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424节

李荩忱有心把两淮建设成南北往来、人员流动和货物集散的要冲,因此道路、河道等等的修缮和疏浚也是必然的。在此之前,为了能够加快向北转运粮食,朝廷已经对两淮不少故意被堵住或者年久失修已经干涸的河道进行疏浚,现在只需要进一步彻底疏通河道的支流并且建立起来完善的管理机制,就可以对民众开放了。

在此之前,考虑到战争的急迫性,疏浚的河道实际上只用于战争物资的转运,现在双方还处于休战状态,这些河道转为民用并且作为两淮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必然的,不然李荩忱就真的要赔钱了。

更何况两淮存在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这一片土地本来就是耕种的好地方,更因为这是连接南北的枢纽,也是大汉南北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由之路。

“两淮巡抚那边只要能够拿出来妥当的策略便可以,钱财支出倒不是第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能够快速让两淮完成从战争前线到安居之地的转变。”李荩忱又补充一句。

鲍兴连连点头,但还是忍不住腹诽一声。陛下一向是用钱大手大脚,固然下面的百姓高兴了,户部又要骂娘。

不过两淮振兴直接关系到大汉能不能把分裂三百年的南北联系到一起,真的如李荩忱所说,多少钱财支出都是能够接受的。

第一九三五章 这就是朕的底气所在

为了保证两淮的发展,大汉就算是在其余各方面放缓脚步也不是不可以。

不然,若是不能快速振兴两淮,大汉南方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没有办法传达到北方,或者南方的商品不能快速向北占领北方市场,那么大汉就只能通过关中和襄阳对北方施加影响力。

襄阳到南阳这一带直通洛阳倒还好,再加上荆州久为汉土,发展的不错。而关中那边也不过是刚刚有了振兴的苗头,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心思去管中原的富裕与否?

只靠一个荆州,就等于南北之间有一个瓶颈,当然是不安全的。

鲍兴继续说道:“最后,两淮巡抚并工部还提出是时候修建运河,从淮水直接抵达洛阳,在两淮那边,有颖水和汝水可以利用,而在中原还有鸿沟旧河道,所以真正需要开挖的河段并不算多。一旦运河疏浚修通,从岭南、江南而来的粮食和货物就可以经由运河北上,不必再从许昌进行转运,可以直接抵达洛阳城,甚至进入大河,依托大河的支流支援北方战事。”

李荩忱的手轻轻抖动一下,即使是见识过太多的风云,此时他也难以按捺内心的激动。

大运河,终于要来了。

李荩忱虽然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有了开挖大运河的设想,但是他迟迟没有在正式场合提出过这个设想,归根结底还是李荩忱自己有所顾虑。开挖运河,牵扯众多,尤其是会占用大量的劳动力并且需要支出高额的钱财,隋炀帝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李荩忱又何尝不怕自己会成为又一个隋炀帝呢?

有的时候李荩忱自己也不得不自嘲,自己总觉得华夏历史上很多明君也都缺少在社会制度上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勇气,而事实上人坐在九五这个位置上,当真是如履薄冰,谁又愿意去冒甚至有可能直接丢掉皇位的风险呢?

李荩忱作为一个后来人,有着足够的历史经验,尚且不是什么事都敢放手去做,更何况根本就没有历史经验的古人。

尤其是大运河牵扯太多,稍有不慎,很有可能一下子让大汉的经济多年一蹶不振。毕竟这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

但是如果这件事由民间、由群臣一起提出,那李荩忱的处境可能还会好一些,文武和百姓一致认为大汉需要这么一条运河来满足经济发展以及南北交流的时候,大运河就不再是李荩忱骄奢淫逸的象征,而会变成一项为了满足生民需求的大工程。

同样名载史册的郑国渠,为什么没有引来秦国百姓的愤怒,反而在经过几度磨难之后成为大秦一统六国的底气所在呢,就是因为秦国的百姓已经认识到了这条郑国渠对于他们来说意义在哪里,能够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好处,所以即使是他们这一代人需要付出更多,他们也无怨无悔,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都江堰。

因此在民智没有完全觉醒之前,李荩忱不敢贸然有所行动。

而民智觉醒以及经济也发展到需要这么一条运河的时候,就算是李荩忱或者李荩忱的继任者没有想要挖运河的心思,也必须要采取行动了。

李荩忱看着與图,幻想着和历史上一样的那条运河出现在眼前的情景。那将会是大汉的血脉,将会是李荩忱真正把南北天下掌握在手中的底气所在!

轻轻吸了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李荩忱叮嘱道:“此事还需要从长计议,切不可断下决定。”

鲍兴点了点头,又补充一句:“另外两淮巡抚也提到了海运,臣以为大运河的修建耗费颇多,现在大汉仍然未有一统,的确有些困难,而海运的确可以对现在南北之间货物来往的需求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短期耗费又在运河之下。”

李荩忱看着舆图上右侧一片白茫茫,那就是大海。

这个时代对于海洋的了解并不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航海技术远没有那么发达,所以即使是乱世,战火熊熊,人们也没有办法东渡去探索更加辽阔的世界。

大汉已经开始开发南洋,诸如朱崖、夷洲等靠近海岸的大岛屿都已经被发现,而南洋的不少岛屿也陆续出现在大汉的版图上——反正汉军战船和大汉商船所到一处,就是把大汉的旗帜插上去,然后和当地的土著进行“友好”的交涉,他们愿意成为大汉的属民,那么大家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他们要是不识相的话,那就是火枪开路,挡道的杀掉,不挡道的抓走,南方新开辟的那么多田地都还等着青壮年劳动力去开垦呢。

李荩忱并不知道这些家伙是怎么和语言根本不通的当地土著交谈的,他也没有兴趣知道。对于南洋各个岛屿上的土著,李荩忱本来就没有什么好感,同样也不介意他们把这些土著全部抓走。

每个民族的崛起都注定是站立在其余民族的血泪上的,尤其是在现在,大汉需要更多的财富、需要更多的人去完成变革,因此李荩忱对敌人心慈手软,就是对自己心狠手辣。

不过这只是南洋,从南洋沿着海岸线向北,后世所谓的东海区域,现在大汉所了解的并不多,一来海军的重点一直在南方,二来李荩忱也清楚,从海岸线向东,得一直到扶桑才能又看到陆地,虽然一路上还有诸如琉球列岛的存在,但是对大汉来说,南洋有更多的矿产和财富需要去“寻找”,所以把注意力转移到东边去显然得不偿失。

更何况扶桑,李荩忱不找他们,他们也会自己来的。

历史上日本在汉代也开始出现国家体制,比如在很多三国小说里面都提及到的邪马台女王卑弥呼,就曾经派遣使者前来朝拜曹魏君主魏明帝曹叡。但是那只是派遣使者,日本真正开始大规模和华夏进行交流,要到隋唐,遣随使和遣唐使的出现,让日本广泛地学习隋唐发达的文化和技术,双方之间的交流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

李荩忱相信,当自己一统南北的消息传过去之后,日本肯定要开始派遣使者前来,就和历史上隋唐时期如出一辙。

第一九三六章 海运的发展

崇拜强者,本来就是日本的传统。到时候李荩忱就可以借助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航路,对这个小国家做些什么了。

不过这都是后话。

现在大汉缺少对东海的探索,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探索。

因为海军的陆战队一直有登陆幽州的计划,所以倒是东海海岸沿线的水文地理情况,之前白袍就已经配合海军摸排清楚了。若是海路局限在东部沿海的话,倒是很安全。

“两淮沿海多是滩涂,想要寻找合适的港口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吧。”李荩忱皱眉说道。两淮沿海,就是后世苏北一带,流经两淮的大小河流不断地将泥沙带到海岸线上,让海岸线不断地向东推移不说,而且海岸线多是堆积的泥沙滩涂,根本没有办法建设为港口。

当然了,如果有足够的钱财,什么都可以实现,可是即使是后世也没有在此开挖港口,李荩忱才不会做这种傻乎乎的事。

他现在也没那么多钱啊。

“两淮开设港口,恐怕不值当吧?”李荩忱斟酌说道,“之前白袍曾经做过关于两淮沿岸水文情况的调查,朕记得朕曾经看到过,这份报告可以命人直接送给戴才。不过除了两淮,青州那边水文应该会更好一些,可以考虑开设海运港口。”

历史上山东半岛的登州等地都是重要的北方港口。

真的要发展海运,李荩忱反倒是觉得青州这边是个不错的选择。

大汉以后肯定要进攻高丽,甚至要进攻扶桑的,青州就是一个最好的跳板,当大汉的海军足够强大的时候,陆师只要在幽州起到一个牵制的作用就好,海军完全可以解决掉高丽。

历史上高丽之所以一度成为隋唐两个朝代的头疼所在,就是因为其扼守陆上咽喉要道,进可攻、退可守,华夏不管他,他就会骚扰整个辽东,而如果朝廷管他,那么就要劳师远征不说,还有可能被挡在那些要塞之下,进退不得。

隋炀帝就是吃了这么一个亏,而唐太宗要不是因为国内足够稳定,自己的威望也相当之高,再加上背后又没有突厥人搞事情,恐怕下场不会比隋炀帝好到哪里去。即使是以唐太宗之贤明,也差点儿在高丽铩羽而归。

李荩忱要拿下高丽,当然就不能再走这两位的老路子。

大汉现在的造船技术也不是历史上隋唐时期能够相比的,跨海远征的确要比从陆地上绕道来的靠谱。

首节 上一节 1424/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