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318节

难道还要和宇宪和谈不成?

“入冬之后,大河冰冻,鲜卑骑兵可以轻松渡河,这对我们恐怕不是什么好消息。”杨素径直解释道,“如果能够让双方维持和平的状态一直到明年大河解冻,那大汉水师可以进入大河,我们又将占据上风。”

大家顿时语塞。

打人家的时候气势汹汹,打完了之后,觉得自己有可能被报复了,就嚷嚷着要和谈,你杨处道还能要点脸不?

不过你们太尉府能这么不要脸,我们也放心了。

第一八零四章 应战才能避战

真的在洛阳城外这没有啥遮拦的地方上和鲜卑骑兵对撞,即使是萧世廉和陈智深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也不想。

让自己麾下的将士们去送死,何必呢?

不如等到明年开春之后,水师船只往前一顶,步卒把对面骑兵引诱到水师船只射程之,一通宪铁了心要趁着冬天fǎn gong,那我们和谈不啻于示敌以弱。”

现在大汉强而北周弱,至少在表面上看如是,若是李荩忱跑过去要求和宇宪和谈,那岂不是明摆着在告诉宇宪,大汉对于冬天和鲜卑骑兵交手没有什么底气么,宇宪虽然是一个枭雄人物,但是他更多地是一名军主帅,李荩忱相信如果自己流露出来这么明显的畏惧和破绽,宇宪肯定会优先倾向于出动大军和李荩忱决战。

敌人怯懦,自然是一举破敌的大好机会。

宇宪必然不会放弃。

因此就算是李荩忱不想和宇宪打,这场子也得先撑起来。

只有不怕打,才能让敌人犹豫着不敢打。

狭路相逢,若是不敢亮剑,那就彻底输了。

更何况李荩忱也不至于一点儿本钱都没有,真的要是在冬天应对南下的鲜卑骑兵,李荩忱以逸待劳,又有条件,但是商人们在一路向北行商的过程,对于大多数的道路都已经了如指掌,这一次水师沿着颍水、汝水等淮水的支流北上,就是仰仗于商队之前就已经摸索出来的道路。

除此之外,无数的商贾就跟在军队后面,或是帮忙转运物资,或是直接把自己的货物连带着向北运输,不管怎么样,他们的行动极大地解决了汉军的后勤问题,并且因为他们的货物及时进入北方市场,促进了北方的稳定。

毕竟在汉军来之前,久经战乱的原地区,温饱甚至都已经变成了问题,从南方来的粮食和衣物以及各式各样的生活必需品,无疑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同时随着集市的形成,工坊、院乃至于酒楼客栈等等都兴起,也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北方的就业。

乱世之的人口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难以统计的问题,因为在各处深山老林以及人迹罕至的沼泽之,反而有可能有大量的人藏身其,宁肯以渔猎艰难维持生活,也不想走到平原上耕地,毕竟谁都不知道强盗和劫匪甚至乱军什么时候会来,一旦他们走一遭,先不说家人老小,自己的性命都有可能保不住。

现在大汉全有河南原之地,这些人也终于能够从深山老林之走出来,通过集市以及集市周围新兴的工坊等等提供的大量工作岗位,这些人也能够快速的找到工作。对于很多已经在深山之生活了很多年甚至出生就在山里的人来说,纵然有一身力气,耕地却并不是他们的长项,更何况在工坊之打工,拿到的薪水可不比耕地差。

当然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家都不知道大汉是不是真的能够占据原,三百年来,南朝一次次北伐之抵达洛阳也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能够站住脚跟的也没有几次,谁知道这一次的大汉是不是真的可以在洛阳以及整个天下站住脚跟?24

第一八零五章 掌控舆论

口号喊得响亮,新政推行的花里胡哨,但是大家想看的依旧还是结果,因此耕田自然就没有去工坊或者商铺之中打零工来的合适了,赚点钱多换点东西,保不齐哪一天大汉就被鲜卑人给打回去了。

久在北魏以及鲜卑人的旗帜下,北方的华夏人对于南方来的汉人并没有太多的信任,哪怕大家都有类似的相貌并且说着相同的语言。

对此李荩忱也能够理解,毕竟真正的汉人以及华夏民族意识在历史上要到盛唐时期才能形成,人们以能够成为唐人而自居,后来随着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开始从开放走向封闭,华夷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就变得更加锋锐,也间接促进了炎黄华夏从一个泛泛的地域说法开始转变为一个民族的代称。

所以对于这个时代的汉人来说,南方来的王朝和北方来的王朝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需要的不是因为血脉相传而衍生出来的归属感,而是安全感和能够温饱。

因此李荩忱给黄琦的任务就是尽快加大南北、东西之间的贸易,现在大汉在江南、关中等地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完善的贸易以钱庄为支撑点,以集市为触角,一点一点的向基层延伸,现在这样的必须要尽快在北方铺开,解决如今北方的大多数集市都是因为北伐时军队经过而自发形成的混乱局面,将整个北方的贸易入大汉朝廷的掌控之中。

同时,也要通过贸易大汉各地的商品快速进入到北方空白的市场之中。当然了,说是空白倒也有些不妥,毕竟大汉之前通过和北方的贸易就已经在想办法让南方的商品影响北方的市场,但是说到底这还是在北周的地盘上操作,所以就算是有所影响也只是对一些大中型城镇有影响,往基层乡镇去,就没有人知道了,而在城市化很低的这个时代,基层无数的村落才是主体,而这些地方的市场大多数都是空白的。

通过这些商品,大汉可以快速的培养百姓对于大汉贸易依赖,一旦这种依赖形成,那么百姓就像是附着在一个个节点,或者说难听一点就是一个个猎物,想要再脱身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为了维护这样的这样的秩序,在敌人来临的时候,这些百姓肯定也会为了保护大汉而战。

想象一下如果后世超市之中除了本地土特产之外什么东西都没有,老百姓不拼命才怪。

其实李荩忱腹诽,自己这么做有点经济殖民的感觉,不过反正是对自己人,又不是想要害他们。

“维持好物价,现在军粮已经足够支撑到元日,”李荩忱叮嘱黄琦几句,“所以颍水、汝水和涡水等淮水支流可以用来转运南方的货物,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既然有市场,就有物价。

物价波动太频繁,自然不利于市场的稳定,也会让百姓对此失去信心。

黄琦也不是白丁了,在关中主持贸易这么长时间,虽然也有犯错,但是经验已经越来越丰富,这种低级错误李荩忱相信他应该不会再犯,但是他还是有必要再强调一下。

现在李荩忱对于北方的每一个政策都有可能影响到大汉能不能在北方站稳脚跟,所以他丝毫不敢松懈。

“臣遵旨!”黄琦急忙应道。

而李荩忱又看向礼部侍郎李德林,这也是一个来自于北方的老臣了,虽然身为礼部侍郎,但是实际上长安行辕的一切和礼部相关的事情都是他在负责的,江总和他之间与其说是上下级倒不如说是同僚搭档。这一次李德林本来是应该入建康府述职的,结果半路上大汉开始北伐,他便和李荩忱汇合,负责礼部的事情。

这样一来免得朝廷再抽调礼部官员,二来也能够完成他述职的任务,一举两得。

“洛阳大捷必须要尽快公告天下,另外加强大汉新政的宣传,无论是科举制还是大汉律法更或者商贸,要让北方的百姓尽快的明白这些概念。”李荩忱沉声说道。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报纸已经变成了朝廷宣传政策的大好渠道,但是报纸虽然好,却有一个缺点,就是总归是要人能看得懂字才可以,在乱世之盲率那么高,这本来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报纸的传播。

大汉南方多年来义学、书院等等的设立以及隐居名士的出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尤其是一些工坊和商铺等等,本身就有让工人伙计认字的需求,更是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组织夜学之类的,但是在北方,自然没有这个基础条件,义学和书院等等虽然都已经有条不紊的开始建设,不过毕竟只是刚刚起步,大多数的百姓在这战火之中颠沛流离这么多年,识字自然就无从谈起。

掌控舆论,抓紧确立大汉的正统性并且宣扬大汉就是天下之主、是天命所归,单单依靠传统的报纸没错,这家伙在南方发展了这么多年,的确已经算得上比较传统的方式了,尤其是对比于新兴的戏剧、评书等等恐怕还是远远不够的。

“能不能掌控舆论,也是一场恶战,朕需要礼部在两天之内拿出来切实的方案,”李荩忱径直说道,“可否?”

李德林早就已经有所腹稿,只不过还需要和所属吏员商量并且需要其余部门的配合,因此两天时间还是绰绰有余的:“臣以为可也,请陛下放心!”

李荩忱微微颔首,江总虽然是礼部尚书,比侍郎大一层,但是李荩忱不得不说这个家伙除了忠心耿耿要不是李荩忱保着他,想要他脑袋的可不少所以是一条非常能叫唤的好狗之外,的确在能力上还是差了不少,毕竟这就是个阿谀奉承的小人,真的指望他能够干出来什么大事未免有些痴人说梦。

这种事情,还是得靠李德林这种有实干之才。

其实这也不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戏剧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历史上戏剧真正开始登上舞台要到隋唐之后并且在明清达到全盛,实际上已经类似于后世的电影。

第一八零六章 洛阳皇宫

电影的宣传作用和对社会价值观的传播作用那是有目共睹的,而实际上戏剧又何尝不是如此?

首节 上一节 1318/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