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618节

结果一直到一次演习中,薛举带着两名同伴冲阵,连“斩”对方十名骑兵,又撞入陌刀手队列之中好一番搅和,让陌刀手们手忙脚乱,最终本来处于劣势的自家骑兵抓住机会一波反击,原本应该是骑兵克星的陌刀队,反倒是败下阵来。x

这一次让薛举一战成名,亲自观战的曹忠不但接见了他,而且还直接破格提拔为仗主,随其父征战。

其实就连薛汪自己都没有想到儿子的表现能够这么好,之后便对自家孩子刮目相看。此时的薛举看到敌军势大,在短暂的的失神之后提出的计策,未尝不是拖延时间并且满足大家对于功劳之渴望的好办法。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阿举,你敢冲杀否”薛汪径直问道。

“有何不敢”薛举大声应道。

薛汪扬起马鞭:“那就由你带五百骑兵下到滩涂,尽力杀敌,断不可辱没我金城薛氏之名声”

“诺”薛举慨然应诺。div

第二一八八章 默契的配合

半天之后,距离大河东岸只有十三四里地的地方,巩汉军前锋已经和前面的薛汪所部取得联系。因为河东之战中有先登之功的韦圆成,此时已经升任偏将,带领两千劲卒和三百轻骑作为前锋。

得到薛汪的消息,韦圆成也不由得笑道:

“这个薛汪,竟然还真的能撑!”

薛汪率领一千五百骑兵,看着人多势众,但是对上吐谷浑主力,那哪里够给人家塞牙缝的?

因此迟迟没有收到薛汪撤退的消息,巩汉军也只能加快脚步,万一薛汪真的遇到了麻烦,也能及时帮衬一把、掩护一下。

结果韦圆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都已经快挺进到大河边了,薛汪才缓缓后退。

远处已经扬起烟尘,在这一股小烟尘的后面,黑压压的明显有敌人的大部队衔尾追击。

韦圆成顿时吓了一跳,薛汪刚才派人来联络的时候只是告诉他屁股后面有追兵,但是可没有告诉他竟然有这么多的追兵!

看上去薛汪所部应该还有一千人上下,讲道理这家伙支撑到现在只是折损了三分之一的人手,已经算很厉害的了,而以薛汪所部再对比他的身后,基本可以快速得出,敌人的数量至少应该在六七千往上飘。也就是说,韦圆成和薛汪合兵一处,兵力都不够人家的一半!

韦圆成顿时头皮发麻,薛汪麾下都是骑兵,想跑路的话转眼就能跑,可是自己麾下可是有两千步卒的,这个时候哪里还跑得掉?就算是敌人看上去只是步骑混杂,并非全部都是骑兵,但是那也是实打实的六七千人啊,而且你怎么知道人家的步卒就跑的没有你家步卒快?

“结阵!”韦圆成几乎是下意识的下令。

作为前锋,韦圆成自然是随时抱着遭遇敌人的想法,但是他没有抱着遭遇数倍的敌人然后被敌人一举歼灭的想法。不过现在这种可能已经摆在眼前,他也只能咬着牙硬撑。

好在汉军上下也并非一点儿准备都没有。

一辆辆大车很快就被推到了前面。在这荒凉戈壁上,韦圆成本来就没有指望着在骤然遭遇敌人之后有寻找壁垒或者沟壑作为掩护的地方,别看这周围的确有很多山壁耸立,但是多数都是突兀突出地面,高度不算很高、坡度倒是不小,敌人倒是打不上来,但是你自己人在上面也站不住脚啊。

所以这些山壁或许可以作为侧翼的掩护,但是绝对不能充当防线的主体支撑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更受汉军将士青睐的还是一辆辆大车。大车上本来就装载着重甲士的战甲以及各种火器弹药,此时大车上东西搬下来分发,将士们则依托大车和盾牌构筑防线,足以让敌人毫无脾气。尤其是再配合上火枪在内圈不断射击,纵然是敌人骑兵顶上来,也没有办法将这防线怎么样。

薛汪的旗号已经近在眼前,汉军三百骑兵旋即迎了出去,手中火枪纷纷开火,几名眼见得就要追上汉军的吐谷浑骑兵应声落马。不过这一排齐射更多的还是为了壮一壮声势罢了,枪弹打的地上尘土飞扬,惹得后面乌泱泱杀过来的吐谷浑士卒,脚步皆是一顿。

大车之间还留着一道入口,薛汪当即策马进入。

而他麾下的骑兵并没有跟着进来。

整个车阵以两侧两座突兀的山壁作为支撑,构成一道弧形,所以骑兵完全可以从两侧山壁外围绕过去,不然的话一群骑兵乱糟糟的涌进来,只会打乱步卒的布阵。

骑兵一向两侧分开散去,韦圆成立刻下令,火枪手、弓弩手全部各就各位,直直盯着前方逐渐进入射程的敌人。而自家三百骑兵也从容撤退到车阵一侧,等待出击。与此同时,薛汪麾下的骑兵也并不是就此便歇班了,紧跟着一起勒住战马、握紧兵刃,他们同样随时可以从侧翼出击。

车阵只是依托山壁形成的向内凹陷的弧形阵,像是一道弯曲的月牙。如此一来敌人要想直接突破车阵,就必须要一直深入到整个形同月牙、也形同口袋的防线最深处,在这种情况下,两侧的汉军火枪手和弓弩手也可以打击敌人的侧翼或者吸引敌人不得不分出足够的兵马同时对整个防线施加压力。

实际上和城池上建设的马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敌人的骑兵,倒是只要绕过山壁就可以进攻到汉军的侧翼,因此必须要有自家骑兵遮护。

在此之前,韦圆成显然已经算到了这一点,但是依旧没有安排兵力,一来是韦圆成手下统共也就只有这点兵马,二来自然也要给薛汪留位置。

薛汪自然是闻弦歌而知雅意,双方完成了一个默契的配合。

汉军阵势转眼而成,而吐谷浑兵马杀上来的时候,自然也就寻觅不到任何的破绽。

薛汪虽然不和韦圆成这种年轻人一样,长安军事学院科班出身,基础的排兵布阵方式门儿清,但是也是之前在长安军事学院于安定开办的进修班中上过课的,当然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配合。

友军本身兵力也不充足,犹然愿意为你压住阵脚,你就乖乖的从两侧撤下去,不要添乱就是了。

设立军事学院并且批量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候自然也就体现了出来。军事学院或许也没有办法教授给你多少临机应变或者出奇制胜的办法,在历史上很多名将一战成名,固然是因为自己本身的能力足够,也是因为战机把握的好,而且敌人也非常配合。把握战机这种,学院里还能教一教,但是敌人配合······这完全就是看你的脸了。

要不是赵括轻敌冒进,也不会给白起取得长平之战胜利的机会,甚至就廉颇的那种“老子就是不出去”的打法,最后被拖垮的反而有可能是劳师远征的秦军。

这个······学院真的教不了。

因此军事学院中主要教授的,实际上还是最基本的排兵布阵方略以及传授如何指挥装备有新型火器的部队。

前者,在乱世之中,实际上很多人在兵法作战上也都是自学成才,而或者历代将门,自家有自家的一套带兵之法。

第二一八九章 军事学院存在的意义

各自有各自的主见,这就意味着将领和将领之间往往很难形成配合,或许只有父子兄弟之间才知道对方如此排兵布阵到底在想什么。

这就导致战斗之前大家都得商量好,我把阵型这样一摆,是为了让你怎样怎[书趣阁 ]样配合,你要是跑错了方向,那就搞出事情了。

这自然极大的限制了将领的临阵变通能力,而或者就需要考察大家的默契程度了。

假如一边不按照商量的变阵,另外一边也得手忙脚乱的跟着变阵,这既是看默契,也是看脸啊。

若是换在原来也的确,乱世之中将门出征往往都是带着自家的部曲,上阵也是父子齐上,老()子和儿子当然学的是一套兵法,再加上麾下的兵马也都是自家训练的兵马,这没有什么问题。甚至不需要老()子下令,儿子就知道自家老爹想干什么。

商量?这么简单的事儿子还需要和老爹商量?打完仗之后少不得要家法伺候了。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汉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整编,早就已经不是某一家某一户的军队,而是大汉的军队、是只忠诚于陛下的军队,所以各军将领之间,在一场战斗爆发之前很有可能根本并不熟悉,甚至都没有见过面,比如这一次韦圆成和薛汪,在此之前一个驻守西北、一个一直在北伐战场作战,别说是见面了,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首节 上一节 1618/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