颠簸。”

李荩忱摆了摆手,战场上血雨腥风厮杀出来的人,这点儿颠簸算得了什么,他走出来就是想要看看这许昌城。

三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枭雄云集的地方,而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大汉北伐的心脏所在。

大街上的景象有些破败,但是那些站在街道两侧围观的人们,却一个个面带激动神色。

第一七四二章 不同的百姓

当李荩忱向他们挥手的时候,“万岁”的声音,山呼海啸。

许昌本地的百姓实际上并不是非常多,常年的战乱导致能跑的人基本上都跑掉了,就算是在城中定居的也一般只是往来商队设立的中转站负责人或者一些本来就和朝廷、军方有点关系的酒楼客栈,从而为来往的人提供一个落脚的地方。

战乱之中,乡下要比城中安全,而山里肯定要比乡下安全,人们都跑掉了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现在这许昌城中,说是百姓,实际上只是从最基础的百姓和军队的角度区分出来的百姓,而这些百姓其实是随军民夫、北上的商贾以及一部分随军军属的组合,是不折不扣的南方汉人。

首节 上一节 1266/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