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389节

“我们只要能够堵住几处山谷和栈道的出入口,并且广派斥候来回巡查,那么若干凤就算是明知道邵州那边十万火急,却也只能蹲在山上进退不得。”萧世略笑道,“甚至我们还能派遣游骑截断敌人从河内到齐子岭的粮道,迫使山中敌人没有粮食,倒要看看他们能够坚持多久。”

“妙也!”一名偏将不由得抚掌赞叹。

萧世略不免露出得意的神色。

萧世廉的优秀,让萧世略一直想要摆脱自己作为骠骑将军兄弟的身份,得到证明自己的机会,现在总算是有所端倪,他当然得意。

淳于岑却冷声说道:“此计虽妙,但是个中风险却很高,一旦有山中小路不被察觉或是有某处山谷难以把守,最终被若干凤突破的话,整支偏师都有可能陷于险境之中,折损兵马不说,更有可能撼动整个河东局势,尔可清楚?”

一盆冷水当头泼下,让萧世略打了一个激灵。

他的神情变了变,旋即收敛起来笑容,正色说道:“回将军,风险和收益一直都是共存的,同起同灭。既然我们想要一箭双雕,那就必须要承担响应的风险。个中利弊,末将明白。一旦兵临齐子岭,不只是斥候,地方白袍等等皆当依仗,务必不能使敌人一兵一卒出齐子岭而西向。”

淳于岑轻轻松了一口气。

还行,至少这小子还没有得意忘形,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那你敢否率偏师,替某牵制住若干凤?”淳于岑紧接着问道。

这个计划既然是萧世略提出的,那自然由他去完成最合适,也算是满足萧世略长期以来想要临阵的愿望,不然的话自己一直把他按在身边,他也要憋坏了。

但是萧世略如果不想的话,淳于岑也不会勉强。

毕竟这小子还年轻,这个任务很凶险。

萧世略抬头看向淳于岑,笑道:“家父尚未加冠便随前陈武帝征战沙场,家兄尚未加冠便随老司空(指吴明彻)和家父北上淮南,今日某虽少冲,但也敢独当一面,还请将军放心。”

淳于岑微微颔首,萧家没有孬种,这是众所周知的。萧摩诃百骑踏营的事迹时至今日在军中也是美谈。

“虎父无犬子,不要让某失望。”

萧世略郑重拱手。

“保重!”淳于岑对着萧世略拱了拱手,旋即挥手,“渡河!”

将领们纷纷应诺,返回各自营中。

“禁卫军,渡河!”

下一刻,命令声在各处响起。

大河南岸,被一支支举起的火把照亮,蜿蜒的长龙从岸边的山丘上盘旋而下,一直向大河中延伸。

这些天天气转暖,河面冰封已薄,淳于岑索性凿开冰面,以船只运送兵马,这样总比到时候冰面被踏破导致人仰马翻来得好。

在前面开路的水师船只干脆直接把震天雷从船上丢下去,冰面次第炸开,而对岸应该也是听到了动静,有哨骑出现,不过面对这浩浩荡荡的长龙,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有抓紧回转,向远处的坞堡报告此事。

——————————

洛阳,暖香阁。

李荩忱放下奏章,看着墙上悬挂着的沙漏。

算时间,禁卫军应该渡河了。

派禁卫军渡河,对李荩忱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开春之后,汉军还要进攻河内乃至于直接横扫河北,对于军力的要求当然也是很大的。

这一次淳于岑带着八千禁卫军渡河,这等于直接削弱了汉军明年的进攻能力,尤其是无论单兵素质还是结队作战能力,都堪称诸军之精锐,因此这八千军队真的拉出去,不见得会比其余一万甚至一万五千名士卒来的差,更不要说禁卫军的装备也是优中选优。

不过除此之外李荩忱也没得选,只能寄希望于禁卫军能够帮助杨素快速打开局面,稳住河东,这样向北能够牵制住晋阳,向东越过齐子岭能够威胁河内,变相的等于还是将这一路兵马投入到了对河内的进攻之中。

尉迟贞小心翼翼的将内府半个月的财政支出表单递送到李荩忱的身边。陛下明显正在思考什么,跟在陛下身边这么久,这点察言观色的本事还是有的。

“内府这个月又花了不少钱?”看尉迟贞的神情,李荩忱也知道了个大概。

第一八九二章 华夏的民族精神

李荩忱当然知道自己在后宫之中的地位实际上“并不高”。

名义上是皇帝陛下,但是实际上就是个吉祥物,后宫妃嫔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难得有闲暇的时候才想起来向陛下请安,顺便从陛下这里蹭点拨款什么的,手段自然是多种多样。

有诸如陈宣华和杨妙这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卖萌的,也有诸如蔡容这种把救死扶伤的大道理挂在嘴边、大有陛下今日不答应便是对不起黎民苍生的,当然还有徐素这种不卑不亢做好鸡汤之类的送到面前,摆明着让陛下“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

李荩忱对于这样的生活早就已经习惯了,更何况他也知道这些钱财批复出去也不是打水漂,现在的洛阳以及整个新收复的北方土地,文教和医疗事业蒸蒸日上,这也是有目共睹的,朝野民间对于后妃们的称赞不绝于耳。

尉迟贞作为少数长期跟在李荩忱身边的人,虽然不像陈宣华那丫头一样事到临头了就跑过来打滚耍无赖、丝毫没有把陛下的威望放在眼里,但是平日里也没有太过小心谨慎,今天摆出来这样的态度,摆明着内府又花钱了。

“是的。”尉迟贞急忙答应。

李荩忱大致翻看了一下,洛阳书院建设占了大头,这是必然的。只是当时陈宣华制定计划的时候也没有想到,洛阳书院选址龙门之后,大量的私人书院以及州府所属的会馆等等都依托洛阳书院建设起来,当真如雨后春笋一般,整个城南龙门一带,工地上是整日里热火朝天。

而这些会馆、书院的建设,往往也都有内府在背后支持乃至于把持的成分在,毕竟建设一个书院以及招生、请先生等等所需要花费的钱财众多,单凭地方乃至于私人也是有些力所不能急,自然需要内府的照应。

“这倒是个好兆头。”李荩忱并没有生气,反而称赞。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古人一直挂在嘴边的道理,李荩忱当然不可能不明白,自然也不会贪心。

既然想要发展文教事业,提高整个民族的受教育水平并且培养各个阶层的社会责任感乃至于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那么有一定的付出是必然的,只要能够坚持过这一段阵痛期,那么之后各项事宜自然而然就会变得顺畅无比。

李荩忱想到了被后世认为是穿越者的王莽和隋炀帝。王莽还好,在李荩忱看来王莽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偏激,不管他是不是穿越者,既然打算这么改就应该已经做好了身败名裂的准备,毕竟他的那些思想是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的,也必然不会被时代接受。

倒是隋炀帝,的确有些可惜了,因为无论是发展江南经济还是疏通大运河,这都是惠民万代的工程,不说从隋唐一直使用到一千多年后的大运河为华夏的经济、贸易和民生发展做出了多么突出的贡献,单单是隋炀帝对江都等地的营建,就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后世江南能够成为经济、农耕的中心之一,和隋唐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脱不开关系。

甚至就是三征高丽,在李荩忱看来也无可厚非,高丽实在是太跳了,最后一个后世人,李荩忱不介意狠狠的抽他们一巴掌。

更不要说科举制度的落实了。

只可惜隋炀帝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短期内可能会给百姓带来多大的压力和伤害,只是一味地在向前走,却没有注意到跟在他身后还能理解他、支持他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再加上这个家伙穷奢极欲的表现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最后同样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也是必然的,对他奢侈、好面子的表现,李荩忱并不苟同。

首节 上一节 1389/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