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603节

“身在西北,男儿豪烈!”徐德言扬起马鞭,“余虽为文官,亦当入乡随俗。大好男儿,纵马黄沙,焉能任由髀肉复生?”

两人齐齐策马,向着安定而去。

安定作为大汉在西北的重要城镇,早就不是当初大汉刚刚拿下安定时候的破败样子了。

这些年中原战火纷飞,而大汉的西北反倒是很安全,吐谷浑人迟迟没有撕破脸皮,大汉这边自然也乐得于此,毕竟这就意味着双方之间的商贸还能够维持,甚至双方还重新搭建起了已经被截断数百年的丝绸之路。

从西域那边过来的商品经过吐谷浑控制的敦煌、沙州等地进入大汉控制的武威,并在安定集散,无论是向北抵达灵武、向南抵达长安,还是向西南先抵达天水再通过祁山抵达汉中、深入巴蜀,安定作为集散的城镇,是所有商品的必经之地。

而这一路上经过吐谷浑的地盘才抵达大汉的地盘,吐谷浑人也并不是只能眼睁睁看着,就算这些商品他们消费不起,但是光是沿途税费,就是很可观的收入了。而且真正消费不起这些奢侈品的,终究只是社会的底层,吐谷浑各个部落的首领桌案上,谁家不得摆上西域的银器、中原的瓷器?不然的话都不好意思让人来自家帐篷作客。

据说还有几个部落的首领,曾经因为为了抢夺从大汉而来的一块上好茶砖而大打出手,殊不知这些茶砖在大汉产茶之地都是没什么人要的碎茶,也就是茶叶末,做成的,根本不值钱。

丝绸之路的开通,各方都没有吃亏。当然这个没有吃亏是指的大汉和西域商人在赚钱,而吐谷浑人赚的虽然不多,却也见识到了前所未有的商品货物,高兴是真的高兴。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也正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存在,让吐谷浑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生起贪婪之心。西域也好、中原也罢,既然有这么多好东西,咱们也不能总是花钱去买,纵兵去抢,难道不香么?

吐谷浑这些年向西域的扩张以及现在的进攻大汉,未尝也没有这个原因在。

话说回来,从武威抵达安定再抵达大汉的各处,或许并不是最快捷的一条道路,比如从武威直接抵达天水就要比抵达安定再折而向天水来的便捷。

但是总体的需求量摆在这里,自家商队里的货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要从安定向东或者向南的,自然商贾们也乐意于把通往巴蜀的货物也都先拉到安定来,不然的话还需要单独派遣一队人手直接前往天水。

从武威到天水的道路并不好走不说,沿途还要经过羌人的聚集地,随时都有可能会遇到危险,因此还不如在大汉军队的护送下抵达安定呢,麻烦是麻烦了一点,但是胜在安全。

再加上从事整个贸易活动的商贾们,往往都是从西北世家转变过去的,比如安定的牛氏,现在摇身一变就成了西北数一数二的商贾家族。这些西北世家本来就不是什么文脉传家的世家,凉州荒芜,这是众所周知的,三国时期,凉州出了一个贾诩,就能够吹很长时间了。

要不是当年永嘉之乱的时候有一部分关中世家向西北逃难并且定居在凉州,比如杜陵杜氏之类的,恐怕西北依旧还是华夏的一片文化荒漠,并且被淹没在胡人滚滚浪潮之中。

因此论舞文弄墨,西北世家不行;论争权夺利,西北世家也不行当然会稽留氏和吴郡世家的叛乱还有那滚滚的人头已经告诉天下世家,争权夺利这种事你们还是不要想了,陛下是不会给你们这个机会的;因此除了让自家子弟从军征战、建立功勋之外,西北世家也只能把主意打在商贸上。

本来他们在西北的存活就是苟延残喘,都到了这个时候了,自然不可能和中原世家那么讲究。什么工商是社会底层,世家子弟不能做,只能从文读书之类的,放屁!人都快要饿死了,还讲究面子?

所以西北世家投身商贸也在情理之中。再加上朝廷这些年的鼓励和扶持,西北世家反倒是很快变成和巴蜀世家一样的一个个大商贾家族。

手中虽然没有军事或者民政的实权,但是也是有钱、有影响力的了,至少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

而众多世家之中,原本和大汉走的最近的自然就是安定牛氏,现在自然也是安定牛氏跑在最前面,带动着一应安定世家快速发展,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商队也都是以安定世家为主,因此安定愈发繁荣也在情理之中。

不只是朝廷政策的照顾和实际的地理因素,也因为安定的这些世家的确抓住了好时机,不然的话天水、金城等地完全可以取代安定,成为西北的经济中心所在。

此时映入裴子烈眼中的安定,繁华程度已经足以比得上关中、中原等地比较大的州府了,和人们对西北的固有印象大不相同。

安定城池明显是新修过的,虽然没有和中原新建城池那样包砖,但是巍峨高大,足以傲视整个西北。而安定城池四面八方都是延伸开的集市,集市外再加以土垒,一旦战时,坚壁清野,集市屋舍拆了之后可用作守城的檑木滚石,而土垒可作为守城的第一道防线。

此时的集市上,丝毫没有战争已经近在眼前的感觉,商贾的吆喝声,往来采购的人们摩肩接踵。

第二一六八章 安定西北

裴子烈不由得放慢了马速,有些惊讶的打量着周围的景象。

徐德言既是得意,也有些惋惜:“要不是吐谷浑人找茬,集市上的人当再多两三倍不止。现在更多的只是在采购货物、准备根据守城军队的安排入城闭门,或者分流到周围的城镇。国公所见之场景,明日有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坐镇安定这么多年,徐德言对于这一片自己亲手打造出来的城池还有这一片土地自然都有着深厚的情感,此时看到这一切都因为即将到来的战争而萧条下来,当然惋惜和愤懑。

裴子烈沉声说道:“至少现在我们可以把战事控制在武威一线,吐谷浑人就算是冲破了武威,距离安定犹然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修远不用惋惜,局势当还没有恶化到这个地步。”

徐德言叹息道:“话虽如此,但是总归还是要未雨绸缪,而且国公不知,战火一起,西北民间就多有传言,天之将覆,大汉无力阻挡吐谷浑进攻,所以大家当各自逃命。属下这几个月来除了要来往调动粮食兵马之外,倒是有很多精力都落在平息谣言、安抚百姓上了。”

裴子烈笑道:“西北重入华夏不过数年,一代人尚且不足,且多年来西北受困于突厥和吐谷浑,百姓虽同为我华夏之人,但是对于大汉没有多少信心也在情理之中,修远也要多担待担待。”

裴子烈当然清楚,徐德言在西北这么长时间,所见到的人情风物毕竟比不上江南。从晋室南渡之后,江南倒是一直没有受到胡人的干扰假如先降后叛的侯景不算的话所以颇有几分华夏正统的感觉,看北方的这些胡人王朝自然觉得其名不正而言不顺。

至于中原以及关中、河北等地,虽然在鲜卑人的掌控之下也已经很久了,但是鲜卑人一直以来推行汉化,所以这些地方的百姓至少还知道什么是华夏,也知道自己是华夏子孙、是曾经的秦汉晋朝之百姓,随着汉军北上,这些百姓自然而然的也就愿意归附于大汉。

但是西北不一样,西北这里,当初五胡乱华的时候,已经被羌人、氐人杀过一通,除了武威等寥寥几个隶属于凉州的州府得以保全之外,其余地方十室九空。之后北魏之类的为了稳定西北,也的确曾经迁移百姓并且修缮边塞,不过这些对西北元气的恢复自然只是杯水车薪、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所以大汉拿下的西北,是一片胡人和汉人已经混居不知道多少年,百姓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民族或者家国概念,单纯的只追求温饱,别的一概不问。当然了话说回来,连温饱都没有办法保证,也不能苛求这些已经和华夏正统文化圈子分开太久的百姓能够对保家卫国这种概念有多少了解了。

当时大汉立足西北的时候,别说是寻常百姓了,即使是地方世家也都是首鼠两端,差点儿在大汉和突厥血战的时候背后捅刀子。之后大汉摒弃前嫌并且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经商等发展思路,这才让西北世家能够甘心听从于大汉的命令和调遣。

不过短短数年,能够让这些世家因为获利颇丰而快速发展起来,并且对大汉有忠诚感和归属感,但是还远不足以将这种情绪和思想落实到每一个百姓身上。尤其是西北百姓早就已经血脉混杂,不少人都是汉人和羌人等等混居之后,对于华夏的认可和对于国家的忠诚自然无从谈起。真正想要培养起来这一种情感,只能从娃娃抓起,也就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

还好裴子烈之前了解过,徐德言已经着手推进西北书院的建设,再加上地方世家的积极响应经商虽然来钱很快,但是在绝大多数世家眼中,到底只是应急之策,让孩子接受正统的教育并且去参加科举考试,以求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进入大汉朝堂为官,从而能够代表整个家族、甚至于代表整个西北人发声,那再好不过了。

不过现在受到战火的影响,这件事恐怕又要推后了。好在只要是稍微有点财力的家庭,现在都已经开始把孩子送到长安接受教育,不过这距离大汉最终想要实现以及甚至已经在江南等地实现了的全民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

徐德言叹息一声:“西北不稳,在于外有吐谷浑,何日我大汉能击破吐谷浑、直入西域,此时西北便不是前线而是后方,则西北稳矣。”

裴子烈笑道:“我大汉南北征战、所向无敌。击败一个区区吐谷浑,又有何难?”

徐德言看向裴子烈,武威战局紧张,给了西北文武官员很大的压力。大家都很清楚,一旦前线崩溃,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徐德言也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多少天辗转难眠了。

现在裴子烈的豪言壮语,让他觉得心神为之一振。

是啊,久在西北,看到的都是大汉如何在吐谷浑的强大压迫下苦苦支撑,却忘了大汉之所以在西北不得不采取这样的姿态,还是因为大汉的主力都已经集中在中原地区、为天下一统而战的缘故。现在大汉主力都已经从战火之中解放出来,荡平吐谷浑,又有何难?

徐德言对着裴子烈拱了拱手:“西北局势,全看国公的了。”

裴子烈摇了摇头:“修远说的有些差错。”

徐德言眉毛一挑。

裴子烈对着东南方向拱了拱手:“天下百姓,心系西北,而陛下更是以西北为大汉未来征战之主要所在,所以此次西北局势,要看陛下的统筹安排。”

徐德言不由得大喜:“这就好!”

陛下已经重视西北之战,则大汉必然倾尽国力而为之,西北之站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安定西北,当真是指日可待了。

首节 上一节 1603/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