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700节

李荩忱捏了捏她的脸蛋:“愿赌服赢,下次主动认输哦。”

“想得美。”杨妙一边说着,一边抱膝向后缩。

“朕又不会吃了你。”李荩忱无奈。

“那谁知道呢。”杨妙吐了吐舌头,“昨天吃的可干净了。”

李荩忱瞠目结舌。

你什么时候跟陈宣华学的都变成老司机了?

女司机开这么快很容易翻车的好不好?

好在李荩忱急于召见慕容孝隽,所以点火的杨妙最终逃过一劫。

慕容孝隽被俘于张掖之战。

作为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吐谷浑慕容氏之中的聪明人,他是主动被俘的。

让慕容世伏率部突围的是他,眼看的大势已去、主动放下兵刃的也是他。

李荩忱拿到战报之后,思忖片刻,赞叹道:“这是一个聪明人。”

这家伙,是要给吐谷浑慕容氏留下香火啊。

慕容世伏跑了,大汉肯定会追到天涯海角、不死不休。

毕竟这家伙掀起了西北之战,实际上也打乱了李荩忱先东后西的计划,而且又是趁着大汉进攻北周的时候撕破曾经虽然很脆弱、但是好歹还算存在的盟约,主动发起进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李荩忱都不会轻饶了他。

既然这样,慕容氏虽然返回伏俟城之后或者进入草原还能够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但是大汉必然会斩草除根。

最终等待慕容氏的,或是灭亡,或是流亡,已在情理之中。

所以慕容孝隽唯一的选择就是留下来、成为大汉的俘虏,并且抱紧李荩忱这条大腿,甚至不惜配合大汉彻底征服吐谷浑。

对于大汉来说,死了的吐谷浑才是好的吐谷浑,而对于慕容孝隽来说,到时候能够保全一点儿慕容氏的血脉是一点儿,就算是最终伏俟城之战后,慕容氏的后人一个都没有剩下,也依旧能够保证还有慕容孝隽这么一个人的存在。

看上去慕容孝隽的确是苟且偷生。

可是苟且偷生,也不是那么容易活着的。有的时候,活着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慕容孝隽来说,他选择走到了这一步,就意味着他愿意去承担一切有可能的屈辱、压迫甚至随时随地让自己处于死亡的威胁中。

毕竟有哪一天,大汉天子要是看他不顺眼的话,也就是简简单单三尺白绫和一杯毒酒的事罢了。

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与其承受这样的死亡压力,还不如早早地战死沙场算了,至少还算轰轰烈烈不是?

很显然慕容世伏和慕容伏允就不约而同的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有本事咱们继续来战!

但是一个家族的延续、一个民族的存续,总归是需要有人来做这些事的。

李荩忱并不反感慕容孝隽做出的这种类似于“吐谷浑奸”的选择。

这个时代还没有什么家国和民族的概念形成,也就是在大汉,经过李荩忱的一点点推进,方才有了现在的这么一种思想潮流,再加上大汉的强势崛起本来就给了很多人归属感,因此大汉百姓的家国和民族情怀之兴起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在吐谷浑,没有这样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自然都是免谈。

对于慕容孝隽来说,他要保全的,并不是吐谷浑,而是慕容氏。这种愿意为了家族挺身而出的,的确是汉子。而假如说为了所谓的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而屁颠屁颠去做对面奸细的,李荩忱也就笑一笑。

用一个人受压迫、受屈辱甚至面临死亡去换取家族血脉的存活,这叫大义。

用一个民族受压迫和受屈辱去换取所谓的民族生存,那是懦弱!

而且去当汉奸的,又有几个真心实意的想着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做些什么?他们所思所想的也不过只是怎么获得名誉和财富罢了。

第二二七九章 心服口服

更何况当篮子要翻得时候,一个家族为了能够生存,把鸡蛋送到别的篮子里去,也是很正常的事。

按照这个时代的思维,是可以理解的。

这让李荩忱想到了当初的尉迟家族。

又不由得为尉迟迥的坚持感到叹息和不值。

李荩忱正思索间,慕容孝隽就已经步入大殿。

李荩忱并没有选择在自己更加习惯的御书房,而是在大殿中接见慕容孝隽,自然一个是向他表示自己对吐谷浑的重视,还有一个自然也是施加威压,告诉他吐谷浑所能做的,唯有低头向大汉称臣。

当然了,陛下的御书房,也不是任何人想去就有资格去的。

至少现在的慕容孝隽,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降臣,是没有这个资格的。若是他之后能够帮助大汉解决吐谷浑的问题,那么李荩忱倒是不介意给他这个荣誉。

“罪人慕容孝隽,叩见吾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慕容孝隽刚刚迈步走入大殿,便拜倒在地,接连三拜,之后并没有站起来,而是膝行向前,弓着身,分外的恭敬。

似乎只要李荩忱说一句什么,他就会直接再拜倒在地。

站在丹墀前的几名武面面相觑。

讲道理,平日里除了大朝会以及祭祀的时候,他们见到陛下之后也都不是行跪拜大礼的。

慕容孝隽这架势干脆就直接是三拜九叩了。

这家伙看来是真的打算用这种方式为自己的家族求来一线生机啊。

只是不知道此时应该已经进入草原的慕容世伏和已经抵达伏俟城的慕容伏允,知道了之后又会作何感想?

首节 上一节 1700/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