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639节

主簿们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已经把吐谷浑主力去而复返的重要意义告知了每一名将士。

死守武威,对于汉军将士们来说本来就是保家卫国,是应该做的。而现在胜利在望,就看自己的了,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战便是了!

之前他们能够挡住吐谷浑一个月,现在自然还能再挡一个月!

且把那些守城用的器械都整理好,檑木滚石也各就各位,就等着和这些挨千刀的吐谷浑决一死战!

士气的振奋让贺若弼惊讶之余也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些大头巾书生平日里贺若弼实际上并不非常喜欢,毕竟战场是杀人的地方,这些书生没事来凑什么热闹?只不过现在贺若弼身为大汉的将领,军中的这些规矩不管他愿意还是不愿意,只能选择遵守罢了。

而现在贺若弼似乎明白了陛下执意要在军中设立这样一个岗位的意义所在。

大汉的将士们只有认识到自己在为什么而战,才能在困境之中依旧爆发出之前贺若弼根本不敢想象的斗志。

每一名将士都是那么的年轻,他们多数都来自于西北和关中,自古这里就是出精兵的地方,但是即使是这样,凭借着之前关中的兵马,北周还是没有能抵挡的住从南方而来的大汉。贺若弼可以保证,至少当时自己率军征战的时候,所部兵马的士气和斗志,尤其是在遇到敌众我寡之情况下的士气,绝对比不上现在的汉军将士。

同样的一批人,似乎在大汉崭新的军制体系下,整个军队都焕发出了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

从两汉一路传承下来的军队制度,经过多年的乱世显然足以证明不再适合于现在的战争,而鲜卑人作为中原新的主人,也曾经积极地吸取汉人的优秀制度并且结合自己原本的制度做出改变,颇有一种破而后立的感觉。

但是鲜卑建立起来的军府制度,固然能够实现战时为兵、平时为民,有战则战,将领们也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到足够的兵马并且拉着这些军队进入前线。

可这自然而然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将领很容易拥兵自重,其麾下的将士们当然也只知道有将领、只知道保卫这一方州府而不知道其余地方也要保卫,而不知道除了自家主帅之外,之上还有陛下。

从北魏到北周,一方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把驻扎在边境的兵马都撤到中央、直接放在皇帝的掌控下就好了,但是这也就意味着边疆将会没有多少精锐主力把守;而假如只是把兵马保留在边境,却不派遣得力的战将,那么凭借士卒以及一些低级将领,显然很难起到稳固边疆的作用,毕竟真的有什么变数,只是凭借这些人,很难组织起来整条防线上的快速应变。

要知道真的等到大战来临的时候,根本没有独立指挥作战之经验的行军司马、行军长史之类的,是很难靠得住的,更何况还有一群看上去只会纸上谈兵的行军主簿。

因此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把将领撤换回来还是把士卒撤换回来,实际上都等于牺牲边境的安全以加强皇帝的中央集权,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现在的大汉采用的是地方驻军轮换入京的方式,这种方式实际上也只是在撤换将领和撤换军队之间做出了一个平衡罢了,一支军队来往换防的次数太多,当然也耗费时间,更重要的是耗费财力,更何况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将领会带着地方驻军叛乱的可能,只是减少这种可能罢了。

因此陛下在采取这种平衡政策之外,自然就开始着手从每一个士卒的思想上下手,把士卒的思想都牢牢地抓住,那么这支军队自然而然的就会听从于朝廷而不是某个将领的调遣。将领能够指挥军队,但是不可能掌握军队。

贺若弼不知道是什么驱动着陛下打算这么做,毕竟这方法虽然有效,但是并非一劳永逸,依旧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断投入,甚至需要一直到全国的教育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的时候,因为只有到了那个时候,这种忠君爱国和保家卫国的思想才会深入到每一个人的骨髓之中,无论他们是否从军,都会不由自主的去这么做。

因此贺若弼不得不承认,有时候陛下的思路他们根本跟不上,而且等到事后慢慢回味起来,未免细思极恐。

贺若弼不由得心疼一下太尉府的那些家伙们,虽然他们每天在纸上、在沙盘上比划比划,就能够调动数十万大军来往奔走,但是就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感受着上面那位独到的目光和想法,应该压力会很大吧?

熟悉的呼啸声从耳边响起,贺若弼一下子从思考之中回过神来。

这是吐谷浑人的投石机。

吐谷浑军队的进攻拉开了帷幕。

贺若弼深深吸了一口气,抽出自己的佩刀。

一支军队应该如何建立起来并且永久忠诚于大汉,目前这是陛下要头疼的问题。

而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带着这支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箭矢如雨,掠上城头,贺若弼目视着前方。黑压压的人群像是奔涌的怒涛,而这座武威城就是劈开怒涛的船艏。

敌人的骑兵发起进攻的距离最远,但是来的最快,很快就已经逼近护城壕外的那道胸墙,只不过因为有胸墙外还没有来得及完工的壕沟保护,所以骑兵也只是从壕沟外侧掠过并且意图射箭罢了。对于这些骑兵来说,在这一场攻坚战中的作用还比不上步卒,所以能够亮相的时候绝对得来表明一下存在感。

只可惜汉军火枪手们并不打算给他们这个机会,一排火枪打过去,骑兵已经有不少人落马。

不过他们的箭矢还是给汉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火枪手们也只能缩在墙后面、躲在刀盾手的盾牌下,射击也没有多少准头。

这一排枪之后,吐谷浑步卒来得很快,他们本来就跟着骑兵一起向前奔跑,骑兵负责消耗掉火枪手一排枪之后,步卒们就是要趁着这个机会抓紧向前冲。

第二二一五章 激战城东南

汉军火枪手一时间来不及装填,不过城上的火炮已经开始轰鸣。

炮弹就直接落在壕沟前,爆炸声四起,吐谷浑步卒纷纷咬着牙向前冲。敌人的火器虽然声势浩大,但是明摆着城头上的火器并不是非常多,而且威力也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大这是因为武威这边装备的多数都是实心炮弹以及早期的开花弹,无论是威力还是爆炸成功率都比不上后来汉军北伐时候用的那些,毕竟西北在此之前并不是汉军作战的主战场,能够分到一些火器弹药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x

而且武威这里路途遥远,一些重炮基本上运送到安定等地就已经很难再往前运输了,不然耗费的人力物力是西北各州府承担不起的,因此武威装备的多数都是一些轻型火炮,这些轻型火炮的数量是足够了,但是射程之类的可就不敢恭维,甚至贺若弼觉得有时候还真的不如投石机来的靠谱,当然这个投石机说的是汉军装备的霹雳车,外面吐谷浑人的投石机,在汉军将士们看来和小孩子过家家用的东西没啥区别,只不过对面摆明就是仗着数量足够多硬堆罢了。

不过火炮这东西,有总归是比没有来得好。

城里为数不多的老式投石机也跟着一起开火,只不过比较丢人的是石弹差点儿砸中自己人,贺若弼只能临时叫停。毕竟平日里汉军将士们也很少操纵这些老家伙,原本想要用它们凑凑数,现在还是算了吧,不然的话等会火枪手要是退入城中,恐怕会忍不住先把自己人打一顿。

吐谷浑士卒的进攻非常疯狂,以至于贺若弼都觉得自己有理由怀疑慕容世伏是不是添油加醋的吓唬这些家伙了,让他们觉得拿不下眼前的武威城就是死路一条虽然久目前的情况来说,这似乎也不用添油加醋就是事实。

新一轮火枪打了过去,一排尸体直接填满了壕沟。但是更多的吐谷浑士卒依旧踏过同伴的尸体向前冲击,他们熟练的越过壕沟,距离那道胸墙已经越来越近。

与此同时,吐谷浑骑兵也从两翼包抄上去,虽然他们还没有办法越过壕沟,但是在火枪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正面的时候,他们的箭矢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

不过城上的火枪手以及弓弩手是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的,很快就一通乱射将骑兵再一次逼退。

可惜胸墙那边的战斗却并没有这么顺利。

吐谷浑士卒嗷嗷叫着爬上胸墙,拼命的劈砍,有不少吐谷浑士卒都已经浑身是血,也不知道是不是火枪的枪弹打的,但是只要他们还能够动,那么他们就在进攻,就在癫狂的进攻!

胸墙后的汉军刀盾手们都已经顶了上去,甚至有一些家伙跳上胸墙,把盾牌往人群里一砸,然后自己挥动着横刀直接扑入人群里,也不管有多少吐谷浑士卒冲上来,就只管挥动横刀猛烈劈砍。

这一道胸墙后就是护城壕沟,壕沟上有现存的唯一一座“桥梁”,美名其曰“桥梁”,实际上就是几块木板,汉军将士一旦抵挡不住,可以从这里退入壕沟内侧,然后从东南角门入城。

因为这需要汉军将士能够灵活进退,所以陌刀手还好说,重甲士这种自然就不能放在外面了,不然那就是真的九死一生。

即使是陌刀手,贺若弼也没有安排太多,十名陌刀手此时都已经主动杀出去,陌刀挥舞,抵挡着敌人最密集、最猛烈的进攻。不过更多的敌人逐渐从他们的两侧绕过去继续扑向胸墙,这也出现了之前所提及的刀盾手们也都主动杀出去的场面。

贺若弼伸手扶住城垛,此时他就站在东南角门上,这里正对着敌人的兵锋主力,也正好俯瞰整个胸墙战线。

贺若弼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布置的确有不妥的地方,早知道敌人一上来就是这样不死不休的架势,那自己说什么也得把精锐一股脑的拍上去,和敌人硬碰硬。毕竟像是陌刀手、重甲士以及其余骑兵部队,想要发挥出来作用也只能是在城外,要不就要等战斗进入到巷战阶段。在城墙攻防拉锯之中,他们大开大合的进攻非但不能有效的阻挡敌人,还有很大的可能会杀伤到自己人。

首节 上一节 1639/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